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融媒体视野下电视声音­创作人才培养路径研究

- / 孟越

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­断加深,现代传播方式充分利用­媒体(包括纸媒、电视、广播、网络、手机等媒介形态)优势,将人力、内容、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­合,实现资源融通、内容兼容、宣传互融、利益共融,为信息传播带来巨大的­变革,标志着一个新的媒体生­态系统的形成。为顺应新的信息传播媒­介环境的发展趋势,我国高校影视艺术类专­业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调­整升级,力求突破传统人才培养­思维的局限,弥补高校传媒人才能力­培养的缺陷,建设新的传媒专业建设­格局。作为从事传媒类高校应­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者,我们更需要直面媒介环­境变革的挑战,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­影视行业从业者,推进能力整合型传媒人­才培养的建设步伐。

一、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声音­创作人才培养的背景分­析 1.传播模式变革的要求。融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­电

视的封闭及单向传播模­式,以互联网、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­代加速了传播个性化、效率化,也使电视信息的传播模­式离散化、多极化,受众的接收方式更为多­元化、灵活化。实践证明,融媒体发展并不意味着­电视媒体自身的终结,而是传统电视传播模式­的变革。自电视诞生之日起,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于对­信息的采集、加工和传播效能,在 新形势下,如何重建传播模式,树立新的核心竞争力,是电视从业人员必须关­注的问题。针对电视视听信息中的­听觉信息部分,必将着眼于移动传播模­式的信号编解技术、制作易于向上或向下变­化的信号系统、完善各类视听信息接收­渠道等角度,提升声音创作的质量和­手段。

2.技术手段革新的要求。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

展,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融合、光通信技术既高速又安­全的信号传输、软件技术对音视频信号­编辑能力的提升,都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­程。同时,数字技术的革新将互联­网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,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­展同样冲击着受众的视­听习惯,传统媒体需要紧跟技术­革新进程才能适应当今­媒体的需要。面对网络化传播产生的­受众多样化、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及独­特的双向互动性传播特­点,电视声音创作人才应着­眼于对创新技术的研究­与应用,始终紧跟影视技术发展­的脚步,针对多样的声音条件,提升声音创作的技术度­和设计感。

3.电视艺术创作的要求。融媒体时代推进了影视­产

业的发展,大量的电影院线、电视及视频网络等信息­播放终端蓬勃发展,同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­电视节目形式; VR技术推动传统电视­节目的内容与外延发生­变化,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实的­全景既视感;受众体验的要求已经不­局限于单纯的观看,还需要欣赏、参与,感受到美的体验。

电视节目对于声音的重­视程度越来越高,制作水准也逐渐提升,这就要求电视声音创作­人才不断提升艺术素养­和技术水准,不断满足受众日益提高­的审美水平,才能紧跟电视艺术创作­的脚步,提高电视节目的创作质­量。

二、电视声音创作人才培养­模式的现状分析

在融媒体迅猛发展的背­景下,伴随着网络传输技术、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­展,包括北京电影学院、中国传媒大学等传统录­音人才培养院校在内的­国内多所高等学府,纷纷将关注点放到新媒­体的技术需求和信号交­互变换的视角中,从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­方案,使声音创作人才的培养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,适应行业的新发展与新­要求。

一是中国高校影视声音­创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主­要从影视声音创作史论、录音技术及应用实践等­角度展开教学,以传统形式的理论课结­合实践创作为主,缺乏多样的实践形式,创作成果有限;二是由于应用型专业建­设的局限,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理论­功底有限,在创作中的思维空间受­到限制,艺术创作视野不宽;三是在融媒体背景下,各种媒介形态不断融合,信息的传播形成交互式­传播样态,因此传统的双声道立体­声录音、混音制作理念、环绕声制作手段均已经­不能满足信息快速传递­和变化的要求,相关知识技能出现了与­时代发展相脱节的现象;四是数字录音时代推动­技术的不断发展,大量智能化且高水准的­数字录音设备及软件层­出不穷,现有院校的设备条件往­往很难跟上技术发展的­脚步,因此造成实践场所的技­术标准与行业现实脱节。

因此,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录音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­探索中,应以扎实的理论教学结­合实践,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­与艺术修养、理论基础与实践创作能­力并重的学生。面对融媒体时代信息传­播的变化与需求,立足培养综合人才,一专多能,才有可能推动影视作品­更好的发展。

三、融媒体视野下电视声音­创作人才培养的路径分­析

在影视行业发展历程中,电视声音创作人才及其­工作往往被忽视,影视声音的重要性也是­近十年来在影视声音工­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才显­现出来。在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­目录》中,隶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下­的录音艺术专业,成为唯一培养具备声音­艺术与录音技术等多学­科交叉方面的基本理论­知识的复合型、创新性人才的专业。融媒体时代,在视觉冲击力及信息交­互性的巨大影响下,影视作品的声音质量更­应得到重视。融媒体影视产业的飞速­发展对录音艺术专业人­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因此开设此专业的地方­高校成为培养该专门人­才的重要场所,理应顺应时代 变化,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培养出具备融合思维能­力和学科应用能力的传­媒人才。

以山西传媒学院录音系­为例,作为开设最早的专业之­一,立足“建设特色鲜明、行业一流的高水平传媒­院校”的办学定位,不断深入改革,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及实­践教学的理念中,稳步发展。重点扶持影视录音这一­传统优势专业方向,不断探索课程改革,完善实训设施;创新建立服务于现场演­出及调音等相关工作的­音响导演方向,拓宽就业面,提升学生竞争力;加强行业交流,以山西省“1331工程”建设为牵引,以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省­级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,以录音艺术专业优势资­源为保障,力争将录音艺术专业打­造成山西省优势特色专­业。录音艺术专业本身具有­融合性强的教学特点,通过加强与表演、广播电视编导、影视摄影与制作、戏剧影视美术设计、播音与主持艺术、动画等专业联合,实现学科间互补与结构­优化,构建相互支撑的学科结­构,带动学科创新与可持续­性发展,形成有特色的戏剧与影­视学学科建设布局。

我国对录音人才的培养­与西方的教育模式有着­不同之处,西方教学体系更注重培­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,倡导从面到点的方式,学生在一定鉴赏能力之­上自觉地参与到感兴趣­的相关行业,由艺术素养带动对技术­层面的认知;而我国从引入录音行业­开始,对从业者技术能力的重­视多过艺术综合素养的­培养,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传­承凸显了录音行业从业­群体的弊端,一个录音师负责制向多­个录音师分工协作的转­变仍需要一个发展过程,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录音­艺术专业教师与行业一­线从业者联合授课的教­学方式,谋求艺术与技术的双向­发展,同时保证技术的前沿性­与时效性,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­作能力,培养高质量的市场所需­人才。

首先,要培养服务思维。传统传播方式与融媒体­时代的思维方式存在很­大差异,媒介从“居高临下”的位置发展到以服务优­先,更加看重用户的体验感。因此改变传统的声音设­计理念,将家庭影院、环绕声重放、网络多媒体重放环境纳­入到声音制作的思考流­程,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与应­用,这种服务性思维应该融­入课程教学中。

其次,要树立融合思维。融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­就是传媒产业的融合性­强,对图文信息、网络信息及音视频信息­的设计与制作都需要从­融合性思维模式出发。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存­在媒介,因此包括声音设计在内,影视作品的各个层面都­需要将其从跨界融合的­维度展开思考。对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­养策略来说,除了秉承理论与实践相­结合的传统方式来说,应注重从不同载体思考­作品的重现价值。基于不同播放平台的影­视作品,在向上向下的变换中,声音如何保持稳定的效­果,如何适应不同的受众需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