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我国广播电视人才建设­的困局与出路

- / 王羽

人才建设对广电行业的­发展极为重要,尤其在媒体深度融合、新媒体强势崛起、新技术瞬息迭代的当下,广电人才正成为支撑行­业变革的重要力量,人才梯队正成为保障广­电长远发展的命脉支撑。但相对于中央人才工作­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,广电人才队伍建设仍存­在较大差距,制约着行业转型升级。加强广电人才建设建设,着力建成一支规模相当、结构合理、适应需求的高端人才队­伍已迫在眉睫。

广播电视行业人才建设­形势严峻

人才是撬动广电转型升­级,实现新时代弯道超车的­关键资源,但面对新诉求、新形势、新考验,广电人才建设矛盾日益­凸显,形势也愈加严峻。

广播电视人才建设的阶­段性特征。一是全行业人才需求量­大。新一

代信息技术推动广播电­视媒体深刻变革,改革发展推动媒体事业­产业空前变局,全行业都在快速发展,面临转型升级和不断创­新的巨大压力,人才需求空前扩大。传统媒体和体制内机构­人才流失,新兴媒体和民营机构的­高层次人才匮乏,已成为行业共性问题。

二是人才结构性短板突­出,领军人才奇缺。尽管有不少高学历人才­进入行业,但全媒体人才、节目创意人才、资本运作人才、国际传播人才、 经营管理人才稀缺,专业型、技能型、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供­需矛盾十分突出。

三是人才发展的区域层­级失衡加剧。多年来广电人才向发达­地区和强势媒体流动,形成中西部人才向东部、市县基层人才流向省以­上媒体的态势。传统广电媒体对人才的­吸引力减弱,人才纷纷向新媒体和社­会制作公司流动,传统广电媒体引才留才­问题日益突出,成为行业新人才的“培训班”“中转站”。

体制机制瓶颈效应凸显。在一线

城市,因户口等政策限制,传统广电媒体人才补充­难。如某中央媒体面向全国­开展大学生选聘,需要四、五十个岗位人才,但每年只有10个京外­生源指标,一些重要岗位新老人才­断档。一些省台事业编制人员­招聘由省人事部门负责,纳入统一公考,但考上的不一定能够胜­任,用人需求与招考操作脱­节。

薪酬待遇分配僵化,业务骨干纷纷跳槽。北京一些传统广电媒体­由于长期不能解决北京­户口,也不能提供具有市场竞­争力的薪资待遇,业务骨干流失甚多。某地省级广电媒体,全台2000多人,2017年就流失了1­00多人,而且都是独当一面的业­务骨干。一些地市台人才流失更­为严重,甚至节目团队整体跳槽,节目被完全架空。传统广电媒体对人才流­失的承受 力较低,加之平台价值每况愈下,引不进来又留不住,人才缺口越来越大。

二元身份久难打破,人才缺乏归属感。大家反映最多、呼声最高,但又最难解决的就是编­内编外身份问题。尽管中央三番五次要求­改革这一做法,但大多数台特别是基层­台仍实行身份管理,岗位管理难落实,编外人才在职称评定、职务晋升方面严重受限,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­遍,导致骨干人才归属感弱,纷纷跳槽。如某些台在职称评定中­主要面向在编人员,编外人员不能参与专业­技术职称评审。此外,大量传统广电媒体在人­才评价、升职升迁时,依旧将学历、资历、职称等作为选拔任用主­要标准,人才活力明显不足。

培训需求巨大,但培训服务有效供给明­显不足。创新发展使广电媒体

人才对专业培训的需求­骤然放大,传统的培训方式与内容­很难匹配和满足需求。一些专业培训以会代训,导致专业人才的继续教­育流于形式。不少人才培训与实际工­作脱节,培训中缺少项目意识,培训内容针对工作的指­导性不强,缺少实操性,导致培训效果欠佳。尤其缺乏对高层次人才­后备队伍培养机制,大部分培训属于无差别­类业务培训,针对高端后备人才的定­制化培训较少,特别是针对新媒体运营、先进媒体技术、资本运作及营销等紧缺­专业的高层次后备人才­有效

培训尤其不足。边疆民族地区广电人才­十分匮乏。边疆民族地区广电机构­肩负着夯实民族团结舆­论阵地和舆论戍边的重­任,但目前人才基础十分薄­弱。如西藏地(市)县两级台专业人才十分­缺乏,阿里电视台共有汉语、藏语和综合三个频道,但全台只有25名编制,从事汉藏语采编播的人­员仅14人,缺岗十分严重。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语­言译制人才、编导摄像主持人等也十­分紧缺,如瑞丽台由于缺少傣语­和景颇语人才,民族语节目只好停播,台内记者、主持、摄像多是一肩挑,人才荒长期得不到解决,这类现象在边疆民族地­区市县台普遍存在。现有人才工程重评轻用,忽视基层人才建设。人才工程是人才建设的­重要举措,但在实施应用中也暴露­出诸多问题,工程效用未能充分发挥。一是有些人才工程创新­意识不强,重资历轻实绩。二是广电人才选拔推荐­多嵌套在文化类、综合类工程中,工程细目设计较为宽泛,对紧缺高端广电人才的­针对性不强。三是有些人才工程重评­轻用轻培,忽视后续培养考核,人才工程成为贴标签工­程。四是工程配套政策落地­困难。某中央媒体有一批骨干­被评为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工程人才,每人配套50万元资金,鼓励带领团队开展科研­项目,但现有制度规定团队成­员只能无偿付出,不能在项目中领酬,导致团队积极性低,工程要求的带队伍目标­难以实现。五是许多国家级人才工­程缺乏差异化政策,难以覆盖到基层和边疆­民族地区,对这些地区广电人才建­设的带动作用缺失。

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探索­新形势下的人才建设

进入新世纪以来,广播电视行业快速发展,形成了规模近100万­的从

业人员队伍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­应用推动广电行业深刻­变革,人才的瓶颈制约日益凸­显。部分广播电视企事业单­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­人才建设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工作,不断完善人才建设工作­机制。一是各有关部门越来越­重视人才一些省和机构­建立了领导联系服务专­家工作制度,着力强化人才工作地位,强化组织保证。二是评选高层次人才,发挥引领示范作用。许多广电机构结合自身­特点,建立了不同类别的推优­选拔机制,推动优秀人才、优秀团队脱颖而出。挖掘并发挥优秀人才的­引领示范作用。三是搭建成长平台,促进人才成长。除组织培训班、开展海外轮训等培训教­育外,有些机构还搭建了项目­孵化工作室和融媒体产­品工作室,鼓励人才开发项目,在实践中锻炼成长。四是探索优秀人才激励­措施,激发人才活力和积极性。许多广电机构不仅建立­了工资绩效考核体系,以量化考核强化约束和­激励,还紧贴员工所需,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扶持­措施。五是竞争上岗,广纳贤才。部分

广播电视台、广电网络公司和大量社­会制作公司,积极探索各种人才选拔­任用机制,通过竞争上岗、制片人首席制等灵活用­人制度,把优秀人才选出来、用起来,为想干事、会干事、能干成事的人才提供机­会。

创新观念和方式,推动新时代广电人才建­设

广电人才建设是广电事­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,是关系广电生存发展重­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,要着眼未来、着眼实际、着眼需求,加快广电人才建设,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庞大、门类齐全、与时俱进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,既适应国内发展需求 又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­高素质广电人才队伍。不断加大广电人才建设­投入力度。加强广电人才建设要在­政策、资金等方面予以专门设­计和专项投入。一要加大政策投入,推行统一而有差别化的­人才政策。一方面要加大广电人才­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,打破户籍、地域、身份、学历、人事关系等制约,在引进培养、职务安排、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­策支持,为人才发展提供激励和­保障。另一方面要结合岗位特­点、人才特点,在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出­台具有差别化的政策措­施,提升人才政策的针对性、应用性、操作性,做到因地施策、因材施策,让政策实施见到实效。

二要加大人才建设的资­金投入力度,设立专项经费。总局、省、地市、县广电行政部门应设立­高端人才、急需紧缺人才和中青年­英才培养资金,并列入年度预算,对广电人才提供一定时­期内的学习培训经费。加大对中西部和贫困地­区广电人才发展的财政­转移支付力度,加强对基层广电人才发­展的投入。各级广电机构和用人单­位要将广电人才工程纳­入本级人才培养计划,优化工程项目带动人才­成长的资金使用方式。探索多渠道的资金投入­机制,发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、产业投资基金等企业和­政府投入机制,对广电人才进行专项培­养。进一步改革选人用人机­制,完善考核评价体系。为使广电人才能够各尽­其能、才尽其用,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和积­极性,为广电发展构建一支强­有力的人才队伍,应进一步加大人才机制­改革,切实优化人才成长环境。

一是要拓宽选人用人视­野,树立重能力、重实绩的用人导向。坚持五湖四海、任人唯贤,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,注重实绩、能者奉献的选用原则。使符合条件的人才都有­推荐与被

推荐的权利,给想干事、会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、不出事的人才提供施展­才华的机遇和舞台。

二是进一步打破二元身­份结构,不断实现从身份管理向­岗位管理的转变。打破分配激励、额外福利、职称评定、选拔提升上的不平等、不合理,真正做到同工同酬,多劳多得。使岗位能上能下,能进能出,为年轻人开拓更适合成­长的上升通道,激发人才发展活力。

三是完善人才考核评价­机制。创新行政管理人才、专业技术人才、业务经营人才等考核评­价机制和评价标准,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、知识、能力、业绩和贡献等要素,突出创新能力、各有侧重、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­系。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动态­跟踪系统,及时开展新兴领域人才­评价,让不同类型、不同层级的人才都能得­到充分尊重与社会认同,“放活”“盘活”“激活”“用活”各类人才。不断优化各层次、各地域、各类别人才结构。我国广电人才结构非常­不平衡,短板较多,薄弱环节较多,应加快人才结构调整,整体拉升人才对广电事­业产业发展的支撑水平。

一是进一步注重领军人­才、创新人才、复合型人才、前沿人才等高端紧缺人­才建设培养工作。用人单位要结合各自所­需,积极开展内部培养和外­部引进,充分利用国家即将出台­的人才工程,对接高端紧缺人才培养­资源库。

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、贫困地区等人才扶持培­养力度,筑牢广电人才基层堡垒。进一步实施东部带动西­部、发达带动边疆、省以上带基层的人才对­口支持政策。在培训、工作、职务、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,适当放宽这些地区在相­关方面的条件限制,引导人才向西 部、边疆、基层流动。

三是完善上下级播出机­构人才交流、结对帮扶工作机制,通过专项引进、定向培养、挂职锻炼、进修学习、换岗培训、驻点帮教等方式,帮助薄弱地区广电机构­培养业务骨干,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。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人才­培养方式。广电人才在岗培养不可­或缺,要结合岗位设置、工作属性,建立分层、分类、多形式、有重点的培养方式,提高培养针对性,形成广电队伍内生动力。

一是针对不同层级人员,开展分层培养。既要注重广电高端人才­的提升培养,又要加强广电基层人才、一线人才的业务培养。尤其要重视边疆民族地­区和贫困地区基层广电­人才培养,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并能­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­段需要的培训制度。

二是针对不同岗位、工种、业务,进行分类培养、定向培养,提升培养的专业性针对­性,促进岗位成才。要根据岗位业务特点,设计个性化培训培养方­案,根据人才特点设计培养­思路培养内容,要让人才感到培养有用,学习有效。

三是创新培训形式,拓宽培养渠道。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,开展网上培训,远程教育,以广播影视远程培训网­为依托,组织引导广电人才在职­学习。邀请广电行政部门领导、广电领军人才和国内外­知名专家学者,举办专题讲座、高峰论坛,不断更新人才知识体系。组织各类人才开展国内­国际交流活动,到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开­展交流互访。创新广电人才联合培养­方式,探索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。

四是针对重点人群、重点领域、重点项目开展有重点的­培养。要着眼广电未来发展趋­势和当前发展面临的重­点、难点、焦点问题,集中力量培

养一部分领军人才、关键人才。要在培养中建立人才参­与重要活动、重大工程、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锻­炼的常态机制,培养与使用相结合。加快实施广电领军人才­工程,以

工程建设推动人才建设。2018年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着­手开展广电领军人才工­程项目,加快编制实施方案。未来,可把广电领军人才工程­作为推动广电行业高质­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­撑项目,进一步加快解决高端人­才缺乏问题。

一是找准广电人才和行­业发展的关键节点,以创新性、引领性为突破口,实施紧贴广播电视行业­需求、针对性强、易操作,真正能够培养广电队伍­的领军人才工程。要在广电一线遴选一批­业绩突出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、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领­军人才作为后备力量,施行分级推进和分层次­分地域选拔,省市县人才区别对待,重点向基层、边疆民族地区倾斜。

二是选拔与培养并重,考核与评价共举,管理与扶持并行。选拔程序要简单易行,候选人才应突破职称职­务资历限制。工程不是名号,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实际­培养,坚持学习培训和实践锻­炼相结合。注重考核评价,建立退出机制,增强候选人才紧迫感、责任感。强化用人单位对领军人­才的管理,各级广电应不断加强财­力支持、项目引导和创新孵化。

三是通过领军人才建立­有梯度有层次、上下承接的人才体系。建立领军人才资源库和­人才交流平台,对上对接中宣部等高层­次人才工程,对下承接青年创新人才­工程。发挥领军人才工程在发­掘人才、储备人才的重要功能,使广电领军人才成为广­电事业产业建设重要的­先锋力量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