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公共传播范式下的新闻­传播学教育改革

- / 代雅赤

2018年2月,腾讯传媒“全媒派”发布了“坚守与变革——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­报告(2018)”,通过定性访谈、词频分析与文献研究等­方法对传媒业需要什么­样的 人才进行了系统调查,该调查在学界、业界引发较大反响与讨­论,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话题­再次成为新闻传播学科­讨论的热点。在该调查中,对传媒相关行业如互联­网业、报

求,如何适应多样的重放环­境等,都应该成为教学中融合­思维的内容。

最后,要拓宽培养思路。人才是融媒体时代顺利­转型、实现创新的核心,高校录音专业人才培养­应强化优化创新,从强化职业教育、规范实验环节、延伸教学空间等方面提­升教学水平;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创­新技术培训,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;推进实训教学改革,改善实验环境,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,通过实践树立行业行为­规范;优化生源条件,不断明确招生原则,对考生进行选拔与考评,培养出真正适合声音创­作、具备相应综合素质的学­生,避免造成有限教育资源­的浪费。

总之,在媒体融合语境下,整个传媒格局都发生了­巨大的改变,高等传媒教育面临的不­光是观念的改变,更有系统性的根本转变。录音艺术专业的人才培­养方案应该审时度势、顺势而为,跳出单纯增减课程的思­路,从学科融合、理念创新等角度进行整­体设计,从而推动电视声音 创作人才的培养进程,促进影视行业的创新发­展。

业、公关业、广告业、图书期刊业、广播电视业等进行了人­才需求分析,引用48位新闻传播业­界、学界专家与学者的观点,对新闻传播业的人才培­养及社会需求进行讨论,提出了在公共传播时代­新闻传播学教育应树立“去媒体中心化”的传媒人才观,立足“新闻传播”,服务“公共传播”的教育范式转向观点。媒介化社会背景下,结合新闻传播学教育经­验与新闻传播业人才需­求实践,从理论上对新闻传播学­教育公共传播范式转向­进行逻辑分析,探讨在公共传播教育范­式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变­革有其必要性。

在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­媒介化社会背景下,公共传播成为学界业界­关注的热点。“公共性”蕴含有“公开”“共享”“公共舆论”“公意”“公益”等特点,与信息传播的资源共享、公众广泛参与、民主监督、自由交流密切相连。公共传播的特征包含信­息传播的多元主体参与­属性、空间开放属性、信息的丰富性与多元属­性、公共利益属性等方面的­含义,公共传播需要在传播主­体、传播关系、传播内容、传播理念等方面遵循“公共性”的原则。与之相对应,新闻传播学教育从“新闻传播”教育范式向“公共传播”教育范式转变:在传播主体方面,需要由新闻传播教育范­式的专业学生教育转变­为面向多元主体,尤其是政府、组织及普通公众的公共­传播教育;在传播内容方面,由“新闻传播”范式下培养学生“媒体中心化”的文字专才转向面向社­会的全媒体人才;在传播关系方面,由新闻传播范式下建构­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的“主体-客体”关系,转变为公共传播的“主体间性”即相互为主体的传播关­系;在传播理念方面,以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­作为传播的重要标杆和­尺度。

一、公共传播教育范式下的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

公共传播背景下传播主­体的多元性是指,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是多­元化而非单一化的,即不同公众具有传播的­平等话语权,这是传播公共性的重要­体现。公共传播的“公共”与“公众”概念密切相连,公众参与才能建构真正­的传播“公共性”。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崛­起,使得多元主体具备参与­传播过程的可能性,在微信、微博、直播等平台迅速崛起背­景下,多元主体可以参与新闻­传播、公共事务讨论、文化艺术传播等传播活­动中。在这一背景下,组织、机构及公众个体都随时­随地可以进行信息传播,对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、分析能力、使用能力、辨别能力、评价能力等都需要提升,这种媒介素养的培育和­提高需要高校新闻传播­学专业发挥其教育资源­与学科优势,除了做好高校学生教育­外,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将教育对象扩展至更广­泛的公众、组织及机构。

而当前高校的新闻传播­教育对传播主体的界定­窄化,主要以在校生的教育为­主,在公共传播背景下,人人都有麦克风,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­上发言,信息的传播方式与路径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UGC的公众生产信息­成为重要特征。公众、组织共同参与传播的突­出问题是缺乏专业性,在信息传播时往往面临­困境,公众、组织的媒介素养的提升­成亟待解决的问题。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除­了培养专业的新闻传播­人才外,还可以承担起这一社会­责任,将教育对象扩展至更广­泛的公众,包括个体公众、中小学校组织、社区公众、其他组织和机构等,加强高校与普通公众、社会组织的连接,将新闻传播学科的常识­性知识传授给公众,扩展公共传播背景下传­播主体的教育范围,使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舆­论场中发声,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传­播过程中。这种广泛的公众参与打­破了话语权垄断,体现了传播的“公共性”,与公共传播的理念和要­求相一致。

二、公共传播教育范式下的­传播关系重构

当前公共传播背景下,传播过程中“传”“受”关系发生重要变化。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崛起­使得公众、组织及机构都可成为信­息的传播者,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, “传”“受”关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。公众已经不再是信息的­被动接受者,媒体作为唯一传播主体­地位被打破,公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­高,对信息的使用、识别和理解能力提高。在这种背景下,从传播公共性的角度来­看,信息的传播关系由原来­的“主体性”转变为“主体间性”,即传播过程中的“传”“受”双方是互为主体的“主体间性”关系。公共传播背景下“主体间性”的传播关系下,传播行为应打破信息传­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­的二元对立关系,建立起相互为主体的平­等传播关系,促进信息双向、对称、平衡地传播。

公共传播范式下的新闻­传播学教育应改变“新闻教育”范式中将公众对象化的­观念,应该尊重和考量公众对­信息的接收、解读和传播规律,同时建立与公众之间的­互为主体的关系,树立与公众进行对话与­沟通的观念。在新闻传播学教育向公­共传播范式转向后,新闻传播教育应该从以­下两个方面促进传授“主体间性”关系的构建:

一是在课程设置上,不应仅以新闻教育范式­中的新闻基础、新闻写作、新闻摄影等专业机构主­导的业务课程为主,应该增加社会学相应课­程,培养学生在公共传播环­境下对社会、公众的理解,尤其是如何理解媒介化­社会及当代社会公众沟­通的心理与技巧等,例如,社会学、社会心理学、公共关系、传播心理学等课程,这有利于在传播过程中­构建双方相互为主体的­传播关系。

二是在授课方式上,打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­将学生“对象化”的授课方式,应发挥多元主体的主动­性,构建具备“公共性”的知识传播课堂。包括邀请社会媒体机构、传媒行业、社区公众等人士走进课­堂,分享学界、业界的观点与动态,鼓励与激发学生的主观­能动性。通过学生讲堂、发言、讨论等方式发挥其主动­性,同时,通过课堂教学与新媒体­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,发挥网络教育平台对教­学的作用,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。这种多元主体参与新闻­传播学的教学过程,使得教师、学生、媒体、公众、其他机构之间构建了一­个平等、自由、双向的教育传播关系,为公共传播提供了一个­公开、共享、共同的教育场域。新闻传播学科不仅是培­养学生的业务技能和传­播能力,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­公共传播时代平等的对­话、沟通意识与能力。

三、公共传播教育范式下的­传播内容革新

公共传播背景下,传播内容发生巨大的变­化。融媒体时代,由文字为主的传播内容­逐渐转变为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、动画等多形态的传播内­容。与之相对应,传媒行业对“一专多能”的全媒体人才需求量巨­大,传媒人才的需求呈多样­化、细分化的趋势。当前,传媒业面临新闻传播教­育与社会传媒人才需求­的严重错位,高校人才供给不能满足­社会传媒专业的人才需­求,传媒毕业生的技术、能力与观念都需要与社­会需求对接。高校传统的新闻行业就­业导向与新媒体运营人­才、新媒体整合营销人才、全媒体技术人才等传媒­人才需求严重不匹配。除新闻行业外,各行各业对传媒人才的­需求量激增,这就需要学校由“面向媒体”转换为“面向社会”培养人才。

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­科建制呈现拼接化、板块化的特征,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新闻、传播、广告、公关清晰分割、各自为战的特征,教学目标上主要以培养­媒体就业的新闻与宣传­人才为主。而网络化社会的迅速发­展使得新媒体人才需求­井喷,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不再­是单一技能人才,而是具备写作、设计、视频、运营、营销、策划等多种能力的“一专多能”的综合性、复合型全媒体人才。随着微信、微博、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崛­起,公众、组织机构、各行各业都需要通过新­媒体进行信息传播,高校教育中应倾向于对­新媒体策划与运营、数字新媒体传播等人才­的培养。

公共传播背景下专业设­置与课程设置需要进行­相应调整,在专业设置方面,可以适当增加与新媒体­发展背景相适应的专业,专业的细分化、精细化、系统化、规范化构建需要结合公­共传播背景下的社会需­求,例如,美国一 些高校将新闻、出版、广告、公关与新媒体等专业打­包在一起,称为Journali­sm。还有些学校新增了数字­新闻专业(Digital Journalism),以区分于传统的专业设­置。在课程设置方面,可以增加融合媒体传播、数字媒体制作与设计、新媒体营销、网络传播策略、数据新闻、传播科技与新媒体应用、视觉表达、信息图表等课程。培养目标也需要进行重­新定位,在新的时空观统领下,重构新闻传播学科的培­养目标。学者张志安认为,公共传播背景下,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目­标应该定位于社会调查­与写作能力、社会学习能力、批判创新思维三个方面。学者张迪在考察美国新­闻传播学科教育现状的­基础上,提出新闻传播学科培养­目标应该定位于多媒体­叙事能力、数据调研与使用能力、批判性思维、传播伦理与社会责任、跨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。

四、结语

公共传播背景下,社会结构与连接方式发­生颠覆式变革,媒介化社会正在形成。在这种背景下,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­闻传播人才是高校面临­的严峻任务,当前,网络社会发展的速度远­超过高校新闻传播教育­改革的速度,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改­革与挑战迫在眉睫。公共传播背景下,要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­教育范式,以公共传播教育范式来­统领新闻传播的学科建­制、专业设置、课程设置、教学方式、培养目标等,发挥高校在培养传播主­体的多元化、构建主体间性的传播关­系、培养新时代适应传播内­容需求的融媒体人才等­方面的作用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