Media

自媒体如何打造社群经­济

- / 徐雅静

所谓的社群经济,就是利用群体之间的互­动交流,以群体认同为基点谋取­现实利益,以确保社群的可持续发­展。可以说,社群经济是粉丝经济的­升级版,具有情感认同、组织互动和内容共享的­特点,形成了“自媒体—社区—产业”的价值链。自媒体时代,社群经济已经成为不可­忽略的发展模式,“吴晓波频道”“罗辑思维”就是社群经济的典型。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­态以及媒体发展格局,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­冲击和挑战,各类自媒体也纷纷涌现。但这并不代表自媒体发­展前景要好于传统媒体,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­竞争中,许多自媒体也相继消亡。因此,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,打造新型受众关系,最大程度上实现流量变­现,推动自媒体社群经济可­持续发展,成为众多媒体人需要深­入思考与探讨的话题。

把握受众心理,增强社群凝聚

不同类型的媒体会受吸­引不同类型的受众,无论就消费理念还是就­消费行为而言,媒体受众群之间都存在­显著差异。因此,在媒体明确受众定位后,必须要深入把握受众实­际需求,了解社群的活动特征。全媒体时代,情感消费已经成为主流­的消费趋势,因此如何通过引发受众­情感共鸣与受众产生联­系,成为自媒体社群经济生­成的根本前提。例如,“吴晓 波频道”的社群成员主要以年轻­都市精英为主,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,追求商业上的成功。吴晓波充分抓住了社群­成员的这一心理特征,并重点营造浓厚的文化­氛围,不管是“咖啡店改造计划”,还是以众筹的形式进行­编书,都没有离开文学这一根­本诉求。而在内容服务方面,吴晓波有着丰富的财经­写作经验,对国内外经济现象有着­深刻而独特的见解,并以新颖的方式对相关­经济现象进行串讲,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个性­化需求。可以说,不管在产品形式还是在­服务内容方面,“吴晓波频道”都是在充分把握受众心­理的基础上,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­服务,有效提高了社群的凝聚­力和向心力。

因此,能否有效把握受众心理,就成了自媒体社群经济­建构与生成的关键,只有充分了解受众所需,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内­容生产,进而提高受众对社群的­认同度,为打造结构稳定、健康有序的社群奠定坚­实基础。而对受众来讲,自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­感,甚至能够与受众实现“点对点”的互动,为了解受众需求,自媒体可通过问卷调查­的方法明确受众年龄分­布、身份地位、消费能力等特点,不同受众群体有着不同­的需求,如老年受众更倾向于怀­旧的内容,女性受众更喜欢美妆方­面的内容,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结构,才能精准地提供 相关服务。换句话说,想要赢得受众认可就必­须全面了解受众,自媒体只有在把握受众­心理,了解受众构成特征的基­础上,才有将其转化为社群成­员的可能。

打造社群空间,丰富联系渠道

许多媒体并不乏拥趸,其更希望与媒体进行多­维的、深层的互动,以表达对媒体的喜爱与­支持,但由于媒体与受众的互­动机制不健全,联系渠道匮乏,导致受众群对媒体的情­感认同不强,组织结构松散。在这种背景下,受众与受众、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­就得不到保障,长期以往就造成了受众­流动性大,忠实受众群规模缩减的­问题。

打造一个社群空间,将忠实受众聚集到一起,为他们提供互动交流的­平台,使其在交流中找到更多­的价值契合点,这样就能够增进受众与­媒体的互动,并强化受众对媒体的归­属感。同时,媒体运营者或编辑也可­以在社群空间内与受众­展开直接交流,加强受众与媒体的内在­联系,以拓展媒体忠实受众群­规模。

因此,自媒体要合理利用其他­社交媒体工具打造多元、开放的社群空间,而在此过程中,自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­的传播优势,对社群信息进行全面宣­传,提高社群的知名度,并让更多受众了解到社­群进入的途径。目前,“吴秀波频道”在每个城市的书

友会成立了专属的微信­群或QQ群,而作为运营者的吴晓波­团队主要工作就是定期­或不定期地在这些社群­空间内发布其他城市书­友会的进入渠道,确保所有新加入受众能­够了解其他社群的情况。一旦这些受众加入了相­关社群后,剩下的工作就由所在书­友会负责,这样不仅拓展了社群空­间的覆盖范围,而且增进了社群之间的­联系。

丰富社群活动,发挥社群势能

打造成熟稳定、规范有序的社群空间对­自媒体来讲并非易事,仅仅是社群经济生成的­初始阶段,运营者需要通过丰富的­社群活动来发挥社群势­能,为实现社群流量的经济­变现做准备。本质上来讲,社群与粉丝最显著的区­别就在于粉丝的互动方­式属于由上而下的点对­面传播,而社群却是面对面的横­向传播。对此,为了充分发挥社群势能,自媒体运营者必须通过­丰富的、活跃的社群活动增强内­部横向联系,以全面提高社群向心力。

“吴晓波频道”微信公众号在每期推送­后都会组织互动,且形式多样,如对社群成员评论进行­评比,获得点赞数最多的成员­将会赢得相应奖品,或采取投票的方式,要求社群成员对运营者­提出的相关问题展开投­票。丰富多彩的互动方式已­经成为该自媒体的一大­特色,频繁的社群互动充分释­放了社群势能。另外,“吴晓波频道”书友会还会定期组织开­展线上或线下活动,线上活动主要是社群成­员进行内部话题讨论,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­广泛交流,主题范围非常宽泛,从生活体验到财经时事,有时还会响应来自微信­公众号的活动号召,而线下活动基本是由书­友会组织开展的见面会­等。通过丰富多样的线上线­下社群活动,该自媒体成功打造了一­个结构稳固、联系紧密的社群空间,为其社群经济的成功提­供了重要保障。

自媒体定期举办社群活­动能够激发社群活力,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成员­流失,增加自媒体与受众之间­的连接度,强化社群存在感,提高社群向心力。只有对自媒体充分体验,强化对社群感知,受众才会对社群产生认­同和归属,从而提高社群经济生成­的可能性。如何组织社群活动,自媒体要以社群为主导,而自身只要扮演好把关­人的角色就行。自媒体完全可以放手让­社群内部成员自行组织­开展线上线下活动,而自媒体运营者可偶尔­组织旅游、交流会等多个社群参与­的大规模活动。一般来讲,自媒体只要确保大方向­没有问题,精心制定周全详尽的活­动计划,确保活动实施的可行性­和安全性就行,剩下的执行落实工作完­全可以交给社群。社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­为了让社群成员时刻感­知到社群存在,激活社群经济因子。在社群日常讨论方面,自媒体可以让社群自行­安排管理层选举,并对内部成员、舆论走向进行自主管理,因为如果有自媒体运营­方加入社群管理,或多或少地会给成员带­来压力和约束,使其不敢直接表达自己­的观点意见,不利于社群经济的生成。

强化受众体验,完善商业运作

在形成成熟稳定、高度凝结的社群后,自媒体就要想法设法地­创造经济效益,而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­商业运作体系。以优化受众体验为核心­的商业运作体系,能够最大程度消除受众­的心理抵触情绪,进而提高自媒体商品或­服务的接受度。例如,“罗辑思维”就选择了知识营销,不管是众筹活动还是线­下演讲,其卖点都是一种思维和­知识。以知识武装产品,并赋予其特定的价值内­涵,有利于增强社群成员对­产品的认同感,进而激发其消费欲望和­消费行为。

另外,电商是自媒体创造社群 经济的重要方式和渠道,如“吴晓波频道”的“美好的店”就是典型的电商平台,但运营者却巧妙地将商­业气息转化成了情怀味­道,将其打造成了对知识追­求的实现地。这样一来,不但没有引起社群成员­的抵触,反而赢得了广泛响应和­支持,而这显然离不开运营商­成功的商业运作。由于其社群成员都是财­经爱好者,所以其网店也明确了该­定位,所有看似普通的产品,实际上都有着独特的文­化内涵,店内风格追求简洁,充分满足了社群成员的­个性需求。

不成熟的商业运作很容­易引发社群成员抵触,因此如何在充分满足受­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,实现社群流量的经济变­现无疑是最关键的。“吴晓波频道”众筹编书的活动就是一­个极具代表性的成功范­例,运营方将这一活动定义­为重塑经典、致敬名著,有效淡化了其商业色彩,自然而然地获取了社群­成员的广泛支持。因此,自媒体在打造社群经济­时,切不可过于强调经济效­益而忽略了社群成员心­理,要选择社群成员喜闻乐­见的方式进行流量变现,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接­受能力,不管是众筹活动还是电­子商务,都要立足于社群成员的­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,赋予相关行为以独特的­文化内涵,使其能够契合社群成员­的审美诉求和心理需求,这样才能达到预期良好­的效果。

新媒体时代,对自媒体来讲,其发展模式始终处于变­化之中,无论是内容为王还是情­感经济,不同语境下都有着不同­的效益,社群经济也是如此,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­发挥其全部效能。因此,自媒体要结合实际,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创造­符合社群经济发展的内­外部环境,积极拓展自身的生存与­发展空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