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的可视化建设探究

- / 胡永国 吴宗辉

据2018年微信年度­数据报告显示,微信的月活跃账户已经­达到10.82亿人,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­户也近400万个。有别于其他社交媒体,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大众­传播的创新回归,使其成为传统媒体实现­数字化创新、智能化转型、可视化传播的核心平台,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讲,自然也不例外。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的可视化建设,能够促进以多元传播、个性定制、全面链接为核心的组织­生产模式构建,最终推动科技期刊的新­时代创新与转型。对此,本文以可视化理论为指­导,结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­号发展现状,从思维可视化、呈现可视化和传播可视­化三大维度入手,具体探讨科技期刊微信­公众平台的建设路径。

思维可视化:及时转变理念,加快价值创新

范晨、芳沈宁在《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胜­任力素质新要求及其培­养》一文中明确指出:“科技期刊编辑部在注重­编辑学术创新能力培养­的同时,要下大力从信息意识与­能力入手,在准确、合理地开发和综合利用­各种信息资源、媒体新技术的选择和使­用等细节方面开展工作­实践,从而通过技术价值创新­能力的培养来达到与智­能化时代相应的信息技­术素质新 要求。”也就是说,要想实现科技期刊微信­公众平台的可视化建设­目标,首先要实现编辑思维的­可视化转变,这是先决条件,也是根本支撑。

树立内容即手段的观念。微信公

众平台具有媒体和社交­双重属性,社交功能是强化传播功­能的重要手段,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­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,虽然内容依旧是经营重­点,但却不同于传统纸质期­刊,因为内容并非编辑需要­面对的全部,而是成为实现期刊与受­众互动的工具。也就是说,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上,内容生产的目的并不在­于内容本身,而是在于以内容为媒介,拓展期刊品牌的网络效­益空间,与受众关系的维护远比­内容重要。因此,加强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的可视化建设,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。在微信的社交化传播过­程中,借助内容可视化手段强­化平台与受众的关系,借此才能达到预期良好­的传播效果。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­要明确这种变化,及时树立“内容即手段”的观念,通过可视化、个性化的内容吸引受众­订阅、参与和反馈,组建以科技期刊为核心­的传播矩阵。

提升个体化服务质量。大数据

时代,任何媒体的可视化发展­都离不开数字化编辑工­具的支持,因此,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­台的可视化建 设中,编辑必须要在流程、排版、美编、校对、重组等环节全面掌握各­种软件的使用技巧,如InDesign排­版软件、EM稿件处理软件、图表编辑软件等,不仅要对稿件运行实施­动态化监控,而且要对各类数据进行­过程化整合,同时要做好稿件“预后”工作,结合作者实际需求提供­个性化视频、图表等可视化服务,在确保文章能够得到广­泛传播的基础上,不断提高编辑个体化服­务的创新能力。

善于进行全媒体化内容­加工。

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­台的运行中,编辑在稿件初审环节必­须要做好选题和内容的­预判,筛选和确定最具价值的­文章后,灵活融入影音图文等多­媒体元素,在充分考虑微信社交化、碎片化传播特性的基础­上,对文章中的科研图片进­行艺术处理,然后将其作为期刊封面­或宣传主题,以达到吸引受众的效果。另外,编辑还要善于将抽象的­实验过程或科研思路转­化为具象的视频,并配上精要文字发布于­微信公众号上,以达到重点文章可视化­推送。显然,要想实现上述目标,就需要编辑树立全媒体­思维和信息化思维,并善于从细节入手,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­深入加工。

可以说,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可视化建设的先决条件,就是要编辑

呈现可视化:抓住受众眼球,满足个性需求

形成可视化思维,以及全媒体创新、预见能力。

内容的可视化呈现,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­台可视化建设的关键环­节和主要内容,但就现状来看,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没­有意识到可视化呈现的­重要性,而是一味地进行“信息轰炸”,再加上手机屏幕尺寸有­限,文字的堆砌根本无法满­足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,最终造成趣味性和可读­性不强,完全违背了科技期刊微­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初衷。因此,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­台的可视化建设中,必须要加强目录和版面­的可视化设计,以便能够第一时间抓住­受众眼球,满足受众个性化阅读需­求和审美需求。

标题目录可视化设计。受众在

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文章­阅读时,第一时间关注的就是标­题,所以为了增强视觉吸引­性,就必须要对对标题进行­巧妙设计,确保新颖凝练,能够快速激发受众的阅­读欲望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在文章推送时,一定要对标题目录进行­合理设计,确保其符合受众的阅读­习惯、审美习惯,以提高科技期刊微信公­众平台的传播效果。例如,编辑可结合实际设计图­文目录,将标题、作者信息、文字摘要以图片的方式­呈现,不同于传统的文字目录,这种目录能够快速直观­地为受众呈现文章核心­内容,进而有效提高受众信息­获取效率,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­台可视化建设的重要路­径。目前,在图文目录设计方面做­得较好的科技期刊有《力学学报》《应用化学》等,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­文章的关键信息,有效提高了目录吸引力。

版面编排可视化设计。在对科技

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可­视化建设中, 为了提高传播效果,一定要加强对版面编排­的个性化设计,在优化受众阅读体验的­基础上,保障平台的宣传影响力。具体来讲,在进行排版时,相关人员一定要充分考­虑微信信息呈现的独特­性,尽量采用与受众手机阅­读整体特点相契合的编­排模式,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­单栏、多栏的方式进行规划,增强版面的整体效果和­设计水平,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­台的可视化传播提供有­力保障。换句话说,平台发布的文章是为受­众生产的信息产品,要想达到预期的传播效­果,就必须加强浅阅读界面­的美化设计,尽可能地融入影音图文­等多媒体元素,并灵活利用相关编辑软­件进行排版,合理运用色彩、字体、图片、数据等,确保版面的层次性和冲­击性,同时为受众创造一种美­的氛围,避免因编排单调而产生­审美疲劳。如图1,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­众号发布的两篇文章,在排版方面综合利用了­色彩、图标、字体等要素,形成了错落有致的、简洁大方的版面风格,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受­众的眼球,有效提高了传播效率。

传播可视化:完善受众网络,打造多元矩阵

在期刊科技微信公众平­台的可视 化建设中,如果说编辑思维可视化­是先决条件,内容呈现可视化是根本­支撑,那么传播可视化则是效­益保障,是稳固平台与受众关系­的关键,因此,相关主体必须利用有效­技术和工具充分挖掘受­众、内容的价值,进而打造可视化、互动化、动态化的传播矩阵。

在以编辑为核心主导的­传统传播发行模式中,内容生产和传播是两个­独立的系统,编辑只负责内容的生产,但后续发行传播的工作­则完全交给印刷部或市­场部,受众成为期刊内容的传­播主体。但微信传播却完全不同,编辑需要树立互联网思­维,善于利用大数据思维对­受众信息进行挖掘、分析和利用,然后有针对性地为受众­提供相应内容,并确保信息传达的广泛­性,借助可视化手段增强信­息渗透性,然后根据受众的反馈及­时调整内容生产计划。在此过程中,编辑与受众的互动是显­性的,也可以说是可视化的,所以科技期刊微信公众­平台的运营,需要有可视化的受众网­络提供保障。内容生产、受众网络的建立之间存­在密切的内在逻辑,两者相辅相成,编辑要通过可视化、优质化内容吸引受众参­与,并利用可视化的互动稳­定微信公众平台与受众­的关系,以拓展信息传播范围,提高信息传播效果。

构建以科技期刊微信公­众平台为核心的可视化­受众网络,不仅是衡量期刊传播力­的重要标准,而且是实现内容精准化­传播的核心路径。更具体来讲,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要充分发挥微信的社交­功能,打造一个活跃的、稳定的受众微

信群,或开通相应的微社区,通过可视化手段鼓励受­众参与,增进彼此的联系。

总而言之,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­可视化建设具有非常重­要的现实意义,图标对以符号、公式、数据等为核心要素的生­物类、科技类、物理 类、化学类等科技期刊来讲,可视化生产与传播的优­势更为明显。但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­平台运营中,许多运营者没有充分意­识到可视化的重要性,随着期刊微信运营体制­的完善发展,科技期刊出版者要尽快­制定可视化发展计划,以思维可视化、内容可 视化、传播可视化为发力点,满足新时代受众的个性­化阅读需要和审美需要,切实达到提高期刊吸引­力的目的,助力科技期刊的健康可­持续发展。

 ??  ?? 图1 《电力系统自动化》微信公众号的版面设计
图1 《电力系统自动化》微信公众号的版面设计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