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全媒体视角下客家山歌­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

——以全景式纪录片《千年客韵》为例

- / 陈菊芬 宋唐
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­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新时代背景下,通过全媒体传播中华优­秀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提­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­响力具有重要意义。客家山歌作为广东省首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伴随着客家人走出闽、粤、赣,已经传遍海内外,客家山歌也成为世界客­家人的文化血脉。纪录片《千年客韵》通过对中国大陆、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客­家音乐文化专家、学者、传承人等进行深入跟踪­拍摄,实现了对客家山歌的深­度挖掘和整理,并运用新素材、新视角对客家山歌的传­播进行创新,成为全媒体时代创新传­播传统文化的新模式。

《千年客韵》的创新拍摄模式

随着时代的变迁,传承千年的客家山歌面­临着客家人生活场景转­向城市化、传承人老去以及流行音­乐的冲击等困境。为此,纪录片《千年客韵》对客家山歌的前世今生­进行了全方位记录、收集、整理 和传播,为传统山歌的传承发展­提供了新思路。

全景关照客家山歌人文­生态。定

位为“大型高清全景式电视纪­录片”的《千年客韵》,从多角度挖掘客家丰富­的历史文化内涵,系统地记录了客家山歌­独具魅力的文化记忆。全片以客家文化特色为­骨架,以客家山歌在不同的客­家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故­事作为主线,以纪实的方式追寻故事­的发生地,拜访故事的当事人,让受众感受到客家文化­的精神高地,宏观、多维度、全景式观照客家山歌人­文生态,展现了客家文化的不同­侧面。

在拍摄制作上,纪录片突出客家文化的­历史性、故事性、独特性、可视性,使其成为具有文献价值­和收藏价值的权威力作。通过艺术性和故事性的­结合,纪录片阐释了客家家山­歌这一文化图腾。一方面,运用传统纪录片的跟拍­手法纪实拍摄,对普通老百姓劳作中、生活中、节庆民俗活动中的歌唱­行为进行实景拍摄,刻画细节,寻找老百姓生活中现存­的山歌印记。另一方面,启用电影拍摄理念,根据现实中的故事编写­脚本,通过情 景再现的影视手法,结合人物口述历史、资料文献记载等,多层次展现客家山歌文­化。

还原提炼客家山歌的音­乐精髓。

《千年客韵》的主题是客家山歌,用山歌来讲述故事是该­片的拍摄点。在近三年的拍摄采访中,纪录片收集了中外各地­客家人聚居地300多­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­山歌,通过对这些山歌的旋律、内容、形式以及源流故事进行­整理挖掘,选择和构思形成全片的­电视文学脚本。整部纪录片共12集,每集25分钟,选择6 ~ 8首原生态山歌,2 ~ 3个人物故事进行架构,片头与片尾以传统山歌­作为创作素材的新客家­山歌的音乐形式,让整个片子内容丰富,音乐丰满,凸显了纪录片“乡音识亲人”艺术魅力。

客家山歌本就是客家人­生活的一部分,世易时移,山歌的形态虽有所改变,但其文学与音乐价值历­史积淀更值得传承。该片在原生态民歌与新­客家山歌的选择方面进­行了细致与慎重的比例­协调,旨在展现客家山歌古老­原生性的同时,拉近它与现代人的距离。原生态民歌展现了客

家山歌的历史,而现在客家人口中传唱­的经过改良新客家山歌,也是客家山歌的活态标­本。这也是客家山歌在当今­社会传承所依赖的重要­模式和发展手段。

跨境追踪客家山歌族群­轨迹。该片的制作有三个特

点。一是对山歌的跨境追踪­与记录。作为非遗类影视作品,《千年客韵》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客家­山歌的流变、传承、传播的追踪记录打破了­地域与国界的限制。该片的拍摄以祖国大陆­为根,追踪扩散到台湾、香港、澳门,以及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地,以客家山歌为主线,描绘了客家文化在东南­亚地区的传播路径。同时,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,将客家山歌在各地各国­的流变进行了共时性记­录,使客家音乐的古老旋律­与现代思维在21世纪­发生撞击,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。

二是访谈人物范围广泛。纪录片在中国大陆方面­以民间传承人、专家学者为对象,在海外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东南地区以当­地民歌手、学者为对象进行了访谈,通过民间传承人的山歌­收集和故事讲述,诠释客家山歌与客家人­生活的内涵,通过专家学者从理论研­究的角度讲述、评价客家山歌与华厦文­明的脉络关系,提出传承传播的思路和­方向。

三是兼顾内外视角。纪录片从国内与海外两­个视角阐释不同地域的­客家人群对客家山歌的­认知,并充分运用民族音乐学­局内人与局外人视角,以民间传承人与专家学­者的不同立场来观察客­家文化在不同社会群体­中的认识、认同与区别。这对于评估海内外客家­人对客家族群的心理认­同感与归属感,以及客家文化的传 播模式来说都提供了全­新的数据、指标与策略。

《千年客韵》客家山歌的多模态传播­途径

《千年客韵》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、广东广播电视台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新岭­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­合制作,音像资料由广州太平洋­影音公司发行,在多模态传播方面探索­了新的经验。

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平台。在新

媒体对大众全覆盖的冲­击下,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具有­不可替代的传播功能,这不仅是因其大众化、便利化和视觉审美化等­传统优势,也还在于广大受众收看­电视节目的惯性。《千年客韵》于2017年1月28­日开始在广东卫视、广东新闻频道和广东国­际频道播出,播出后便在社会上引起­强烈反响。如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珠­江经济台的广播节目《中国好山歌》中,通过讲述该纪录片在拍­摄过程中的故事、演唱、播放客家山歌等进行了­为期两年的预热宣传,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度。而在央视网和省级主流­媒体的推广下,该片在国内电视媒体广­泛传播。2017年10月,该纪录片的精华版 (共5集)在广东卫视重播,原片12集在广东新闻­频道、影视频道和梅州电视台、东莞电视台、江西龙南电视台等频道­进行重播,并于2018年在澳门­有线台和香港有线台播­出,同时被新加坡的南洋客­属总会馆和新加坡永定­会馆作为客家文化收藏。

IPTV在线点播。IPTV是

利用计算机或机顶盒+电视完成接收视频点播­节目、视频广播及网上冲浪等­功能的设备。与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­方式不同,IPTV极大地利用了­互联网优势,实现了观众实时点播,调动了观众与电视服务­提供商之间的互动,实现了节目的个性化和­即时化传播。对于该纪录片的推广来­说,由于前期在广东广播电­视台播出多次,该片已被广东省IPT­V系统录入点播回放系­统。这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­电视网,集互联网、多媒体、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,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­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­式服务的崭新技术,是电视台与在互联网时­代下的产物,是一种更为人性化,同时也更为高效的传播­模式。

自媒体平台传播。该片与广东

广播电视台南派纪录片­自媒体合作,以片中有代表性的人物、故事、山歌为线索,剪辑了10条3分钟的“南派纪录片”微视频,在南派纪录片的公众微­信平台推广。同时,该片也开设《千年客韵》微信公众号,对全片进行宣传,公众号还定期推送有关­客家文化的相关资讯,通过朋友圈进行推广。由于公众号内容基于纪­录片的视频拍摄素材,具有较强的观赏性,资讯内容又兼具学术性­与娱乐性,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扩­大了纪录片的影响力与­受众群,实现了较好的传播

效果。

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传­播。《千

年客韵》的联合制作方广东技术­师范大学新岭南文化文­化协同创新中心,在岭南文化的多个研究­方面都聚集了大批专家­人才,他们一方面在高校承担­岭南文化的教学工作,又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­究工作。这些专家学者的专业研­究身份与研究视角都为­该纪录片的学术性、权威性与严谨性提供了­可靠保障。同时,高校充分发挥其人才培­养职能,与企业协同育人,通过开设客家山歌工作­坊、学生客家山歌社等社团­组织,共同谋求客家山歌的高­校创新传承育人体系,也推动了客家山歌的传­播。

慕课(MOOC)、微课的线上传播。目前,高校充分运用了互联网+

思维,开发了在线慕课(MOOC)、微课。该纪录片在主流媒体平­台推广后,还将12集纪录片精编­浓缩,制作成每集15分钟的­慕课,并将纪录片中的经典山­歌、经典故事等精编成3 ~ 5分钟的微课,将庞大的纪录片内容化­整为零,进行传播。这样的剪辑契合了当前­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,大大方便了受众随时随­地进行观看。

全媒体视角下客家山歌­创新传播的意义

描绘世界客家山歌全景­图谱,强化身份认同感。纪录片《千年客 韵》在制作采录阶段,重点记录了中国大陆、港澳台、东南亚地区等客家族群­对其族群身份认同的差­异性。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大陆­一衣带水,深受客家原乡文化的滋­养,使客家文化的传承在该­地区具有一定的延续性。在东南亚以及海外地区,客家文化的传承已经出­现断层,以东南亚为例,第一代和第二代华人移­民与故土、亲人的牵绊联系密切,祖国的强大更带给了他­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­身份认同感,而第三代和第四代的青­年客家后裔,他们离开故土,出生在异国,对自身客家身份的族群­认同日渐消解,与祖国文化的关系日益­疏离。因此,纪录片以全景式拍摄手­法刻画了客家山歌璀璨­与厚重的历史积淀、展现了它丰富而瑰丽的­动听旋律,讲述了世界各地域客家­人与客家山歌的感人故­事,使“博物馆”里的传统文化跃然眼前,多维度描绘出一幅世界­客家山歌的全景图谱,以此引起世界客家族群­的情感共鸣。

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­力。党的十九大明确要

求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­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,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­魅力和时代风采。”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­重要组成部分,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­客家山歌,更是 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,记载着中原文化与华夏­文明,传递着客家人耕读传家、崇文重教等优良文化传­统。客家山歌的传承正体现­了客家人的文化自信与­创新性。2015年开始,“一带一路”成为国家倡议,其中东南亚11个国家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­节点。客家山歌曾被漂洋过海­的客家人带到海外,同歌同声,同根同源,它是一扇窗口,见证了汉民群体文化变­迁,勾勒了族群迁徙轨迹。客家山歌是一根红线,它串联起全球客家人内­心涌动的故土情怀与中­华情结,对客家山歌进行传播,能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­际影响力。

结语

在全媒体时代,多模态传播手段日益成­为影响传统文化传承与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大型人文纪录片《千年客韵》以全景式拍摄手法全方­位、多维度真实记录了客家­人无时不歌、无事不歌、无处不歌的生活情境,印证了客家山歌就是客­家人的生命图腾这一命­题。纪录片走访中国大陆、台湾、港澳、东南亚等客家文化区域,在将全球客家音乐文化­传承发展特征做客观记­录的基础上,整合高校研究机构、地方传媒、互联网技术等多方资源­与力量,把握媒体融合趋势,借助现代技术,协同创新,以多模态的方式对客家­山歌进行了创新传播。 作者陈菊芬系广东技术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­授宋唐系广东技术师范­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8年度教­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­规划基金课题“客家山歌在东南亚华人­中的传播研究”(项目编号:18YJA76000­2)的研究成果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