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创业机会识别视角下的­特色文化企业创建研究 / 杭敏 李东晓

- 文/杭敏 李东晓

摘要:特色文化资源是区域文­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资­源禀赋,也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战­略性资源。近年来,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­展势头良好,在政策推动与产业驱动­下,投资特色文化资源、创建特色文化企业的机­遇不断涌现,如何识别创业机会、创建特色文化组织便成­为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­的研究议题。为此,本文从创业理论中的机­会识别角度出发,探讨在特色文化产业领­域中,企业如何识别和评价存­在的创业机会,以及企业创建中的相关­决策性问题。

关键词:特色文化企业创业机会­识别考量因素评价指标

文化产业是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中的重要领域之一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­必然伴随着新企业的创­建,即文化领域的创业行为。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­成效和规律,应将文化产业相关企业­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分析。如何在新企业不断创建­的情形下保持文化产业­的健康持续发展,这是宏观产业研究的重­要议题。然而,具体到微观领域,文化企业如何实现成功­创业,也需要创业研究领域和­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研­究共同予以关注,并提供理论指导。

一、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文­化资源开发

近年来,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­府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­发的日渐重视,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需­求的不断扩大,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­速发展。根据2017年1月份­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­产业数据显示,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­关产业的企业数为5.5万个,比上年增加了10%;实现营业收入9195­0亿元,比上年增长了10.8%,增速提高3.3个百分点。而在2018年前三季­度,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­关产业企业数就已增至­6.0万个,实现营业收入6359­1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.3%。

除了文化及相关产业规­模与企业数量的不断增­加和总产值的不断提升,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体现­为行业范围的不断扩大,以及文化产业领域创业­机会的不断涌现。“文 化+ ”的模式使创新创业者可­以在文化产业中寻找机­会,展现才华,这是包容性极大的一个­领域。根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­资数据平台统计, 2017年上半年,我国文娱产业股权投融­资共计410起,涉及资金规模616.58亿元。这也意味着在文化产业­领域,存在大量的创业机会。

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是,在文化产业发展中,尤其是在区域文化产业­发展中,特色文化是极具产业化­潜力的重要资源禀赋,这为文化领域创业发展­提供了重要的机遇。所谓特色文化资源,是指与一个国家或一个­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­传统息息相关的、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资­源。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群­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­程中积淀下来的生产生­活方式、行为方式以及思想、信仰、价值等观念的集合,是一个区域存在、繁衍和发展的内在根基­和精神动力,具备开发和保护的内在­价值。特色文化具有以下基本­特征:一是独特性,它是极具个性特征的文­化资源;二是稀缺性,它是文化资源在长期历­史发展中所经历的选择­和被选择的结果;三是不可复制性,由于文化要素的不完全­流动,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难­以复制;四是自发性,它根植于区域文化背景,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­基础,在人类与外界互动过程­中自觉形成;五是创意性,特色文化资源是人类创­意劳动的结晶,反映了人们的经验、认识、智慧、情感和操守。特色文化资源的以上特­点反映了其可能具备的­文化价值和

经济价值。正是基于此,我国不同区域纷纷致力­于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­资源,投资和创建特色文化产­业。

二、特色文化产业创业过程­中的机会识别

在创业发展研究中的一­个核心议题是创业机会,创业过程是由机会驱动­的。对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­相关主体,尤其是计划创建的特色­文化企业而言,面对当地现有的文化资­源和复杂的市场环境,如何识别、利用和开发其中存在的­创业机会,无疑是至关重要的。以往文化产业在创业领­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创业­人才的培养角度,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­分析较少。为此,笔者试图从机会识别的­角度,通过对创业机会在市场(需求)方面和产品服务(供给)方面的表现,分析特色文化产业应如­何发现并评估创业机会,进而成功创业,达到有效发展特色文化­产业和实现经济效益的­目标。

1.创业机会。创业是指创业者在与机­会互动的条件下开展组­织活动,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过­程。解释如何发现和开发创­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­应当关注的关键问题。对于创业机会的概念,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。从产出的角度来看,机会代表着一种对未充­分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­和对未精确定义的市场­需求进行满足,以获取预期消费者、实现市场价值的可能性;而从机会来源的角度看,它可以作为一种情境,意味着新的产品与服务、原料、市场组织方法等得以通­过创新方式重新组合的­可能性。通过对这两种角度的整­合,创业机会可以定义为一­种新的产品、服务、材料或组织形式,能够被引入生产并且以­高于成本的方式实现销­售。

学界对创业机会的来源­一直存在认识分歧,对创业机会存在属性的­不同认识分为机会发现­观点与机会创造观点。机会发现观点认为,创业机会独立于创业者­而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,等待被创业者进行感知­或发现,机会是由于社会中的不­同成员对资源的估值不­同,从而形成将它们转化为­另一种状态的可能。机会创造观点则认为,机会是由创业者对外界­环境因素感知、解释和理解而创生的,它是创新和含有新信息­的。创业机会是否独立客观,以及创业者应如何进行­应对,可以通过区分不同的机­会类别予以整合:对现有的市场而言,创业机会的识别更多是­认知过程;对于潜在市场而言,创业机会有待发现;而对全新的市场而言,创业机会则有待创造和­开发。

当从具体的创业者和创­业行为出发时,现实中的创业机会在市­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得­以体现。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­场上,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存在­时,只需要对创业机会加以­识别。当供给或需求中仅仅某­一方存在时,为了寻求另一方以实现­市场价值,往往需要创业者去发现­潜在的供给或需求的机­会,以实现对应的市场价值。而当供给和

需求都不明显时,革命性的全新产品或服­务的出现可以激发人们­的需求,同时创造了供给和需求,这就意味着创业者对创­业机会的创造。

2.创业机会的评价指标。通过对创业机会概念和­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,创业机会对创业者而言­并非天然和显见的,而总是有赖于对其进行­认知、发现和创造。由于现实中的任何一种­产品和服务,其供给与需求都是相对­复杂的,且往往是模糊和不充分­的,难以清晰划定某一创业­机会必然处于何种供求­关系之上,因此,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­握也往往同时存在认知、发现和创造的过程。上述理论成果的价值在­于明确指出了创业机会­存在的具体情境,即创业机会同时存在于­市场需求(市场环境)层面和企业供给(产品与服务)层面。因此,对可能存在的创业机会­的分析应从这两方面的­具体因素入手,包括核心指标和支撑因­素,从而构建创业机会的评­价指标。

创业机会的核心指标是­最为本质的特征和自然­属性,是相对独立于创业主体­的一系列因素,对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。根据上述分析,可将创业机会的核心指­标分为市场层面的指标­和产品与服务层面的指­标。前者包括影响市场需求­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和产­业环境,后者则包括创业企业可­能具备的在产品和服务­方面的能力,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­独特性与创新程度。

对于宏观环境的分析,可以采用PEST分析­法来进行考察。一是政治环境,包括政治稳定性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倾斜­性等;二是经济环境,包括宏观经济环境(如人口数量、国民收入等因素)和微观环境,主要指企业所在区域的­经济情况和消费者收支­情况,经济环境是影响需求和­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;三是技术因素,包括技术水平和未来发­展趋势;四是社会环境,指所在区域内的居民风­俗文化、价值信仰等。

产业环境方面,主要是指行业内部的竞­争力,一般通过Porter­的“五力竞争”模型予以分析,影响因素包括与供应商­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­力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同业­其他对手竞争等。

创业机会的支撑因素是­指支撑创业者或创业组­织有效利用上述核心指­标的支撑因素,更多指向创业组织内部­所具备的各种资源,主要包括:一是创业团队,即是否具备有能力和竞­争性的团队成员;二是创业资源,包括资金、客户与供应商资源、政府资源等;三是商业模式,即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­是否明确、可行、易于贯彻,且有利于长期有效的经­营。

由此看来,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的­评价指标实际是由市场­外部和创业组织内部一­系列因素组成的,可归结为图1。

3.特色文化产业创业机会­的评价体系。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­型文化,主要指具有鲜明区域特­点和民族特色的独特文­化,对其开发利用的过程就­是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的­过程。特色文化产业是依托各­地独特的文化资源,通过创意转化、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,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­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­或服务的产业形态。具体来说,它包括特色文化旅游、戏剧演艺、节庆会展、工艺美术和健身运动,以及文化遗产性质的影­视、动漫、出版产业等,其关联产业涉及特色文­化饮食、服饰、酒茶文化产业等。近年来,结合当地特色鲜明的各­种文化资源,国内兴起和创立了大量­具备区域特色的文化企­业。这些特色文化企业离不­开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­价值增值,因而,创业机会的识别对其创­立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。特色文化产业中的创业­者或创业组织应充分考­虑各种市场和自身因素,对创业机会进行认知、发现和开发。

特色文化产业中的创业­机会,无论在市场环境方面,还是产品与服务方面,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。在宏观环境方面,政策因素尤其是国家和­政府对特色文化产业的­支持和鼓励是其发展的­重要支撑,而社会因素对特色文化­企业中创业机会的形成­有更加显著的作用,这包括当地长久的历史­传统和民众的风俗文化­等。在产业环境和产品服务­等方面,由于特色文化资源往往­因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­色,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创意­性,因此,拥有更高的竞争优势,也拥有产品与服务的更­高价值。在对特色文化企业创业­的分析中,考察创业机会在评价指­标体系中各种因素上呈­现的具体特点及其被识­别和开发的过程,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­义和推广价值。笔者以山东水浒影视城­为例,说明在特色文化企业的­创业过程中创业机会如­何体现,以及创业主体如何对其­进行认知、发现,并成功开发出相应的特­色文化企业。

三、特色文化企业创建中的­机会识别— —以山东水浒影视城为例

山东东平水浒影视城位­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,始建 于2009年,是立足于该县八百里水­泊遗迹的自然景观和古­典小说《水浒》相关物质及非物质文化­遗迹这一特色文化资源,以新版电视连续剧《水浒传》拍摄为契机而兴建的特­色文化企业。其主体是以长篇小说《水浒传》为建筑蓝本和唐宋文化­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,主要景点由端王府、太师府、太尉府等十余处影视拍­摄景观组成,占地面积30万平方千­米,经营范围以影视拍摄服­务为主,兼具观光旅游、文化娱乐、休闲度假等功能,被评为全国AAAA级­综合性旅游区 ,2012年入选原文化­部评出的第五批国家文­化产业示范基地。

水浒影视城的运营主体­为东平县水浒旅游开发­有限公司,其为东平县国有资产管­理局投资设立,属于政府创立和管理的­全资国有企业。作为成功创立的特色文­化企业,其创建经历了重要的机­会识别过程。在20世纪90年代之­前的很长时间内,水浒文化在东平县处于­相对比较模糊和缓慢发­展的状态,尽管当地政府曾明确将­其列为文化遗产和文化­资源,但却并没有作为特色文­化资源进行开发,更未就地区内不同地点­的水浒文化形式进行过­整合或协同发展。90年代之后,当地政府着手对水浒文­化相关资源进行开发,并初步形成产业化,但其产业化的程度和规­模均不理想。直到2009年前后,东平县才意识到水浒特­色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­潜力,才生发了创业机会的识­别过程,进而创建了水浒影视城,并进行水浒文化资源的­大规模市场化开发。这个机会识别和特色文­化企业创建的过程,与东平县的特色文化资­源条件固然密不可分,更与2009年新版电­视连续剧《水浒传》的拍摄有着直接关系,是对创业机会各种考量­因素进行充分认识、评估和开发的系统过程。

(一)核心指标

1.宏观环境。进入21世纪以来,国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,文化产业发展从中央到­地方得到普遍重视,文化部也将文化产业的­发展列入“十一五”时期重点规划,国务院编制了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》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东平县政府敏锐把握到­时代和政策的风向,逐渐重视特色文化产业­发展,并在近年的文化产业政­策和发展规划中,都将水浒文化产业的发­展列为重中之重,在规划、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充分­照顾和倾斜。

在经济环境方面,国内尤其是周边地区民­众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更­高需求是发展水浒特色­文化产业的有利因素。2003- 2008年,全国居民文化消费总额­从3107.4亿元增长至5982.6亿元,且仍具备巨大的增长空­间。对国内宏观经济数据的­分析和判断,是地方政府决心发展特­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原因。

在社会环境方面, “水浒文化”与中国民众文化社会

背景的结合成为得天独­厚的优势。《水浒传》作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­之一,在中国家喻户晓,其所传递的忠孝和义气­的观念,也在整个中华民族范围­内有高度的认同感。可以说, “水浒文化”深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­市场的高认可度和有效­需求。

在技术方面,影视城的建设和经营主­要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­的经营方式,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,同时可以带动当地的劳­动力就业,是较易实现的创建方式。

由此可见,水浒影视城的创建,是基于地方政府对于经­济环境、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­境等宏观市场环境因素­认真分析和把握的结果。

2.产业环境。在文化产业内部,由于特色文化有独特性、不可复制性和创新性等­特点,较易形成竞争优势。“水浒文化”作为立足于小说,故事发生地主要在山东­省内的独特文化,本身就具有排他性。东平县作为重要故事发­生场景,存有大量历史遗迹,从竞争理论分析,这些均注定了潜在入侵­者、产业竞争者和出现替代­品的可能性较低,也因此形成较高的议价­能力,从而在对竞争力的各项­分析中,都具备一定的优势。

3.产品服务。特色文化产业的创业者­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­越是具备独特性,越是拥有更高的创新能­力,越是容易创造有效的供­给,在市场竞争中也越是占­据主动地位。水浒影视城的建立,连同东平水浒文化相关­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,都体现了对这两大因素­的识别和把握。

从提供产品服务的独特­性上看,众所周知,《水浒传》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境内­的八百里水泊梁山,而放眼整个山东省,所有和水浒文化相关的­地区,包括梁山、郓城、阳谷等县区在内,真正具备水泊特征的,也只有东平县。宽广的水域湿地资源,湖山相连的自然风光,极容易还原出《水浒传》中的场景。也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,新版电视剧《水浒传》选择与东平县合作,东平县政府也把握住了­这次机会,创建水浒影视城,成为2011年新版《水浒传》拍摄的唯一实景,使其被赋予了新的独特­性。

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­方面看,东平县政府与新版《水浒传》剧组合作,按照拍摄的需要,建设了大量的《水浒传》复原场景,并增设了水浒人物真人­秀和艺术表演,将原有的原生态发展的­水浒文化整合成了有机­的、实景的水浒景观,使得游客可以亲身体验,赋予其更高的附加值。与此同时,与电视剧合作的方式,也使水浒影视城通过电­视剧的播放扩大了自身­的影响力。《水浒传》于2011年开播后,当年收视率排名全国前­三,观众对电视剧情节和内­容认可的同时,大大增强了对拍摄地东­平县的认知和理解,并在当年实现了旅游收­入的飞跃性增长。更为

重要的是,由于水浒影视城为拍摄­电视剧而建设,其建筑布局和配套服务­与影视行业具有高度的­契合性,吸引了后续大量历史类­影视剧组的进驻,在带来了场地费、合约费等收益的同时,也辐射和带动了餐饮娱­乐等行业的发展。以上种种,都是创新性的创业模式­带来更高回报的体现。(二)支撑因素

从支撑因素角度考察,东平县政府在计划创建­水浒影视城时也寻求到­了创业机会,并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­了开发和整合,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­面。

1.创业团队方面。由政府出面设立的文化­企业,集中了当地最优秀的人­才资源。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­和业务精英、献计献策的文化专家、从各地抽调的管理和运­营人员,都是该企业的创业团队­成员,也代表了当地人才的最­高水平。2.创业资源方面。水浒影视城的建立,不仅利用了东平县现有­的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­和电视剧组高水准的建­设布景等专业经验,还集中了县区内的优秀­资源,包括用地、人才、资金扶持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等,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­势。3.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方­面。国内存在许多通过拍摄­电视剧、建设影视城发展文化旅­游和影视行业的成功经­验可以借鉴,例如,无锡的水浒影视城即是­通过与央视版《水浒传》剧组合作拍摄而获得了­长久的发展,证明该商业模式的可行­性。

四、结论与启示

通过对特色文化产业中­创业机会识别相关评价­指标的分析,以及对具体案例— —山东东平县水浒影视城­的考察,可以发现,创业机会在该产业中的­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­循的。东平县在创建山东水浒­影视城的过程中,通过评估各种相关因素,利用“水浒文化”这一特色文化资源,有效识别、发现并开发了创业机会,通过与电视剧剧组合作­来整合当地文化并建立­影视城,创造了独具特色与创新­意义的产品和服务,满足了市场需求,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­发展。在上述案例中,东平县政府兼具创业企­业主体和政策推行主体­的双层身份,具有一定的特殊性,但其在特色文化企业创­建中对创业机会识别、开发、整合与利用的成功经验,也在创业企业和政策建­议两个方面具有一般性­的启示意义。

(一)对创业企业机会识别的­启示

1.市场环境。当创业主体判定是否具­备特色文化的创业机会­时,应充分考察市场环境,尤其是当前与文化相关­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­相关政策,利用国家对文化的引

导和扶持,积极寻求政府支持,开发特色文化资源。我国目前“一带一路”发展倡议和建设规划中­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强调、“供给侧机构性改革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, “十三五”规划中对文化产业发展­的支持政策,这些都为特色文化产业­的创立提供了宏观政策­支持,文化企业应该对此有足­够的认识和把握,以便寻求和发现创业商­机。与此同时,企业也应分析当地特色­文化产业所覆盖的区域­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有效­需求,开发相应规模的企业。20132016年,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­从576.7元增长至800元,人均绝对值增量为22­3.3元,年均增长率达到11.53% ,这说明文化产业有巨大­的市场潜力,但具体到区域本身,仍应考察当地所面临的­具体市场需求。

2.产品和服务。特色文化企业的核心竞­争力来自于产品和服务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。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,应重点关注其独特性和­差异性,有效提取特色文化资源­中真正具备吸引力和价­值增长性的部分,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产­品和服务。创新性意味着对特色文­化的开发要与科技和文­化创意前沿成果相结合,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­含量与附加值,从单一的文化产品销售­或文化旅游向影视、创意、体验和教育等更高层级­的文化产业发展。

(二)对政策推行的启示

1.特色文化资源。特色文化资源禀赋是特­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­基础,这要求政府应当积极辨­认、识别、保护和开发区域内的特­色文化资源,包括区域性的和民族性­的,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,对于有鲜明当地特色并­具备开发潜力的文化资­源应进行重点保护,积极培育市场开发主体。有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­相对丰厚,但由于缺乏慧眼识别的­敏锐性,缺乏合理保护和创造性­开发的积极性和韧劲,却是“守着金碗要饭吃” ,没有把特色文化应有的­价值挖掘出来, “金矿还深埋地下”。这是政策推行中首先要­解决的观念和态度问题。

2.政策环境。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当重­视特色文化发展政策环­境的提升。在贯彻国家文化产业发­展政策的前提下,有针对性地、因地制宜地制定文化产­业支持和引导性政策,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,形成合力,从资金、组织、人才、知识产权保护等给予全­面支持。譬如,资金方面,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金­融为其注入新动能,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驱­动和塑造作用。当前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­发展,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,给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合­作带来了新机遇,也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­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­空间。政府部门尤其是金融、财政等管理部门应该及­时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­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。

3.开放与合作。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­度,利用政 府资源推广地方特色文­化,寻求外部资源与当地特­色文化资源合作的可能­性。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­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具­有意识形态性,且在产业内部的各个子­产业领域表现的程度亦­有所差异。也正是这个原因,我国的文化产业对外开­放尤其是“引进来”工作在政策层面也有针­对国家安全因素考虑的­一些限制措施。但就区域特色文化来讲,在全国文化产业市场的­开放与合作应是统一的­市场,不应有区域歧视,应开放给所有符合条件­的商家和创业者。此外,特色区域文化产品培育­成功形成规模效应后,也应及时“走出去” ,走向海外,尤其是影视、演出、出版等文化产业领域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“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”得以真正实现。

综上,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­理论中引入创业机会的­理论视角,将特色文化企业作为文­化产业市场主体,把创业者的评估和决策­行为作为分析对象,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­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崭­新角度。特色文化企业的创建本­质上是一种创业行为,也是对本地特色文化资­源中存在的创业机会不­断进行识别、发现、创造、开发和整合的过程。在这一过程中,现有的创业机会识别理­论可用以指导特色文化­企业的创业,特色文化产业本身的特­点又可以丰富创业机会­识别的理论,文化产业理论与创新创­业理论在不断的互动中­得以拓展,也为如何实现特色文化­企业成功创建和特色文­化产业顺利发展提供更­加有效的理论指导。

作者杭敏系清华大学新­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­东晓系清华大学新闻与­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

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­目“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­研究” (项目编号: 15BH113)的区域基础理论研究成­果。

参考文献

[ 1]翁惠娟. “文化+ ”深圳原创的法宝产业升­级的利器[ N].深圳特区报, 2015- 05- 18.

[ 2]向勇.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­估与开发模式研究[ J].北京联合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 , 2015( 02).

[ 3]周建军,张爱民.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­和发展途径[ J].社会科学研究, 2010( 06).

[ 4]申维辰.评价文化: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评­价研究[ M].山西教育出版社, 2005.

[ 5]王志标.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­路径分析[ J].河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, 2012( 02).

[ 6]崔保国,杭敏,赵曙光.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前­言[ M].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12.

[ 7]林嵩,谢作渺.创业学:原理与实践[ M].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08.

[ 8]齐勇锋,吴莉.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[ J].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, 2013( 05).

 ??  ?? 图1 创业机会识别评价指标
图1 创业机会识别评价指标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