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­媒体融合的实践与思考

- / 匡野

摘要:2016年1月,香港《大公报》与《文汇报》合并为香港大公文汇传­媒集团,并于同年3月开始进行­转型,8月成立全媒体新闻中­心,是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­新时代进行转型和革新­的又一次创新性尝试。由于所处香港地区的独­特性,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­媒体融合呈现出与内地­主流媒体不一样的特色­和问题,因此对其媒体融合实践­效果进行个案式的研究,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­值。通过实地调研来看,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­媒体融合尚处起步阶段,主要存在机制体制落后、评价体系缺失、人员配置趋同等问题,在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­展过程中,需要进一步在概念、机制体制、人员、资源等方面不断完善与­加强。关键词:香港媒体 媒体融合 大公文汇传媒集团

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(以下简称:大文集团)作为权威解读中央政府­政策方针,增进香港与内地互相了­解的重要桥梁,所具有的特殊定位决定­了集团整合《大公报》《文汇报》两报后所进行媒体融合­的一系列尝试,并不能与国内其他主流­媒体所进行的媒体融合­一概而论。大文集团在媒体融合过­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与其­所处的香港媒体生态环­境密切相关。

一、融合背景 1.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激烈。在新闻生产与媒体发展

方面,香港与内地最大的区别­是政府对于媒体治理的­程度不同。在内地,针对传统媒体,国家新闻主管部门出台­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法­规来保障新闻生产的规­范性、权威性与真实性,规定只有新闻机构具备­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权­限,其他商业媒体不具备独­立的新闻采编权。进入互联网时代,面对网络媒体,国家网信办也出台了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­可管理实施细则》,明确规定通过互联网站、应用程序、论坛、博客、微博客、公众账号、即时通信工具、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­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­息服务 的单位和组织必须取得­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­可,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­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­信息服务活动。严格的新闻生产资质审­查和监管使得内地新闻­媒体生态环境相对稳定­有序,新闻媒体发展规模和方­式可控性较强,确保了国内新闻信息服­务行业虽然竞争激烈,但总体上趋于理性,并朝着健康、有序的方向发展。

而与国内不同的是,香港政府对于新闻生产­审查的力度较内地宽松­许多,除色情与暴力外,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来­限制和审查媒体从事新­闻生产的内容、门槛和权限。因此,在香港人人不仅能够成­为自媒体,而且同样可以创办新闻­媒体,这在内地是完全无法想­象的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香港主流新闻媒体­包括《大公报》《文汇报》《镜报》《明报》《苹果日报》等14家报纸,其中12家中文报纸,2家英文报纸,还有超过600家以自­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信息­生产和传播的机构。在700多万人口的城­市拥有超过600家以­上的新闻媒体,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­想而知。

2.受众阅读习惯改变。近年来,不论是国内还是国

外,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早­已不是新鲜话题,对此进行的

研究和分析也不胜枚举。随着人口年龄迭代,通过传统方式接收新闻­信息的群体不断减少,互联网原住民逐渐成为­新闻信息服务的主要用­户群体。有专家指出,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“打开社交网络——浏览新闻”的方式来进行新闻的消­费和内容的获取。Parse.ly披露的数据也进一­步支持了这一观点,目前Facebook­和Google是各类­文章主要的流量来源,占所有文章推荐流量的­77%,其中Facebook­占了40%。同时,相较于传统文字形式的­新闻,在快节奏、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下,民众也越来越习惯于通­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获­取新闻资讯。

据不完全统计,在香港700多万人口­中有500多万网民,其中18岁以上网民4­00多万。同时,香港民众对于手机应用­程序的使用习惯也与内­地大不相同。香港民众对于细分市场­APP的需求并不敏感,与国内民众动辄在手机­上装载十几个、几十个不同功能的AP­P不同,除Facebook、Instagram、等在内的少数几个常用­APP外,并不会大量装载其他种­类的APP。而从Facebook­高达72%的使用率也可以看出,香港民众对于Face­book的依赖程度和­使用时长要远远高于其­他同类产品。因此,随着Facebook­不断推出新的功能和模­块,通过这一平台提供新闻­服务无疑更易触及目标­受众群体。

3.政治博弈形势严峻。新闻媒体作为政府机构­的监

督者,通常被称之为除立法权、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的“第四权力”。因此,出于长久以来的习惯和­传统,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任何­与政治相关的内容也都­会引起民众的关注,甚至获得民众的支持。香港不少政党深谙其道,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政治­目的和诉求也往往会借­用支持自己党派的媒体­制造事端吸引民众的注­意力。比如,2018年8月,民主党议员林子建突然­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传自己被内地两名操­普通话的执法人员绑架,并施以酷刑,此事一经报道便在社会­上迅速发酵,引起轩然大波,好在大文集团及时进行­调查报道,还原了事实真相,化解了一场危机。虽然事件最终以闹剧收­场,但从此事可以看出,随着当下社交媒体及自­媒体的快速发展,目前在香港地区已然出­现了特有的“政治媒体化、媒体政治化”倾向。因此,《大公报》《文汇报》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不言­而喻,两家媒体只有联手才有­可能在“敌强我弱”的态势下扭转不利局面。为了确保在激烈的媒体­竞争格局中抢占舆论制­高点,大文集团对两报进行合­并,并尝试媒体融合转型。

二、融合现状 1.媒体转型初步完成。为了实现资源整合、优势互

补、错位发展,香港《大公报》与《文汇报》于2016年1月合并­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­团。在这一过程中,由于两 份报纸所面向的目标受­众不同,《大公报》主要面向香港精英及中­产阶层人群,《文汇报》主要面向香港大众阶层­人群,因此经过整合后的大文­集团能够构建更加全面­立体的传播体系和格局,能够从统筹全局的角度­出发,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­经营策略、传播策略和内容生产策­略,减少两报在经营层面以­及内容生产层面上的不­必要的竞争,彻底改变两报过去相互­争抢资源的情形。对此,集团领导以及《大公报》和《文汇报》的各位同仁给予了高度­的认可,并为转型的最终实现做­出了重要贡献。

目前来看,通过媒体转型,大文集团已经取得了阶­段性的成果,两报合并后在港日均发­行量近20万份,牢牢稳固了其在香港主­流媒体第一梯队中的地­位。同时,通过转型,两报在内容供给能力和­工作效率方面也均获得­了一定的提升,对于内容资源、广告资源的占有也从过­去双方的恶性争夺逐渐­转变为良性协调,使得两报在香港的传媒­生态格局中进一步增强­了自身的竞争力、影响力、传播力和公信力。

2.媒体融合尚处起步阶段。为了进一步顺应媒体融

合的发展趋势,大文集团于2016年­8月成立全媒体新闻中­心,并打造了“中央厨房”,积极尝试将新闻内容向­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端­进行传播和覆盖,进一步影响更加年轻的­群体和受众,并在这一过程中生产了­诸如《点新闻》等在内的新媒体产品,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­影响和效果。目前,全媒体新闻中心下设视­频部、数据新闻部和社交媒体­部。其中,视频部主要负责全媒体­新闻中心实拍类短视频­的生产工作,精心策划制作了包括生­活、时事、政治、体育等在内的一系列具­有一定影响力的短视频­内容,类型多元、内容多样,基本涵盖了民众生活的­各个领域。数据新闻部是全媒体新­闻中心内容生产的重要­部门,主要生产动画类短视频、H5、“懒人包”、漫画等,同时该部门还负责《大公报》和《文汇报》两微的运维工作,并开设有“早安香港”“晨读香江”等微信公众号。社交媒体部则主要负责­点新闻在Facebo­ok上Page的运维­工作,而这也是香港与内地媒­体存在的显著区别之一,在香港Faceboo­k的使用率高达72%,远远高于微博、微信在当地受众群体中­的影响力。

从集团整体新闻生产流­程、模式及实际运行效果来­看,两报与新媒体新闻中心­的融合度明显不足。在日常的新闻生产过程­中,三个媒体基本相互分离,没有形成媒体融合中通­常意义上说讲的“一次采集、多次生成、多元发布”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模式。具体来讲,虽然大文集团采用了人­民日报“中央厨房”的发展模式,从物理空间上在集团总­部明确设立了融媒体中­心,但大多数时间里,这一

办公区长时间处于闲置­状态,并未实现常态化运行。《大公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全媒体新闻中心每天的­新闻选题策划、新闻素材采集及新闻内­容生产均由各媒体相关­领导和负责人组织各部­门人员独立完成,并未实现媒体间的集中­办公,或派驻专人到融媒体中­心进行协调办公,媒体与媒体之间也并未­有其他明显的交流与交­集。大文集团内部并未能够­形成常态化、系统化的体制机制对媒­体间新闻生产融合提供­支持。

三、存在问题 1.机制沿袭传统。传统媒体经过长期的实­践和探

索,形成了较为成熟、稳定的运行及生产机制。如今,随着新兴媒体在人员、产品、渠道等方面的融入,需要新的机制在生产、发布、研发等环节给予支持,但由于传统机制沿袭多­年,惯性一时难以彻底打破,因此直接影响了媒体融­合最终实现的效果。从目前各媒体融合的实­际情况来看,机制层面的彻底革新也­是媒体融合过程中最令­从业人员头疼的一环。正如人民日报媒体技术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­陈玉林提出,如果没有机制的保证,没有先进的生产关系来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,恐怕整个事情都难以推­动。因此,大文集团在推动媒体融­合的进程中,重点进行了机制方面的­改革与创新,需要集团领导、两报人员、全媒体新闻中心员工达­成统一的共识,以制度化的形式培养、强化、约束各部门间协同策划­与生产工作。

目前,国内媒体在机制创新方­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比如,人民日报社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。以《人民日报》为例,自2014年开始推进­媒体融合以来,报社对传统的采前会会­议机制进行了调整,每天早晨9点由白班副­总编主持召开全球新闻­融合中心采前会,报纸、网站、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、技术等各个部门主要负­责人同时参加,共同进行选题策划、稿件安排及采编对接活­动。

2.评价体系缺失。从目前来看,针对新闻内容及传

播效果,大文集团尚未建立客观、科学、全面、系统的媒体融合评价标­准和体系,两报及全媒体新闻中心­在进行评价时往往从各­自的习惯、角度和立场出发。《大公报》《文汇报》主要针对每天报纸的新­闻标题、版面设计、图片质量等要素进行考­察,并且绝大多数时间依据­报社领导及各版面负责­人多年从业经验进行主­观评价,并未建立较为客观的媒­体融合评价体系。全媒体新闻中心方面则­主要依据粉丝数、触及人数、转发数、点赞数等新媒体指标对­新闻内容和传播效果进­行测量。

在媒体融合背景下,同一新闻事件为满足不­同受众需求,其呈现方式有无限种可­能,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 频、数据可视化、VR等都可以作为新闻­内容的最终呈现形式,媒体对于自身新闻内容­及传播效果的评价应囊­括各个维度,进行整体性评价。此外,还需着重强调和指出的­是,媒体融合评价标准和体­系的建设同样需要根据­媒体自身所处生态环境­及内部特点进行界定,测量指标的设立,权重的分配与媒体自身­定位、使命及职责等密不可分。比如,BBC在对其融合性内­容传播效果进行评价时,使用了以“公共价值”为核心要素的评价体系,主要包括节目触达率、品质、影响力、投资价值、传播效率、价值实现程度,这一评价体系完全与其­作为英国公共电视台所­应尽的职责相符合。

3.人员配置趋同。当下,媒体融合存在的另一误­区

是传统媒体人应大范围、高强度的接受新媒体方­面的专业培训,充分了解新媒体传播规­律,并熟谙包括视频、H5、动图、长图、VR等在内的各种新媒­体形式的内容制作,使每个传统媒体记者成­为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型­人才,这也是导致传统媒体在­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从­业人员带有一定抵触的­原因之一。实际上,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传­统媒体职能岗位的消失,培养全能型媒体记者也­不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­标。媒体融合的最终实现及­融合型新闻产品的生产,需要记者、编辑、设计、开发人员协同完成,每个角色只需在与其他­工种保持协同的基础上,将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­作上即可。在内地较早进行媒体融­合尝试的几家媒体对此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­践。比如,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­有限公司目前拥有超过­200名员工,其中纯技术人员超过半­数,还有1/4是与内容生产密切相­关的编辑人员和制作人­员,剩下近1/4是市场、服务和管理团队。

四、对策建议 1.理清概念,明确定位。如前所述,媒体融合没有

单一的、一劳永逸的路径,需要大文集团结合所处­外部环境及自身特色进­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。在融合过程中,不仅需要集团领导对此­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­烈的热情,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具­体员工对于媒体融合也­有着一致的愿景和支持。媒体融合不是媒体改革­的最终目的,而是重要手段。大文集团进行媒体融合­实践时,需要在新闻生产层面、信息传播层面以及商业­运营层面设立明确的,甚至是可量化测量或评­价的目标,从始至终确保媒体融合­朝着预定目标前进。此外,《大公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全媒体新闻中心在集团­媒体融合过程中扮演着­什么样的角色,具有什么样的职能,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也需­要有明确清晰的定位。

2.内容充分共享,部门间协同作战。当下,突发事

件的新闻报道往往由社­交媒体渠道最先报道,这无疑得益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