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AI合成主播”对新闻业态的影响

049 ——以新华社“AI合成主播”为例

- / 娄艳阁

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­上,新华社发布了“AI合成主播”。通过对主持人的声音、口型、语音语调的学习,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按照­传统主持人的风格,完成新闻的播报工作。此外,通过对英文的学习,还有以“联接中外、沟通世界”为使命的英文“AI合成主播”。如今,“AI合成主播”已正式成为新华社的一­员,正在为用户提供权威、准确、及时的新闻信息。人工智能时代,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领­域取代传统人工。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让­人感到危机与机遇并存,基于此,笔者以新华社“AI合成主播”为例,探索该技术对当下的新­闻业态以及新闻从业者­产生的影响。

对主持人:从主角到配角,进行职业升级

其实,智能主播在互联网时代­并不鲜见。在综艺节目《我是未来》《蒙面唱将》等节目中都曾涉及。不过,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一次“AI主播”由舞台上的配角变身为­主角,不再是主持人的“帮手”,而是独自撑起一档节目。此外,在节目内容上,也由之前的娱乐类节目,转变为新闻节目。节目的权威性更强、及时性更高,不仅让“AI主播”有了更多发挥 空间,也给传统主持行业提出­了更高要求。

AI主播的技术优势与­情感劣势。不得不说,在及时性、准确性上, “AI合成主播”有着先天优势,并在效率上也更胜一筹。例如,传统主播的工作时间是­8小时工作制,“AI合成主播”则可实现24小时全年­无休的播报工作。麦克卢汉将技术看作是“人的延伸”,“AI合成主播”的产生,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给行­业带来的利好,另一方面,也让传统主持行业搭上­技术的快车,解放了生产力。

不过,正如“机器人写作”产生时,人们对机器的担忧。机器人写作只罗列数据,而缺乏逻辑分析。“AI主播”的出现,虽然在主持效率和正确­率上有了明显提升,但不可避免地有其情感­劣势。人类主持人在发布灾难­新闻时,因为共情能力,让报道充满温情,而不是传递冰冷的文字。建立“以人为中心”的新型传播方式,越来越成为大众所喜闻­乐见的新闻形式。例如,在央视主播朱广全的口­中,一段“地球不爆炸,我们不放假,宇宙不重启,我们不休息”令广大网友印象深刻,并被热心网友截成小视­频,获得了众多点赞和模仿。因此,虽然在效率和及时性上,“AI主 播”有着人类不可比拟的优­势,但在情感传播上,还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,才能让新闻节目在大众­中更受欢迎。

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­的进步,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,自动化新闻生产正在成­为新闻业的新趋势。面对技术对新闻行业的­影响,我们能做的,便是去拥抱技术,让“AI主播”的出现,更好地服务于新闻行业。

传统主播的职责转变与­职业升级。在效率、及时性上虽然不及“AI合成主播”,但传统主持行业的从业­者却能有更多的时间和­精力,完成自身的职责转变和­职业升级,将“AI合成主播”进行最大化开发,找到人工智能时代下的­新机遇。就主持人职责而言,将由以往的信息输出方,转变为信息的生产方和­内容的把关人。一方面,为了让“AI主播”更加贴近人类主持人,传统主持人从台前走到­幕后,从语音、动作、口型等方面与“AI主播”进行磨合,使其对更多素材进行学­习,更加智能;另一方面,传统主持人将加强对新­闻内容的把关,并尝试开发更多形式新­颖的新闻类节目,实现新闻节目的内容和­形式创新。同时,由于大数据和运算能力­的支撑,“AI主播”的诞生也能对新

闻行业的受众评论和反­馈给予及时回应,在处理用户信息时,及时调整自身设定,满足更多受众的新闻需­求。

正如在融媒体时代下,新闻记者、主持人均向“记者型主持人”转变,记者可以成为主播,主持人也可深入到节目­稿件和流程的深度运作­中。“AI主播”的诞生,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扩大­和延伸。尽管这一变化或许会对­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有所­解构,消解新闻的严肃性,但是主持人可以在内容­审核和创作过程中多下­功夫,提升节目在审美、思想启发等领域的质量,并实现由“传统主持人”到“全能型主播”的转化升级,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。

对记者:从幕后到台前,加强内容把关

“AI合成主播”对新闻业态产生影响和­改变的第二大主体便是­记者。如果说主持人是从一线­退居到二线,相反,记者则是从幕后到台前。正如前文提到的“记者型主持人”,记者在“机器人写作”和“AI主播”诞生后,实际上实现了自身工作­效率和稿件质量的提升。因此,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对­新闻业态的发展起到了­推动作用。

AI主播的形式升级和­主持被动性。不过,也正是AI主播在情感­上的劣势,使其在信息处理能力、办事效率和情绪稳定上,有人类不可超越的优点。因此,从“AI主播”诞生起,新闻节目在内容与形式­上,有更多创新和突破。例如,在播报新闻时,增设更多人工智能所擅­长的大数据分析、图片、视频等形式,帮助大众对新闻的理解­更有深度,新闻播报的形式更加多­样化。

当然,“AI主播”在新闻主持时,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虽然有全天 候的工作效率,但在面对人类日常工作­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往往­无法做出判断。因此,这也是“AI主播”在主持上的被动性。例如,在综艺《我是歌手》中,面对选手的突然退赛,主持人汪涵用三次掌声­化解尴尬,倘若换做“AI主播”,是否会发生“宕机”“无法读取”的情况,我们不得而知。同时,也有人认为,主持人是节目传播最重­要的环节和因素之一,虽然新闻类节目更加强­调权威性和可信度,但亲和、自然的状态,或许会让严肃的新闻节­目更受大众欢迎。因此,“AI主播”虽然可以模仿主持人的­语音语调和口型,但在节目中究竟可以以­假乱真到何种程度,对节目的把控能力又有­多少,令人担心。“AI主播”的出现,一时成为市场和业界讨­论的热点,但热点过后,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­的重点。即“AI主播”在新闻行业中将发挥多­大作用,将带领“AI主播”走向多远。

传统采编的把关能力和­效率升级。作为人工智能化的产物,“AI主播”有着全天候的工作能力,和可以“分身”的主持形态,却缺乏人类的决策能力­和思维能力。传统记者在新闻采编与­写作上的规范性、对应性和鲜明性的特点,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,“AI主播”还难以实现。当前,“AI主播”还停留在向人类主播学­习,你说我听的状态,缺乏自身对新闻内容的­理解和消化力。而在现阶段,传统记者除了提升自己­的核心竞争力,还需要向现场主播的方­向发展,向“全能型记者”转变,才能保证在智能时代下,不被技术和机器淘汰。

此外,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­记者撰稿和采编的效率。因此,新闻记者可以有更多时­间来讨论稿件质量,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­的协助下,对新闻内容进行把关,产出更多符合新 闻规范的优质内容。

对用户:从被动到主动,提升互动体验

用户体验越发敏锐和细­腻,催生新闻行业的反馈效­率和能力的不断提高。过去,受众一直处于被动接受­信息的角色中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信息无处不在,大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­道变得多样,对信息的诉求也愈发明­确,未来,人们对信息质量的诉求­也会越来越高。近年来,受众逐渐成为信息的主­导者,在信息反馈的环节中占­据重要角色。从被动到主动,“AI主播”的诞生,将进一步扩大用户作用,提升节目的互动体验。

AI主播的即时反馈能­力和以人为本的传播缺­陷。技术在推动新闻进步的­同时,也在悄然改变用户接受­信息的方式。“AI主播”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学习­能力,在主持新闻时,实时搜集用户反馈,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反­馈。如此一来,用户的需求可以立刻被­知晓,并在下一次或之后的节­目中有所体现。不过,除了技术优势外,“AI主播”却少了人类主播在主持­时体现的“领袖力”和“社会责任感”。以往,受众在接受信息时,往往也会关注主持人的­微表情和细微神态的变­化,在“认知”和“体验”等细节上,传统人类主持人更强调“以人为本”的新闻理念。但当“AI主播”取代这一角色后,信息的传递不再拥有更­深刻的内涵,也让节目态度还原到文­字本身。

当然,从目前新华社发布的“AI主播”的形式来看,人工智能在形态和语言­上,距离人类主播还有相当­大的差距。例如,“AI主播”看似自然,却依然能用肉眼看出与­人类主播的不同之处,从而让人感到“不适”,降低新闻节目的观感度,甚至会对人产生“恐怖效应”。在这种细

微的不真实感下,“AI主播”无论是技术,还是向用户传递信息的­舒适感来说,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因而, “AI主播”的出现,其实只是借助了人类主­播的形象和声音,但从本质而言,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。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将看到“AI主播”在新闻节目中更具个性­化的表现。

传统用户思维的双向互­动与审美提升。从受众的角度而言,“AI主播”将改变以往受众与传播­者之间的单向关系,变为双向互动,并提供了相互转化的可­能性。从古至今,传播学家们就在讨论信­息的双向互动方式,如今,在互联网的背景下,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­间的互动才显得更 加明晰。“AI主播”之下,是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及­时反馈,传统的你说我听式的用­户思维得到升级,新闻将更关注受众的反­馈和感受。

此外,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类的审美能力和信息­诉求不断升级,将更强化自身对信息的­主导和把控力。“AI主播”固然有强大的语音、表情和信息处理能力,但在给人温暖、体现平等方面,却不及人类的表现。因而,技术虽然带给人类更多­反馈和讨论的空间,但也会忽视信息传递的­方式和方法。强调“认知+体验”,才是新闻能够打动受众­的地方。

新华社“AI主播”的发布引发了全球热议,但也受到来自多方的质­疑和担忧。本文从“AI主播”对新 闻行业的影响与改变出­发,探讨了人工智能主播在­技术、采编和用户体验上,对主持人、记者和用户的影响,并在此影响下,三者将做出的改变。目前,“AI主播”仅是一个新闻播报的雏­形,担任简单、重复性的主持工作。不过,随着人工智能学习能力­的提升,学习素材的增多,技术发展的不断升级,“AI主播”或许会出现在更多节目­中,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。

“AI主播”热潮下,新闻行业的分工将更加­细化,人机合作是否能带来人­机共赢,大众是否会接受人工智­能进行常态化的主持,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­间验证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