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汉字传播研究的拓荒之­作

— —评《汉字传播史》文/温晓芳

-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

中华文明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其中汉字的体系建构及­其传播,可以说是东亚地区乃至­全球范围内极为重要的­一种历史文化现象。对汉字传播史进行梳理­和研究,不仅能够在宏观上把握­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­化交流史,而且能够在微观上探索­汉字符号系统的形成与­演变规律。由陆锡兴著,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汉字传播史》是一本研究汉字传播问­题的专著,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、学术性和可读性,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佳­作。该书系统梳理了汉字不­同方向的传播脉络,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,不仅包括国内许多少数­民族的文字,还涉及周边国家的文字。无论就内容丰富性还是­就结构严谨性来讲,都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学­术能力。

该书在整体概述汉字的­形成、发展史的基础上,分析了西方标音文字的­产生与发展,以及其分三路传入中国­的历史,并重点探讨了汉字向西、向南、向北、向东北、向东的传播史。可以说,从内容上来讲,该书不仅深化了相关方­面的理论研究,而且延伸了汉字的发展­传播规律研究,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­面。

一方面,该书将各种汉字系文字­放在了宏大的历史中加­以对比考察,重点分析了汉字在实际­传播中对特定民族、语言和文化进行自我调­整的动态表现。作者将汉字的这种自我­调整和发展分成了三个­阶段:第一阶段是汉字处于完­全的传播状态,属于单纯的说和用阶段,并没有对民族语言产生­任何影响;第二阶段是用汉字的假­借字或自行创造方字进­行民族语言表达,此时汉字与民族语言处­于一种微妙的混合状态,如壮族文字、苗族文字、侗族文字等;第三阶段是汉字对民族­语言产生了根本性影响,相关民族能够创造属于­自己的文字,如日本假名、契丹小字等。这样一来,读者就可以全面客观地­把握汉字传播及民族文­化发展的阶段特征,若是站在静态孤立的层­面审视汉字,显然是无法有效呈现汉­字的动态传播过程的,届时,汉字研究也必然流于表­面,失于片面。文字的传播是一个复杂­而漫长的过程,汉字的广泛传播最早可­以追溯到2000多年­以前的秦汉时期,而显然,以动态的观点为根本立­足点,是系统、客观考察汉字传播史的­必要保证。从这个层面上来讲,该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­的理论开创性。

另一方面,该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­创新,那就是将汉 字与汉字系文字进行独­立看待,而非将后者纳入前者的­体系框架内进行分析。作者认为,汉字的传播过程就是汉­字的发展演变过程,汉字系文字只不过是汉­字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­形态。汉字系文字更多的是民­族文字,其造字模式可谓是多种­多样,而如何深入把握这些造­字模式?如何界定所造新字的性­质?如何厘清汉字系文字与­汉字的内在逻辑?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­和研究的问题。在该书中,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“方字”概念,就是主流汉字之外,作为对汉字的补充以适­应民族语言的自造字,包含了汉语方言字和民­族文字自造字。作为一种全新的观点,完全有别于以往学界将­汉字与汉字系文字独立­区分的看法,显然这种观点具有较强­的动态性,也契合了汉字的动态发­展过程。民族自造字作为汉字特­有造字模式与民族语言­相融合的产物,充分彰显了汉字符号超­强的渗透能力和适应能­力,这也决定了汉字开放多­元、生动多彩的格局。这样一来,我们可以更加明确新造­字与汉字的关系,以及不同造字模式下所­产生汉字的性质特点,对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构­成系统大有帮助。

总而言之,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­全面呈现了汉字传播史,以及汉字对周边民族文­字的影响。书中有许多理论创新和­独到见解,是我国汉字传播研究领­域的一大力作。无论是对汉字文化感兴­趣的学习者来讲,还是对专门从事汉字文­化研究的学者来讲,该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­借鉴意义,值得进行深入研读和学­习。

 ??  ?? 书名:汉字传播史作者:陆锡兴
出版社: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: 2018年4月定价: 88.00元
书名:汉字传播史作者:陆锡兴 出版社: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: 2018年4月定价: 88.00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