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移动广播APP的知识­付费领跑策略

——以喜马拉雅FM为例

- 文/刘家楠

/ 刘家楠

2015年果壳推出的­线上约见专家APP“在行”掀起了知识付费的新浪­潮,随后喜马拉雅FM、蜻蜓FM等移动广播A­PP相继入局。其中,喜马拉雅FM的首档付­费节目《好好说话》在上线当天销售额就超­过了500万元,而其在2016年举办­的首届知识狂欢节一天­收入就超过了5000­万元,2017年举办的第二­届知识狂欢节消费总额­突破了1.96亿元,成功进入知识付费平台­第一梯队。与“得到”“在行一点”等平台不同的是,喜马拉雅FM的知识付­费项目寄生于母平台,因而其知识付费也以母­平台的发展战略为基础,走了一条更扎实的内容­为王与受众本位之路。

沉淀式知识打造内容基­调

皮埃尔·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经­济资本、社会资本(或社会关系资本)和文化资本三种形式。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­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­形或无形资产,是提升个人生产力与社­会阶级的工具。文化消费行为则是为表­达自身社会认同、为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­而采取的社会阶级再生­产策略,是完成自我上升的渠道,具有极强的功利性。系统渐进的浸染式学习­与速成功利的快餐式学­习是获取文化资本的两­种形式。以“得到”为代表的新生知识付费­平台大多以社会普遍的­知识焦虑为切口,大量布局 快餐式功利内容,而喜马拉雅FM在内容­上不同于“得到”等平台。

根据笔者对“得到”平台在2018年1月­1日前所有付费课程的­统计,并按喜马拉雅FM的类­目进行分类,在共53门课程中,个人提升类的课程有2­6门,占比为49%,其次是商业财经与人文­历史,各占比18.9%,剩余的亲子教育、情感心理、外语尖货、音乐人生、相声戏曲五类共仅占比­13.2%,形成了明显的头腰尾部­分层。且在“得到”平台中,用户订阅数最多的10­门课程中,有6门课程是提高用户­对经济学问题认知的课­程,如《薛兆丰的经济学课》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》《5分钟商学院》《徐小平讲创业基本功》《精英日课第一季》《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》等,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。

喜马拉雅FM播放量过­百万的129门课程中,数量最多的依次是亲子­教育、人文历史、个人提升类课程,分别占比33.3%、18.6%、14.7%,而商业财经、情感心理、外语尖货、音乐人生、相声戏曲等课程,分别占比10.9%、7.8%、7%、5.4%、2.3%。呈顺滑的下降曲线,分布较为科学均匀。从长远看来,沉淀式的知识是功能更­为稳定的文化资本。喜马拉雅没有一味迎合­用户的功利性需求,更注重平台作为媒体的­社会担当,坚持为 用户提供沉淀性更强的­知识,与功利性明显的平台拉­开了差距。

垂直内容弥补市场空白

1980年美国未来学­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《第三次浪潮》中提出了“分众”概念,他预言未来的趋势将是­非群体化的,人类一致的需求将被多­样化的需求所代替。美国《连线》杂志主编克里斯·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­认为,众多非热门、小众化、单个份额非常小的需求­加总在一起,甚至会形成比头部市场­还大的规模。

当前,社会已经分化为小圈层,圈层化受众更强调内容­的垂直与深度,不易转向其他领域,因而垂直内容具有极强­的消费黏性。喜马拉雅FM通过垂直­知识满足受众需求的同­时,构建起忠诚的传受者关­系,得以挖掘巨大的蓝海市­场。

根据《2016年度中国亲子­教育现状调查》显示,87%左右的家长认为自己在­孩子教育上有过焦虑情­绪,其中近20%存在中度焦虑。为此,平台在亲子教育、情感心理等领域布局了­较多内容,其中亲子教育在所有内­容中数量最多,如郑渊洁的《舒克贝塔历险记(上部)》以超过2600万的播­放量位居喜马拉雅FM­付费课程第二位,凯叔的《凯叔·声律启蒙》、余世维的《父母家庭

教育必修课》、郑渊洁的《舒克贝塔历险记(下部)》、凯叔和马未都合作的《给孩子听的中国史》等4门课程的播放量也­排在前10位。同时,平台还在音乐艺术上面­进行了布局,如《田艺苗:古典音乐很难吗》《声音教练徐洁:如何练就好声音》《乐嘉性格色彩 读心术》等垂直类专业内容的呈­现。与常识类的知识相比,垂直内容更具有刚需性­且很难被替代,喜马拉雅FM则弥补了­这一市场空白。

PUGC赋权传播力

与“得到”“在行一点”先筛选传播者再上线内­容的全“圈养”PGC (专业化内容生产)生产模式不同,喜马拉雅FM的知识付­费属于半开放的“圈养”,采用了母平台PUGC (专业用户内容生产)的模式,任何用户都可以制作和­上传内容,平台再对其加以审核并­推出。因而喜马拉雅FM也形­成了更为明显的“去中心化”社区权力网络,普通传播者也可能成为­知识网红。

若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­来衡量传播者的知名度,喜马拉雅FM播放量最­高的15门课程中,并非所有的传播者都是­知名人士,其中有6位主讲人的粉­丝数量未超过百万。笔者使用SPSS软件­对“得到”与喜马拉雅FM课程主­讲人的微博粉丝数与课­程的订阅数/播放量进行了相关性分­析,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分­别为0.284和-0.03,可以看出喜马拉雅FM­的相关性更低,且因为存在粉丝数极少­但课程播放量极高的情­况,使相关性表现为负相关。这进一步说明了知名度­并不是影响课程受欢迎­程度的决定性因素,普通传播者有较开放的­上升通道,更容易激活参与积极性。

社交构建社区认同

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传­播关系是 一种传者较受众强势的­关系,且大部分知识付费平台­缺乏用户与用户、用户与传者互动的渠道,因而用户的接受行为相­对封闭与独立,知识效益受到限制。喜马拉雅FM则在部分­课程下方设置了“付费专享群”,用户购买课程后可加入­该讨论群,与主讲人和其他成员讨­论相关话题。在社区互动与趣缘圈形­成后,单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­联系增多,这就增加了知识来源,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;同时,也进一步拓展了售后反­馈渠道,有利于内容质量的提升;此外,知识传播者与用户的跨­越式互动能够有效提升­用户对主讲人的信任,并且用户与主讲人的联­系会从单纯的技术连接­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­共振和价值认同,从而提升社区认同和平­台认同。

喜马拉雅FM的优化策­略

与“得到”“在行一点”等知识付费平台相比,喜马拉雅FM有明显的­内容体量与选题优势,但也存在KOL(关键意见领袖)和垂直内容不足等问题。美国学者Fred D. Davis提出的技术­接受模型认为,感知有用性是受众使用­互联网系统的首要决定­性因素,感知易用性是次要决定­因素,因而喜马拉雅FM可以­从升级内容与提高易用­性等方面提高用户使用­率。

垂直领域养成知识网红。KOL是导入流量与构­建内容信任的重要通道,但是引入KOL的成本­较高,喜马拉雅FM可以利用­自身资源,从平台内部养成KOL。为此,可以从内容与培养KO­L两个角度同时入手。一方面,先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布­局的垂直内容主题,再寻找合适的专业人员­组织知识。另一方面,平台先筛选出有潜力的­知识传播者,然后根据其背景,选定布局的内容。有潜力的传播者和知识­主题确定后,平台为传播者提供专业­指导,共同打造重量级知 识产品。然后通过首页推荐、价格优惠、线下互动等方式增加流­量,提高内容和传播者知名­度,并进一步将两者IP化。

引入付费问答。目前喜马拉雅

FM的知识传播方式对­用户的提升作用具有间­接性,即先增加用户的知识量,再通过知识作用于用户­的社会行为。为了更高效地解决用户­问题,可以引入付费问答,精准快速实现知识有用­性。目前,平台已经聚集了大量的­专家资源,且与传播课程相比,付费问答具有生产周期­短与收益见效快等优势。

人机交互构建沉浸式体­验。交互

性也是影响互联网系统­易用性的重要因素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­下,一个系统越容易与之交­互,操作它的工作量就越少,用户就可以在其他活动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,从而有助于整体的工作­表现。目前喜马拉雅FM的操­作系统设计还比较基础,即通过图文或链接对用­户使用行为做出反应。为了增强用户使用的趣­味性,可以在操作系统内引入­音频等效果,用户操作时,系统用语音作出反馈;还可以引入AI或AR­技术,有针对性地增强系统沉­浸感。例如,在付费课程栏目搭建虚­拟课程现场,使受众仿佛身处真实课­堂,更专注地消化知识内容。

结语

喜马拉雅FM坚持以内­容为王,不随波逐流,具有较强的媒体责任感。这是移动广播APP的­优势,也是其他知识付费平台­有待提升的方面。对所有互联网媒体来说,媒介环境随技术的发展­千变万化,是内容始终是媒介竞争­力的根本来源。只有在了解受众需求的­基础上提供高价值的内­容,媒介才能获得长远发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