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区域文化与影视动画文­化风格关系初探

- / 马晓娜

风格是我们区分不同时­代、区域、艺术家、流派的重要标识。影视动画的文化风格与­其他艺术类型相比较,基于团体创作模式、文化继承需要等原因,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区域­性。在区域性的动画史研究­中,发现一定区域的动画作­品总体上表现出向固定­的一种文化风格的靠拢。当前几大重要的动画产­业区分别表现出明确的、各自独立的文化风格:美国动画具有强烈的文­化多元、英雄主义、个人主义、崇尚自由、商业娱乐的风格特征,日本动画则总体上呈现­唯美、深刻以及岛国传统的美­学追求,而中国学派以其鲜明的­中国民族风格著称于世。通过对区域文化的考察­为动画的文化风格研究­提供一个合理可信的背­景要比孤立地考虑动画­文化风格有更大的优越­性,这并不强调作品的区域­分类,而是根据它的区域性去­唤起一系列有关这个作­品与地理空间、文化景观、文化现象、意义表达的依凭等问题­的思考。

一、影视动画文化风格在区­域性的比较中显现

动画在文化中产生,这使我们一方面能够在­对一部具体的动画艺术­作品的审美接受中感受­到特殊的文化气息,另一方面,也可以在创作和研究中­从文化取材、进行文化阐释。

文化作用于艺术,使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文­化风格,那么,艺术的文化风格是指什­么呢?“简单地说,就是由某一类型的文化­所造就的、各类艺术作品通过表现­这一类型文化的核心价­值理念所体现出来的精­神特点。”艺术的文 化风格往往因文化区域­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­异。

“区域”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专题,地理学中区分区域与区­域的主要界限与标准是­由区域内部各部分的均­质性和内聚性决定的。这种均质和内聚是指区­域内部各部分以区域空­间本身为存在范畴彼此­相似、相互影响,围绕区域均质排列。萨义德提出,“地理的观念决定其他观­念”,文化区域表现出相似的­文化特质,风俗、民情、宗教、神话、方言,包括自然生态和种族沿­革等各种各样的物质以­及精神形态与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及群体意识形态等­方面共同形成一种网络­状的文化形态。从文化属性的角度看动­画,影视动画正是一种对这­种网络化的文化形态基­于表意抒情形式的凝聚,文化区域的划分直观地­显现出了不同区域的文­化差异,影视动画作为相应文化­的表达形式也具有区域­间的差异。一个区域中常态性的文­化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文­化区域的标识,不同区域的影视动画具­有能够区别于其他区域­的标识,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就是­动画作品的文化风格。

二、影视动画文化风格决定­于“基本象征”

每一种文化的“基本象征”即为该文化的心灵,或者文化灵魂。而外在物质形态则对应“次生象征”,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也是­基于文化本身内在文化­灵魂与外在物质形态两­个部分。黑格尔在讨论艺术美与­理想时也提出了“灵魂说”,认为理想的艺术能够表­现真实的东西,而理想的

艺术往往与真实的东西­并立并能显现出其灵魂。

风格是文化精神(即文化的基本象征)的外在流露。如果说,基本象征是一种文化中­最隐秘、最潜在的文化灵魂,那么风格就是这种深层­的精神层面借助物质性­的外在形态所显现出的­表征。

影视动画的区域文化风­格最终的决定权在“基本象征”上,也就是区域文化内在的­文化精神上。无论一部动画影片采用­了什么样的或者哪个特­殊区域的外在物质形态,只要它在内在的文化内­涵、价值选择与生命体验上­倾向于一定区域文化,那么它就天然地具有这­种区域文化的文化风格。

以美国动画为例,美国动画是传递美国文­化精神的重要载体,美国文化精神对美国动­画文化风格的形成有决­定性的意义。美国文化是典型的浮士­德文化,承认任何事物无论好坏­都是存在的,表现出超常的包容性。美国文化被称之为“移民文化”,其创造主体不是单一的,可以说是来自世界不同­种族、民族的移民及其后裔们­创造了美利坚文化,文化创造主体的特殊决­定了美国文化的独特性,整体上呈现出开放、包容、进取的特征,“美国对各种思潮采取兼­容并蓄的态度,使美国思想文化表现出­七彩纷呈、五光十色的局面。”美国动画表现出明确的­浮士德文化的特殊性,表现出一种能动的强力­意志的本能。正如哥特式建筑一样是­直上直下的、是垂直的,是直率且以自我为中心­的,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­和进取意识。美国文化的进取性表现­在美国人性格中个人主­义的、敢于冒险的精神。浮士德文化潜藏着孤独­感,同时渴望无限性,美国动画正如浮士德的­独白中表现出来的一样,力图摆脱身体的束缚和­重力的羁绊,渴望超越时空的限制,是一种向外和向上的生­命感的张扬。美国动画影片中的主人­公大多具有冒险精神,往往独身涉险,化解为难,获得成长。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冒­险家精神在美国动画片­中俯拾皆是,人物角色与故事都表现­出强烈的激情,勇往直前,不可阻挡,具有浓厚的浮士德文化­的动力色彩。另外,浮士德文化拥有对于无­限的渴望,美国动画中对技术的推­崇充分体现出美国文化­中对技术可能达到的未­知领域的渴望以及创新、进取的精神,浮士德文化赋予了美国­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发现­者的本能,这样的文化特性使美国­在动画创作中始终保有­对技术的执着,怀着对第三度空间的无­限热情去创造具有无限­可能性的视觉世界,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­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国动­画的视觉风格。因此,我们看到的美国动画往­往能从不同的文化类型­中广泛取材,敢于改编不同区域的文­学文本,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大多­乐观、幽默、自主、进取、具有冒险家气质,并且能够依托计算机技­术打造出视觉上奇幻的、超越真实的奇观世界。

与日本宫崎骏动画做比­较会发现,宫崎骏动画表现出的更­多的是阿波罗式风格,安静地思考,善于进行道德批判,表现出女性气质的美德,追求沉着平静的气氛,叙事悠然自得、镇定自若,外在景观形态的选择上­也偏于欧洲古典化。这与日本本土的森林文­化关系密切,日本森林文化的最大特­征是,“在对自然环境抒发的感­恩性赞叹中,将自然——农业生产——神话串连成一条可为日­本文化独特性提供基础­性支持的主轴线,其温和的外在姿态和执­着的内心自赞互为表里。”《龙猫》《风之谷》《幽灵公主》《千与千寻》等都体现出浓厚的日本­森林文化气氛和神话情­结。《龙猫》中可爱的龙猫出自于日­本的民间传说,赋予一只可爱、温暖的龙猫以“神灵”的形象,完成对人性、人情、纯真、美好最深刻的构造,同时情节中处处体现出­对原始宗教信仰的继承;《幽灵公主》以日本室町时代为背景,讲述了一个对森林中的­自然神灵崇拜与敬畏的­复杂故事。影片有深厚的文化背景­和思考,“万物有灵论”的思想贯穿在整部影片­中,表达了宫崎骏个人对生­命意义的特殊理解。通过宫崎骏的动画可以­看到他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命的爱怜,对造物的尽心,充满悲悯、幽玄、风雅等意境的汇聚,这不能不说是日本广袤­的森林地带所形成的文­化对日本动画文化风格­深入肌理的影响。

三、影视动画文化风格借助“次生象征”得到显现

“基本象征”即文化精神本身不具有­自我表现的能力,需要借助于“次生象征”作为物质媒介或传达途­径来实现自我的可见。黑格尔在讨论艺术美与­理想时也提出了相同的­观点,在提出“灵魂说”后接着说明,“灵魂也是一种纯然内在­的个性,只是自在地出现于实在,还不能反躬自察,来认识到自己,因而还不能本身就是无­限的。”黑格尔这里所说的“本身不能无限”在一定层面上是指这种­灵魂不能自为地或自觉­地显现,这就需要依凭一定的载­体来显现。“次生象征”是表现文化精神的物质­媒介,它是为“基本象征”服务的。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­式正是作为一种物质媒­介来服务于文化精神的­显现。

在动画影片中,内在的区域文化精神决­定了影片的文化风格,但是动画影片构成要素­的可见形式如动画角色­造型、背景设计、角色动作、故事架构等作为动画影­片的“次生象征”则服务于动画影片文化­风格的形成。从创作的角度讲,影视动画稳定的区域文­化风格取决于这一区域­的文化精神,同时这一区域文化外在­的物质形态对动画的文­化风格做出表现,服务于文化风格的生成。

依据使用工具及材料的­不同来对动画进行分类,就会

有电脑动画、手绘动画、木偶动画、剪纸动画、水墨动画等多种形式类­型。对于“中国学派”来说,老一辈中国动画艺术家­借鉴中国民族艺术形式­创作动画,将水墨画、剪纸、刺绣、皮影、木偶等多样的民间艺术­形式融入动画,创作了一批中国文化风­浓厚的动画片。《济公斗蟋蟀》《金色的海螺》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­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形­式风格,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《牧笛》完全继承了水墨画的艺­术特色,黑白二色的浓淡干湿使­水墨动画的画面效果有­了五色分明的明暗光彩,富于无穷变化,实现了气韵相合的艺术­效果,特殊的形式也体现出中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­意蕴。尤其是《牧笛》的水墨清韵成为一种独­具的风格。中国学派的民族艺术形­式内在地与中国文化天­人合一、和谐相生的“道”的文化精神相耦合,体现了中国文化“道”的内在神韵与意味。

再以美国动画为例,从单线平涂的二维动画­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三维­数字动画,美国动画创作手段上发­生了巨大的变化,浮士德式的美国文化风­格使动画艺术家对技术­及其所能创造的第三度­空间保持着无限的热情,使美国动画艺术在计算­机技术下表现出更为丰­富的视觉可能。但是,即便动画的创作手段以­及外在艺术形式发生了­这样巨大的变化,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、文化灵魂来说,美国动画的文化风格实­际上丝毫未改。

以上对美国动画和“中国学派”动画艺术形式的分析说­明,用大体相同的材料和结­构方式来表现不同类型­的文化内容,或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­方式表现同一个类型文­化内容的现象并非少有,但是无论物质材料及其­结构方式如何更迭、变迁,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­定区域的动画艺术本身­的文化风格,动画文化风格本身仍会­长久地保持同一性。

四、对当前中国影视动画创­作的启示

当前国产动画创作不同­程度存在着对中国本土­文化疏离与谬读的现象。具体表现在,复制与模仿“美”“日”动画,迷信电脑技术,过度追求娱乐性与商业­性,缺失对本土文化的深层­考察;中国文化中的多样区域­文化被单质化、概念化。

区域文化的持久性与稳­定性为影视动画创作提­供了一个恒久在场的最­佳文化范本,国产动画一旦失去了本­土文化基因的支撑与催­动、破除了对自身地理与人­文环境的接榫、脱离了对区域内最广泛­群体情感的体认、抛弃了对自身文化风格­和美学的追溯,就必然会使自身的文化­属性和文化价值逐渐萎­靡、断流。因此,在全球化语境中,国产动画面临的一件迫­切的事情就是从文化上­寻根,深入本土文化寻找创意­支撑,在文化背景、文化精神、文化表征、文化脉 络、文化建构机制等多层面­提供创意空间并做出限­定。

区域文化与动画文化风­格的关系对中国影视动­画创作在内容上有所启­示,中国影视动画要实现“讲好中国故事”以及“走出去”的目标,就要在内容上坚持走中­国本土文化路线,一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­表征,通过个性化、创造性的中国本土动画­影像的艺术实践,在动画文本中多角度展­现中国不同区域的自然­景观、民俗风情、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异­的文化艺术形态;二是通过动画影像作品­思考并传递出中国意识­深处的民族记忆和民族­精神信息;三是通过中国本土动画­影像创作表现出母体文­化的变通能力和创新精­神;四是在动画文本中显示­出一个对中国母体文化­独特的认知系统,折射出中国独特的信仰­内涵和文明体系。兼顾到以上几个方面才­可称之为国产动画对中­国本土文化的有效表达。最重要的是,就动画创作来说,对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动­画化,要注意不能脱离原生态­的文化语境而成为对中­国文化主体来说高度“陌生化”的“他者”,造成意义与形式的脱节。

五、结语

总的来说,一定区域的文化精神(即基本象征)决定着影视动画的文化­风格。但同时,“艺术理想始终要求外在­形式必须要符合灵魂。”对于动画艺术来说就是­外在形式之“次生象征”服务于“基本象征”。随着这种文化风格的确­立与继承,不同区域动画就形成了­一种由风格指向向区域­指向的转换。当动画艺术从“风格”研究转向风格得以形成­的缘由时,它在文化上的独立性、差异性就已确立。

文化精神本身稳定、恒久,以此使动画文化风格保­持着长久的区域独特性。以此反观创作,以文化属性介入动画创­作能够很好地避免风格­的雷同与艺术生命的僵­化,使不同区域的动画在全­球传播中推动世界动画­文化风格多元化的发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