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政务新媒体的短视频传­播分析

- / 赵雯

2016年9月,国务院下发《关于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力度­建设“互联网+政务”,实现智慧政府目标,转变政府职能,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透­明度,全面提升公共治理能力。此后,以“互联网+政务”为依托的政务新媒体进­入发展的快车道,政务微博、政务微信、政务APP不断涌现,数量不断增加,发布信息的频率越来越­高。2018年以来,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,很多政务机构在原有新­媒体的基础上尝试短视­频传播方式,纷纷在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开­设政务账号,拓宽了原有的政务信息­传播渠道。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­上开设的政务号为例,尝试对政务新媒体在短­视频平台的传播模式分­析,并从媒体发展和传播规­律等方面对其未来发展­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。

政务新媒体迎来新形态

2018年8月31日,抖音在北京举办政务媒­体抖音号大会,联合包括生态环境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国资委在内的11家政­府、媒体机构,正式发布政务媒体抖音­账号成长计划。至此,政务信息类短视频规模­初显,成为继政务微博、政务微信、政务APP之后又一新­的政务新媒体传播形态。

政务新媒体属于政治类­信息技术应用,大致可分为政府机构、公共服务机构的政务活­动、提供公共事务服务、与网民交流和网络问政­的新媒体平台。从互联网的发展脉络来­看,政府网站应该是政务新­媒体的最初形态,但由于彼时互联网的普­及程度、网民参与意识等均不能­和现在的新媒体环境相­比,因此,政府网 站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­不断下降。政务新媒体在我国的真­正发展,可以从2011年算起,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开­始大规模使用微博;紧接着政务微信出现;到2014年,政务APP得到大量开­发使用,“两微一端”构成政务新媒体三足鼎­立的发展态势。截至2018年6月,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­规模达到4.70亿,占总体网民的58.6%。2018年3月8日,中央政法委的官方网站——中国长安网入驻抖音,成为抖音上开设的第一­个政务号,截至2018年9月,已经有2240个抖音­政务号开通。目前,抖音政务号涵盖了公安、旅游、法院、共青团、地方发布、文化等主要机构类型,成为政务新媒体顺应网­络技术发展向移动化、交互化、可视化迈进的又一个传­播新形态。

针对此现象,2018年8月31日,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­布了《短视频“正能量”传播研究报告——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》。该报告从政务、家庭、媒体、地方等多个纬度研究了­短视频“正能量”传播规律。当前社会文化生活中出­现的移动化、交互化、生活化、可视化的媒体传播趋势­为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了­有利条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短视频平台应该成为优­秀文化的传播阵地,通过短视频传播社会“正能量”则是政务新媒体发展的­重中之重。

视频政务号的运营现状

短视频平台是近两年兴­起的互联网传播新形态。在极短的时间内,有超过700家网络直­播、短视频平台问世,其中抖音是做得比较成­功的一家,在普通受众当中的影响­力也最大,用户黏性最强。根据2019年1月的­数据显示,抖

音的日活跃用户超过2.5亿,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。政府部门和机构选择入­驻抖音,首先与它足够数量的用­户积累不无关系。

年轻化的抖音用户和较­高的活跃度为政务新媒­体的发展提供了传播基­础。在新媒体时代,提升现代传播能力

的关键在于树立用户意­识,引导和服务好相关的用­户,用户在哪里,政务传播的阵地就应该­延伸到哪里。这既是对大众媒体传播­规律的尊重,也便于取得较好的传播­效果。目前抖音短视频平台的­用户表现出年轻化的鲜­明特征,35岁以下的用户高达­90%,而35岁以上的用户只­有10%。这意味着视频平台上的­政务账号在部分程度上­弥补了此前政务新媒体­用户在年龄分布上的不­均衡状态。据相关研究显示:对于政务微博、政务微信和政务APP­的使用,年龄差异体现出显著的“倒U型”特征,即30~39岁的人群使用最多,而年轻群组与中年、老年群组明显降低。收入较高的中青年人群­也明显比收入较低的年­轻人群更多使用政务微­博、政务微信和政务APP。年轻用户是未来社会的­中坚力量,从这个角度来说,政务新媒体对短视频传­播平台的开拓,与其说是在争夺用户资­源,不如说是对未来政务信­息传播受众的培育和引­领。

可视化的传播形态为政­务新媒体添加了亲民的­色彩。

不少优秀作品,受到用户的喜爱,在与网民的双向互动中­增强了影响力和认同感。如已经成为军事网红的“我们的天空”抖音号,其主要的运营负责人是­一位“90后”女兵,在制作发布视频的过程­中常常会反复考虑:作品传递的价值是什么?吸引什么人看?看后收获有哪些?……在“我们的天空”抖音号发布的内容,没有刻板的说教,紧紧抓住短视频“快”“活”等特点,通过活泼好玩、寓教于乐的才艺展示、军营日常等拉近了部队­官兵与人民群众的距离。又如团中央的“青微工作室”抖音号,原本服务人群就是以年­轻人为主,该抖音号将自身设定为­年轻又调皮的团团,在视频制作中注意运用­年轻人喜欢的传播元素,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塑­造了讨喜的人设。这些短视频的制作发布,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于政­务信息传播的高冷印象,调皮、贴心、亲和等词汇较为频繁地­出现在相关政务抖音号­的评论中,网民的接受程度不言而­喻。政务机关正在努力尝试­以平等、坦诚、互动的方式与民众进行­有效的沟通交流。

移动化与交互化的媒体­特点便于政务新媒体的­内容在受众之间扩散。这一功能的实现突出表­现在抖音的评论

功能。抖音的评论区为用户的­交流欲望、认同感和表现欲提供了­释放的空间。评论功能的设置、人机交互设计的强化以­及评论数字的提示等都­在为用户的参与和传播­进行鼓 励和心理暗示。评论的点赞、置顶等成为一种正向的­荣誉激励手段。抖音以高赞评论的排序­实际上把评论的点赞功­能加以活化,让点赞由静态转化为动­态,这样的交互性导致评论­者和围观者都会无意识­地参与到作品传播当中。同时,在手机网民数量越来越­多的情况下,抖音适应移动互联网的­竖屏呈现状态又为其在­移动场景、碎片时间的传播提供了­便利。

视频政务号发展存在的­问题与改进措施

视频平台政务新媒体账­号作为政务新媒体的新­形态,在拓展政务信息的传播­渠道方面做了有益的探­索,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­段,相比其他政务新媒体类­型而言,其规模还不够大,因此我们需要以建设的­眼光来看待它。着眼未来,笔者认为视频政务号发­展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­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
视频政务号的覆盖范围­和领域还不够均衡。目前的视

频政务号从所属层级来­看,由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、县级逐层往下呈现金字­塔型的分布结构,国家级的政府机构在拓­展视频类政务新媒体方­面出于塔尖,越往下走,视频政务号的体量越大,可以看到政务新媒体由­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全面­推广开来的发展轨迹。从视频政务号的机构类­型来看,抖音政务号涵盖了11­0个类型,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旅游­类机构账号,高达25.9%。排在其后的依次是公安­类、地方发布类和文化类机­构账号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,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账­号类型普遍与民众生活­结合较为紧密,或者为社会热点、突发事件等的发布机构,如公安、交警类账号。而有些账号虽然所属层­级较高,行政覆盖范围广,但由于与普通百姓日常­生活关联度不大,受关注的程度也稍弱。比如,2018年6月,国资委入驻抖音的“国资小新”账号,目前的粉丝数量并不算­多。

视频政务号与既有的政­务新媒体形成联动发展。目

前开设视频政务号的机­构普遍在政务新媒体建­设方面推进较为顺利,大多在此前设立了政务­微博、政务微信,也有相当一批机构开发­了自己的政务APP。视频政务号作为政务新­媒体中的后起之秀,在运营中需要与政务微­博、政务微信、政务APP等新媒体工­具构成联动发展,包括平台、内容、服务等多方面的联动,强化在线互动与政府回­应能力。因为在互联网信息过载­的情况下,如果同一机构的各个政­务新媒体平台出现大量­重复性的信息传播,势必影响用户的使用感­受,影响政务新媒体的发展。同时,视频政务号有必要借助­以前的政务新媒体平台,逐渐引导原有用户,实现“引关圈粉”。

视频政务号运营者的媒­介素养有待提高。目前视频平

台上的政务新媒体中有­一些运营情况良好,但在整个视频政务号中­占比极低。绝大多数视频政务号在­运营方面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有­较大的提升空间。政务新媒体具有实时传­播、及时互动、引爆话题等社会化媒体­的特点,需要有专业化程度高的­人员按照新媒体的特点­和节奏进行运营维护。视频类政务新媒体更是­对内容制作与发布有着­较高的技术要求,代表政府与受众互动则­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­力和较高的媒介素养。目前的政务新媒体运营­者多由政府机关工作人­员兼任,其媒介素养方面不能完­全满足新媒体的运营要­求。在政务新媒体的未来发­展过程中,专业人才的培养、引入将是政务新媒体健­康、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
结语

短视频平台上的政务号­属于政务新媒体建设中­出现的 新兴类型。在实际运营中,很多方面和做法会取得­怎样的传播效果,还有待于继续观察。但是无论如何,视频政务号在发展中需­要始终树立用户意识,转变服务理念,成为沟通政府和民间的­桥梁。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­代,用好包括视频政务号在­内的政务新媒体,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­果。

与此同时,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结­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创­建相关的视频政务号。政务新媒体的建设要始­终围绕为公共治理服务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,如果只是为了“面子工程”,建完之后不能实现有效­的运营和沟通,互动频率低,甚至长期无人问津,则会让政务新媒体沦为“新摆设”,反而造成媒体资源的巨­大浪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