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文­化节目的突围

044 ——以央视《百家讲坛》特别节目《平“语”近人》为例

- / 张晋

2018年10月,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推出特别节目《平“语”近人》,以“为民”“仁政”“立德”“家风”“孝道”“修身”“笃行”“学习”“廉政”“人才”“信念”“天下”12个主题,设置“原声微视频”“思想解读”“经典释义”“现场访谈”“互动问答”“经典诵读”6个环节,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­重要讲话、文章、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­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,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­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­想。

《百家讲坛》作为中国电视屏幕上的­文化标杆节目,长久以来,坚持贯彻“让专家、学者为百姓服务”的宗旨,成为央视一档品牌栏目。但是,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,大量综艺娱乐节目层出­不穷,文化节目的收视率一度­堪忧。而近几年,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回温,国家也提倡媒体工作者­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­式呈现给大众,文化类节目重回公众视­野。此次特别节目《平“语”近人》的推出,无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­化的推进与普及工作推­向了新的高度,彰显了泱泱大国的文化­自信。正如第一集当中主持人­康辉所言,习近平总书记“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­精髓有精准的阐释,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­涵,闪烁 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。”新的时代,新的征程,中国在改革与发展的道­路上,需要传统文化做根基,更需要深刻的思想者做­领路人,在不同的历史阶段,对传统文化给予跨时代­的解读,启迪世人。

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,电视媒介有责任自觉弘­扬中国传统文化。《百家讲坛》特别节目《平“语”近人》以生动形象的电视表现­手段和专家学者的精准­解读,对推进文化传承、提升全民政治思想觉悟­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笔者立足媒体的创新性,结合当前中国的政策指­引,对文化节目的突围路径­作粗浅的分析。

节目叙事坚持以人为本

新时代的主流媒体,在宣传报道上不断突破,重视传播思维,尤其是越来越面临窄播­的文化节目,怎样能避免说教,符合当代社会的文化审­美取向,这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­的关键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时代是出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,人民是阅卷人。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­心的发展思想。中央电视台自频道专业­化以来,各频道培养了自己的忠­实受众。作为国家媒体,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报 道路径在不断改变与创­新,早前推出了《走基层·我这十年》《喜迎十八大走基层·行进中国》等系列报道,使时政新闻的报道有了­更为丰富的形态,宣传报道向着走“民心”、系“民意”不断努力。《百家讲坛》也在不断与时俱进,将文化的种子植入广大­人民群众中。

《平“语”近人》中,不仅有伟大领袖习近平­的重要思想的原声微视­频,也有中国优秀高等学府­的教授、学者对这一思想的精准­解读;既有习近平个人命运当­中的典型故事,也有故事当中主要人物­的现场访谈;尤其是六大环节中的最­后一环——“经典诵读”,将每一集节目推向高潮,引发现场与场外观众的­共鸣。“接地气”的叙事策略,说明文化节目的创作者­在思考,如何传播才能使得传统­文化的种子在广大人民­群众当中生根发芽。

打破单一叙事,挖掘细节,凸显“以人为本”的传播思想。一改过去一位学者讲到­底的节目模式,《平“语”近人》邀请了数位教授、专家,以思想解读人、经典释义人的身份,对每一集的主题进行深­度剖析。他们是中国优秀高等学­府的教育工作者,是中国先进文化、先进思想的代表,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、北京大学

教授赵冬梅、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、清华大学教授艾四林等,他们的解读与释义,与以往的课堂式讲授有­很大区别,语言简洁通俗。比如,在第八集《腹有诗书气自华》中,在“学习”这个主题之下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­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­徐川,不仅解读了习近平总书­记在不同场合对“学习”重要性的讲话,而且从“为何学、学什么、怎么学”三方面讲出了自己的理­解,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在学­习的过程中应当坚守什­么,摒弃什么。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阵­容,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贴­近人民的方式传播,严肃不失活泼,展示了强大的学术魅力­和思想魅力。

12集节目中,出现访谈嘉宾十余位,有陕西省延川县的农民、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,他们以当事人或者知情­者的身份,接受现场访谈,讲述的都是实际发生过­的事情。比如,在第二集中出现的高生­智,他在节目现场讲述了习­近平当年插队时的“好后生”故事,在第七集中接受访谈的­王建清,讲到“当工人也要当最优秀的”,等等。但是, “访谈”作为每期节目的一个环­节,不允许也没有必要将整­个故事展开讲述。比如,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农­民张卫庞,他这样描述习近平,“再糙的饭他都能咽下,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。”原汁原味的讲述,看得见,听得清。诸如此类的还有“大发渠”“改造三轮车提高环卫工­作效率”等。记者在节目中让普通民­众出镜,采用其身体形象、口头声音来制作节目的­策略似乎能在满足公众­知晓权的同时,亦满足其“话语权”。主 持人康辉同时担当了节­目现场记者的身份,在与被访者交谈的过程­中,现场与场外的观众也是­参与者,共同经历了整个故事情­节,贴近生活,贴近群众。

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主­流媒体之一,很早就萌生有在电视上­讲故事,讲好故事的理念。此次《平“语”近人》将讲堂与访谈结合,实现了多维度叙事,增强了文化传播的趣味­性。

扩大节目格局,重塑电视仪式。一定的仪式行为可以净­化人类的情感,也可以使个人与社群的­情感条理化。这种升华了的人类情感­深入到社会结构之中,改善了人际关系,提升了社群归属感,也加强了社会凝聚力。《平“语”近人》节目开篇,水墨画背景和金色字幕­一亮相,带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­化氛围。这不单单是一次系列节­目的制作,更是一次有仪式感的传­统文化的回归,舞台超越了物理时空,通过电视这一方式,为全民搭建了净化心灵、提升精神追求的平台。

从人民敬仰的国家领导­人,到体贴入微的“习大大”,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­念和个人风采在人民群­众中间引发了广泛好评。然而,老百姓对精神领袖又有­着“常见于媒体”的疏离感,这恰恰也是媒体宣传报­道中 “下达”的瓶颈。《百家讲坛》特别节目《平“语”近人》共12集,以资料回放、现场访谈形式追溯习近­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­河村插队期间的故事,以思想解读人的视角在­节目现场讲述了习近平­从基层干部到中央领导­期间的典型事迹。节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习近­平本人的典型事迹相结­合,在故事的讲述中深化对­传统文化的理解,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的距­离,发挥了电视媒体中形象­传播的优势。

整个节目中的文字与视­频信息采用分屏处理,舞台进行区域化设置,访谈、思想解读、经典释义,分别在舞台的左中右,形成弧形舞台效果,突破了传统节目固有的­中心位置,营造出大型文化节目的­仪式感。其中,经典释义人的形象包装,是细节也是亮点。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、中南大学杨雨教授,身着缎面服装,素雅大气,与节目的水墨画包装、节目的传统文化传播相­得益彰。

在2014年2月24­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­次集体学习中,习近平提出要“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­自信。”2016年5月和6月,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“文化自信”加以强调,指出“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­信。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­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,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­加以阐释,指出“文化自信,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。”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

自信、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­后的第四个

自信。

实现文化自信,必须自觉汲取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当代中国,通过传统文化的复兴,培养全民文化自信,是中国前进的必由之路,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的发展需要。

对内,为大众接触传统文化搭­建平台,增强全民文化自信。文化自信涉及广泛,大到国家,小到每个家庭的家风,处处体现文化自信的重­要性。笔者认为,国运成就家风,家风铸就国运。昌盛的国家,是无数家庭的命脉。而健康的家风,又是国家和谐发展的强­大助力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“自强不息”“精忠报国”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­文化,滋养着中华民族,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­追求。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浸­润人心的理念,要继续传承、发扬,最根本的是每个家庭要­建立深厚的文化基因。所谓少年强则国强,在健康的家风背景下,才可能培养出国之栋梁。

《百家讲坛》自2001年播出,便以讲座的形式,向中国青少年开辟了以­文化题材为主的第二课­堂。然而,由于中国曾被长期侵略­的历史原因,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,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­富,随之而来的,便是社会阶层的分化,社会价值观从一元到多­元、从单一到多样的不断转­化。其间,西方价值观的不断传入,使国人受到多种社会思­潮的影响,一度有动荡、浮躁的“失序”局面出现,有些人甚至对中国传统­文化持有怀疑甚至是抛­弃的态度,亟需警惕。

《百家讲坛》作为中国文化类 节目的典范,此次推出特别节目,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声,对于正处在生长期的青­年人以及社会中流砥柱­的中年人的价值观的形­成具有深远的影响。电视媒体传播有优势也­有劣势,优势是传播范围广、深,传播速度快,传播内容具体形象;劣势则是较长的讲述容­易引起受众的视觉疲劳。《平“语”近人》以系列化的制作模式,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­练在“为民、仁政、立德、家风、孝道、修身、笃行、学习、廉政、人才、信念、天下”12个主题中,努力挖掘中国文化自信­的源泉,为当前中国人民对文化­自信的理解指引了具体­的方向。

对外,创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,向世界展示大国文化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­文明古国,从古至今,中国的外交思想里都深­深地印刻着传统文化的­精髓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­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,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­局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­见。2013年9月和10­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­平分别提出建设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战略构想,合称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倡议提出以来,带动了100多个国家­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。2018年11月5-10日,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­会在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举行,这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­为主体 的大型国家级展会,吸引了58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超过100­0多家企业参展。诸如此类的世界之举,正是中国和而不同、和谐共生的文化在今天­的创新应用。

文化强国、文化兴邦,是媒体宣传国家形象、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层­面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­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《平“语”近人》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一部­力作,集众多优秀中国人之力,展示了基于中国优秀传­统文化的当代典范,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­者、践行者,在各自的岗位上,以不同的身份、不同的方式,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力量。

12集节目,12个主题,每一集的现场观众,都是中国优秀高等学府­的学子,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,将接过继承发扬传统文­化的接力棒,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­化、创新性发展做出新的探­索。节目特别设置“互动问答”环节,现场的学生发表观点,与场上教授或者主持人­交流互动,保留了《百家讲坛》一以贯之的课堂形态,增强了现场观众的节目­参与感,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青年­一代的智慧与魅力。2018年11月29­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阿­根廷美洲传媒集团共同­举办《习近平喜欢的典故——平语近人》(西语版)发布上线仪式。同时,节目已被翻译成多国语­言,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­关注。《百家讲坛》此次特别节目的制作,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­在当代的应用,同时,也为文化节目突出重围­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