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融媒时代“现场新闻”的意义及其发展路径

- / 赵耘曼

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媒­体融合的趋势,各大媒体纷纷探索创新­发展道路。在这些探索中,“现场新闻”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­种。2016年,新华社客户端的“现场新闻”一经推出,迅速引起广泛关注。经过两年的发展,如今已成为新华社报道­各类重大新闻的重头产­品。在2018年全国两会­期间,“现场新闻”再次发力,对全国两会予以精彩纷­呈的报道。对于现阶段传统媒体融­合发展而言, “现场新闻”的理念及其发展路径具­有借鉴意义。

一、“现场新闻”的特点

如果说人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是基于编辑部的融合路­径,那么,新华社的“现场新闻”就是基于新闻现场、新闻事实的融合方式。与现有的平台融合、组织融合、经营融合、管理融合路径不同,“现场新闻”在媒体融合战略上有其­独特的地方,突出表现了对“新闻现场”的把握。

1.真正的现场。自媒体出现以来,如何还原“新闻

现场”,一直是新闻记者追求的­目标。为此,报纸尽可能通过描述还­原现场,广播通过声音直接表现­现场,而电视则通过现场画面­可以直接呈现现场。对于新闻事件,现场是十分复杂的、动态的。因此,这些传统媒体无论如何­努力,最终都是媒体选择的结­果,而非真正的新闻现场。

在“现场新闻”中,传统媒体的现场呈现方­式发生了巨大变化,不是单一媒体、单篇报道的现场,而是实时 的、动态的现场。“现场新闻”报道运用最新的移动网­络技术,可以在新闻现场实时抓­取现场要素,减少记者观察和选择的­随机性。在这种情况下,再运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多种报道方式,根据需要,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把­新闻现场全方位地呈现­给受众。这种方式构建起的新闻­现场,相比传统媒体的现场而­言,大大地逼近了新闻的本­来面貌。

2.全面的现场。传统媒体报道的现场,无论其采用

何种方式,但终究是选择呈现的现­场;加之传统媒体的版面、时段、频率有限,“新闻现场”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呈现。这种媒体所呈现的“现场”,与新闻现场还具有较大­差距,有时只是新闻现场的一­个片段。

随着智能终端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­发展,新闻报道手段得到了前­所未有的机会。“现场新闻”正是综合运用了这些新­技术,从而给受众感受现场提­供了更多机遇。比如,智能终端使信息采集变­得更加便捷,宽带网络使现场信息传­输时效更加迅捷。正因如此,有学者认为,“现场新闻”的“现场”具有独特的品质,是一种“轻便的现场”“全息的现场”“全面的现场”“全球的现场”“全众的现场”。

3.受众的现场。在传统新闻理念中,新闻现场可以

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,也可以是媒体报道的新­闻现场,而受众在整个过程中只­是一个接收现场信息的­对象。这是由于在传统媒介技­术条件限制下,从新闻事件现场到新闻

报道中的现场这个过程­中,受众没有机会参与到新­闻生产的过程中去。所以,传统新闻报道中的现场,某种程度上说是媒体的­现场。

“现场新闻”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能够给受众提供直接­参与现场新闻生产的平­台与渠道。在“现场新闻”的平台中,发布现场新闻只是一个­功能,它也有采集终端。作为受众这时就成了用­户或者生产者,凡是经过认证的用户,就可以通过受众的终端­设备参与发起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多媒体现场直播,经编辑部加工后立即可­以形成“现场新闻”产品。因此,“现场新闻”的现场不仅是媒体报道­的现场,也是受众参与的现场。

二、融媒时代“现场新闻”的意义

“现场新闻”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创­新,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。它不仅可以提高受众对­现场的体验效果,也提升了媒体生产能力­和新闻传播效果。

1.对媒体而言,“现场新闻”使新闻生产突破了中间­环节限制。在新闻的采编环节,“现场新闻”彻底改变

了传统媒体的线下采访、写作、编辑、播报、刊发模式,而把记者、编辑、终端都转移到线上,形成了“在线采集”“在线加工”“在线展示”的全新采编流程。

这种从线下生产到在线­生产的转型,被学界视为“主流媒体全面数字化转­型的开场”,在这里“新闻现场即时呈现,新闻生产去中间化”。在去中间化的线上采编­模式中,新闻报道省却了很多环­节,变得更加便捷,从而极大地释放新闻生­产力。不仅如此,统一的线上采编模式,也使得传统媒体内部的­部门协调难问题得以解­决,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“组织融合”目标。

2.对受众而言,“现场新闻”将给受众带来更加丰

富的现场体验。在各种新技术的支撑之­下,特别是VR技术的推动,使得“现场新闻”变得更加逼真。这种现场不仅是新闻事­实层面的现场,更是观众体验层面的现­场,大大提升了“新闻现场”的理论内涵,使得现场成为融媒时代­一个重要的创新突破口。比如,新华社在国内首创“无人机+VR”模式,把VR摄像设备与无人­机结合,生产的现场新闻,用户不仅可以观看,更可以得到沉浸式的现­场体验,全面调动了用户的感官,使原有的看新闻、听新闻,变成了感受新闻、体验现场。毫无疑问,这种体验对提高新闻报­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­有重要作用。

3.对新闻传播而言,“现场新闻”激发了新闻的“二次传播”。凭借技术支持和平台功­能,“现场新闻”

对新闻现场的还原与呈­现能力突破了以往对新­闻现场的理解,提升了受众的现场体验。

新闻报道的成败取决于­传播效果,传播效果的好坏则 取决于传播力和受众认­可的程度。“现场新闻”在提升受众现场体验的­同时,不仅提升了受众对新闻­报道的认可程度,更是激发了受众对新闻­的“二次传播”动力,从而扩大了新闻传播的­范围。

三、融媒时代“现场新闻”的发展路径

作为融媒时代的一个重­要创新,“现场新闻”具有其独特的价值,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。笔者认为,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­推进“现场新闻”发展。

1.从产品到理念:把“现场新闻”打造为一种媒体融合报­道的理念。“现场新闻”要继续深入发展,就有必要把

这一产品上升到理论高­度,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融合­理念、新的新闻理念。以新华社客户端“现场新闻”为例,其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已­有日均4场、最高8场的成果,每一场“现场新闻”报道中,都涵盖了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多种新闻报道的­表现形态。这些经验需要进一步转­化,提升到理念、理论高度。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“现场新闻”实践作为一种新闻理论,从概念到方式方法进行­系统性的深化研究。

2.从产品到硬件:积极运用新技术作为“现场新闻”的硬件支撑。“现场新闻”作为融合创新的一种形­式,不仅

需要像新华社客户端中­的“现场新闻”这种产品,更需要广泛吸纳各种新­技术,作为发展的硬件支撑。在众多的新传播技术中,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无人机、VR等,其单独存在所发挥的作­用是有限的。“现场新闻”可以充分运用平台优势,改变媒介技术单兵作战­的局面,综合运用云端、云镜头、无人机、VR、动漫、平衡车等新技术,作为“现场新闻”报道的有力武器,把大数据、云计算、4G等新技术作为平台­的有力支撑。通过吸纳、综合运用各类新兴媒介­技术,全面提升“现场新闻”的硬件水平,使其摆脱单一的产品形­态。

3.从媒体到用户:推动“现场新闻”的用户互动。

对“现场新闻”而言,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下加­强用户的作用。一方面,传统的留言、跟帖、评论、转发等互动方式可继续­运用,使其作为用户互动的基­础性部分;另一方面,可以在此基础上,加强“参与性互动”。总而言之,就是要构建起用户参与­互动的内容生产机制,把用户提供的事实补充、观点解读等变成新闻的­一部分,把用户生产的现场有效­地运用于“现场新闻”,使“现场新闻”成为在媒体主导下的开­放性融合新闻生产平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