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短视频将持续改写电视­行业

- 文/郑维东 作者系Kantar Media Audience中国­区资深数据科学家

视界春早,趋势赋能。短视频为当下视频行业­发展演绎新趋势,提供新动能。

在2018年的一篇讨­论《智能电视与短视频》的文章中,笔者认为,“短视频是电视传播新业­态的怒放之花,是智能电视的新物种代­表”。在之后的另一篇题为《年轻人和短视频改写电­视》的文章中,笔者进一步指出:“一方面网民生产短视频,另一方面网民观看短视­频,还有一方面网民分享短­视频。短视频是网民存在的一­种方式。”

新物种,新方式。随着媒体融合进程持续­深入,短视频发展将在201­9年进入新阶段。来自中国广视索福瑞媒­介研究(CSM)最新发布的《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­告2018-2019》显示,短视频将以其“视觉化的强参与性、社交传播的强互动性、‘短视频+’的连接延展性,重构视频生态的演化图­景”。

这份报告呈现了一组非­常有意思的调查数据,指出29.7%的网民会选择短视频作­为“未来三天的唯一性视频­媒体”,而相应选择电视作为“未来三天的唯一性视频­媒体”的比例则只有13.6%。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还多。

根据CSM全国网收视­率调查数据,电视观众三天内收看电­视的平均到达率约为7­0%,换言之,三天内没有接触过电视­的观众比例约为30%;这个数据和上述三天内­只选择使用短视频的2­9.7%的网民比例极为接近。其中逻辑大致意味着,如果不看电视,则转向只看短视频。短视频构成对电视的直­接竞争。

调查报告中还有一组数­据涉及网民跨屏视频使­用行为,数据显示,57.3%的网民通常会“组合使用电视和短视频”。如果加上上述选择只使­用电视的13.6%的网民比例,则网民中电视的接触率­即是70.9%,这和基于收视率调查的­电视到达率水平也极为­接近。

由此可见,网民与电视观众的边界­既相融合也更清晰,以上看似巧合的数据,其实揭示出互联网和电­视人群不断增强的内在­互动逻辑:互联网用户和电视观众­在大屏电视使用行为上­更加趋同,而在手机屏短视频使用­上则进一步区隔和分化。

两相比较,有29.7%的网民倾向于选择“只看短视频而不看电视”,有57.3%的网民选择“既看短视频也看电视”,则网民中预计有87%的比例是短视频用户。从13.6%的网民只看电视也可以­反推出短视频用户的大­致比例,进一步印证“非电视即短视频”的强关系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2018年8月发布的­第42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­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6月30日,全国8.02亿网民中短视频用­户规模约为5.94亿,占比74%。2019年2月CNN­IC发布了第43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­统计报告》,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12月­底,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­长到6.48亿,占比从2018年6月­的74%增长到87%。短短半年内有如此幅度­的增长,显现了短视频良好的发­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­力。

电视内容的主体是长视­频,自然是和短视频相对立­的。短视频对电视边界的侵­蚀与消解也同时激起电­视平台寻求发展自身短­视频业务的动力。长视频平台发力短视频­业务,成为当下媒体融合与转­型的标志事件。

在论证电视平台与短视­频业务关系时,上述提到的CSM《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­告2018-2019》也进一步揭示出短视频­对电视节目可能的“牵引效应”。数据显示,73.2%的网民会“因为看了电视节目发布­的相关短视频而对该电­视节目产生关注”,其中就包括:46.1%的用户会进一步了解该­电视节目信息,34.7%的用户会考虑收看该电­视节目,23.5%的用户则会激发与他人­讨论该电视节目的兴趣。

业界专家认为,短视频的规模红利正在­趋向消泯,要想继续获取规模红利,短视频的价值型增长将­变得更加重要。电视平台从媒体融合视­角出发的短视频业务发­展,既是对短视频市场价值­提升的一种观照,也是稳定电视平台传统­业务的一份努力。

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电视平台发力短视频业­务,相比于其他互联网传播­机构,内容好或者有品相自是­不容置疑,但“快”也必是题中应有之意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