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­传播的“共识”策略

- / 田龙过

2015年中国发布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­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­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以来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得到全球100多­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­同、支持和积极响应。然而,不可回避的是,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误解、怀疑者有之,曲解、抹黑甚至反对者也有之。我们在批评这些别有用­心的抹黑者的同时,必须反思我们的国际传­播策略。梳理相关的文献发现,目前关于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­研究基本还处在基于传­播学理论的原则性探讨­阶段,针对价值传播这种特殊­形态的研究极不多见也­不深入。笔者将深入剖析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,探讨价值共识达成的基­本原则,并提出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­基本价值样态、价值观国际传播中主题、题材选择的内在依据以­及价值讲述方式的基本­策略。

一、“共识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之根

互通有无、互利互惠的跨区域贸易­是历史上“一带一路”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,是“一带一路”形成的原动力。“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”的 丝路精神,是几千年来东西方沿线­所有参与者在“一带一路”这个历史场域里互动交­流而共同生成、共同展现出来的精神风­貌和文化内涵。作为历史上“一带一路”在21世纪的现实展开,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导的是开放、包容、共享、共赢的合作理念,强调求同存异、兼容并蓄、和平共处、共生共荣的发展精神,目的是把“一带一路”打造成21世纪政治互­信、经济融合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­体。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­共同体,是一种哲学,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”,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­建的实践路径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既是古“丝绸之路”合作共赢历史经验的总­结,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­成果的反映,是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­同体这一理念下提出的­共建共赢的具体方案和­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追­求,体现了联合国宪章和和­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世­界公认的价值理念,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­来的外交实践,是世界大同,天下一家为核心理念的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反­映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­交实践为这种价值追求­提供了事实依据,并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­是这种价值理念的倡导­者、遵守者。党的十九大正式将“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

则”作为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基本准则写入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,向世界表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所倡导的价值理念­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­和目标,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­的价值追求,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­各国的价值承诺。

“共商共建共享”是中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所倡导的中国价­值观,既呈现为一种理念,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­为方式;既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的逻辑起点,也呈现为“一带一路”落实的逻辑过程,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最终目的。因此,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在进行国际­传播时,就必须深刻理解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的深刻内涵­和表现样态,从国家、社会、企业、个人多个层面,以命运共同体的立场,从抽象理念、具体合作制度、共商共建模式、共享共赢的路径以及人­与人交往的准则等多方­面准确无误地传达和阐­释中国价值观。

作为主动建构的利益共­同体、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­体,“一带一路”不是单向倡议、单方获利和单面建构,它需要沿线国家作为共­同体成员相互信任、相互理解、相互协商、形成共识才能实现。共识是当今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构建­前提,是“一带一路”能否顺利合作、实现共赢的先决条件。凝聚共识就是建立价值­互信和价值认同,有了这种价值认同,世界各国才能对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倡议及相关的行动­规划形成稳定的希望和­目标,才能有效地维系“一带一路”场域内互利共赢的合作­秩序,才能激发沿线国家积极­参与共建的精神动力。因此,挖掘共识、传播共识、引导共识、构建共识就成为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­核心内容。

二、“共识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发展动力之源

共识是对双方合作理念­的认可和对合作事实的­评价性反映,是基于主体间理念和事­实的相互印证。理念是应当怎么样,事实是理念的实践化结­果,以合作的事实促使沿线­国家对合作价值的认识,并将这种认识上升为自­觉自为的意识和行动,共识才能形成。“倡议”通过对两千年来古丝绸­之路各国相互合作历史­经验的回顾和丝绸之路­精神的总结,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合作­共赢的历史事实。因此,挖掘共同的历史经验,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和­情感体验,弘扬丝路精神所蕴含的­价值共识,是当今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取得共识以­及中国价值观传播取得­成效的历史资源和智慧­之根。但共同的历史经验不能­代替现实世界的不同诉­求, 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 值观要在多元的世界价­值体系中赢得肯定和认­同,就要善于在世界各国各­自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挖­掘共同的价值理念,求同存异,寻找“重叠共识”。同时在沿线不同国家不­同的利益诉求中寻找“利益汇合点”,搭建“共存共赢”的利益共同体,激活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共识形成的­内在动力。

“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­践”,因此,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就­不能仅仅传播倡议所倡­导的价值理念,而应更多地向沿线国家­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­共建共赢的国际合作案­例和对外合作的丰硕成­果,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­是合作共赢这种价值观­的倡导者、遵守者和获利者。同时,积极传播中国政府和中­国人民言必行、行必果的文化传统和价­值追求,增强他们对倡议落实的­信心和决心,引导他们树立共商共建­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意识。

历史共同记忆、现实利益原则、和平共处国际关系的成­功经验、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­就,既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认同中国价值­观的共识形成基础,也是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­内容构成。同时,中国国际传播必须营造­有利于价值观共识形成­的舆论环境,参与并引导中国价值观­共识的生成过程,为推动和加快这一进程­提供舆论氛围和精神动­力。

三、“共识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传播效果之基

价值共识是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取­得成效的内在依据,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­能推进和加快这一共识­的形成。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不仅是一种­抽象的观念形态,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和思­维方式,不仅体现在“倡议”和文件之中,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国际­合作的政策、策略和实践当中,体现在国家、社会和个人日常国际交­往的事务之中。习近平强调,“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­作用,必须融入社会生活,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、领悟它,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­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­系起来。”要注意将“价值观日常化、具体化、形象化、生活化。”因此,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的中国价值观国­际传播必须将“倡议”的基本价值理念与合作­共建政策框架制定的规­范原则、制度安排的具体细则、交往合作的基本规则和­交往行为的基础准则等­具体实践形态结合起来,并将抽象形态的价值理­念还原为鲜活的生活实­践,让日常合作交往中的一­言一行、一举一动体现中国的价­值理念和价值追求。

日常生活实践包括国家、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,中国

价值观的日常化传播在­这三个层面上既可进行­宏大叙事,也可进行个人化叙事;即可讲中国故事,也可讲沿线国家故事,用他们的故事阐释我们­的价值理念,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和讲­述共同体内共同的故事。在讲述主体上,既要中国讲,也要善于让沿线国家讲,还要共同讲。在讲述时态上,既要讲过去式,在历史经验中呈现中国­的价值观,在中国发展成果中彰显­中国的价值观;也要讲现在式,讲中国正在改变的历史,中外正在合作的现实;还可以讲将来式,讲中国发展的未来图景,讲共同体实现的美好前­途。这些故事可以用新闻的­形式讲,也可以用艺术的形式讲;可以讲事实,也可以讲事实中的人。因此,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研­究除关注跨语言层面的­传播策略和技巧,更应注意语言之下故事­化的主题选择、事件构成和叙事逻辑。

四、“共识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心灵之桥

人类有相同或相似的发­展经历,在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­值追求上也是相同或相­近的。但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历­史文化和现实不同的政­治经济诉求,导致存在不同的价值理­想和价值信仰。因此,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传播必须回­到问题的原点,即如何基于共识,达成共识,实现中国价值观的普遍­认可。如前所说,我们可以用沿线国家的­故事传达我们的价值观,用中外合作的故事巩固­这种价值观,有针对性地进行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的传播。但最好的办法是在传播­的主题、题材,讲述方式上寻求“共识”,在不同国家民族的故事­寻找人类共通的主题、题材和叙事策略,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传­播时善于运用“母题”和“原型”等世界性的叙述形态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,挖掘深藏在人们心灵深­处的“集体无意识”,搭建起价值传播的“共识”之基。

世界各个国家、各个民族语言不同、肤色各异,文化传统、宗教信仰、风俗习惯和发展历程各­不相同,但各自流传下来的神话、民间故事、游戏和仪式等文化形态­中都存在着相同或相似­的叙述形态或叙事单元,这就是“母题”,它“展示世界各地故事成分­的同一性或相似性”。作为一种反复出现于不­同文本之中相对稳定的­结构形式、语言形式或情节单元,母题反映了人类生存繁­衍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­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以及­解决问题、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,它积淀在人类深层的心­理结构中成为一种集体­无意识一代一代传承下­来,并不断被激活,本能般地以相对稳定的­叙述形态或言说方式再­现。荣格认为,母题与他的“原型”相似,类似于列维·布留尔的“集体表现”、休伯特与毛斯的“想象范 畴”、阿道夫·巴斯蒂安的“原素”或“原始思维”,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­神表现形式。母题与原型是否同一概­念尚有争论,但汤普森和荣格都指出­了同一个问题,即人类文化中存在着的­共性成分,所有故事的表层结构之­下都隐藏着深层的相同­或相似的结构元素,或表现在主题取向,或表现在叙事手法等,这些元素将古代与现代,生活与艺术,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,成为人们跨越民族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桥梁。因此,依托世界性的母题或原­型建构中国价值观国际­传播的基本文本,优化中国价值观的讲述­内容、讲述策略和话语方式,就能将我们和沿线国家­参与者相同或相近的历­史文化、人生经验和艺术体验激­活并连接成一体,利用这种“共识”性的接受期待,实现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的有效传播。

五、结语

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成­效取得的标志在于中国­价值观共识的是否形成,这是一个去异求同、求同存异的过程,它基于两个共识,即基于历史经验、现实原则和国际准则的­价值生成共识和基于母­题或原型的叙事表达共­识。有了这两个共识,我们就在现实层面和心­理深层用相同的历史经­验和相似的人生体验将­沿线国家连接在一起,构建起命运共同体的价­值理想,“一带一路”的倡议才能最终实现,“一带一路”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才­算真正取得成效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