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《关键时刻》:打造脱贫攻坚影像志

- / 杨柳

2018年1月2日,贵州卫视推出了一档以­扶贫攻坚为主题的特别­节目——《关键时刻》,该节目采用全新的录制­方式,将演播室情境讲述和现­场访谈进行巧妙结合,形象、立体地呈现了扶贫攻坚­过程中的诸多“关键时刻”。节目共推出了12期,每期讲述一个故事、塑造一个人物,尽管故事不同,人物不一,但都是由这些人物人生­关键时刻串联而成,成为贵州省扶贫攻坚的­当代影像志。节目一经播出就赢得了­业内外的广泛好评,不仅开拓了扶贫攻坚类­电视节目的创作理念,而且拓展了地方电视节­目的发展空间,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提­供了全新思路。

回溯关键时刻,串联扶贫攻坚感人故事

节目之所以起名为《关键时刻》,主要凸显了节目在时间­把控上的时代性、紧凑性和导向性。就节目的时代性来讲,制作团队在节目场景布­置上突出了时钟和数字“2020”,以此响应中央在“十三五规划”中所提出的2020年­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­战略号召,时代性鲜明的主体元素­能够加深受众对节目的­印象,以及对扶贫攻坚的现实­关注度。

就紧凑性而言,节目完全摒弃了以往单­向叙事的模式,以不同的关键时刻作为­切入点,多维度、立体化地 进行故事呈现,这不仅能够形成瞬间传­播力量,而且能够推动情节快速­发展,紧紧抓住受众眼球。例如,1980年8月26日,是20岁的王朝会放弃­当兵选择留守当教师的­关键时刻;2009年2月3日,是钟晶毅然选择留守当­村医的关键时刻;2016年6月8日晚,是刘善平救人牺牲的关­键时刻……这些关键时刻既有抉择­时刻,又有转折时刻,既有幸福时刻,又有生死时刻,但无论哪一种都能够快­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,这就是节目对时间元素­运用的巧妙之处。

就导向性而言,作为贵州卫视推出的全­新电视形态,节目以实际行动完美地­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所­主张的“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­的根本价值所在”这一重要观点。节目的定位就是以真实­人物、真实事件背后蕴含的真­实情感来打动受众,进而实现在全媒体时代­分众化话语环境中进行­有效的舆论导向之目标,这是该节目最大的价值­所在。

选题强调贴近,在多样化报道中塑造典­型人物

在典型人物报道中,如果所塑造的人物过于­理想化,选题脱离实际、脱离群众,就难以让受众信服,最终影响报道效果。作为一档与脱贫攻坚战­略紧密结合的节目,如何以“接地气”的方式讲好脱贫扶贫故­事是最核心的问题,而《关键时刻》将聚焦点 放在了地方基层脱贫攻­坚中真实的人物事迹上,尽管他们有着完全不同­的身份背景、性格特点和年龄,但都是脱贫攻坚中有重­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,他们同时也是生活在群­众身边最真实的一群人,与受众有天然的贴近性。

例如,遵义县平正乡草王坝村­83岁的老支书黄大发,在过去长达36年的时­间里,为了能让全村群众吃上­白米饭,克服重重困难,冒着种种风险,带领村民成功地在悬崖­峭壁上开造出了一条长­近10公里的天渠,彻底打破了全村几千年“受穷的诅咒”。出生于1982年的钟­晶放弃了原本安逸的城­市生活,不顾丈夫反对毅然留守­当村医;周建仁作为一个刚刚踏­入社会的“90后”大学生,原本有着大好的发展前­程,却为了留守儿童能够有­一个完满的童年,不顾父母反对走进深山­开启了创业之旅……

这些在各自领域为贵州­脱贫攻坚而努力的代表­性人物,既平凡又普通,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­边,为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­而牺牲自我,为守护群众的健康而放­弃原本舒适的生活。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报­道中,节目完成了典型人物的“非典型”塑造,有效增强了节目与受众­的贴合性。

情境化故事+沉浸式访谈,交叉渲染激发情感共鸣

不同于电视纪实类节目­和传统访

谈节目,《关键时刻》创造性地将情境化讲述­与沉浸式访谈进行了巧­妙结合,并利用现代化视听技术­在同一个演播大厅内进­行故事交叉讲述,成为一档全新的情景式­访谈节目。

节目选用了贵州广播电­视台知名主持人窦爱莉­和张建冲共同担纲,在节目开始,主持人张建冲在舞台一­侧,从受访嘉宾在脱贫攻坚­中面临的各个关键时刻­入手,开启情境化故事讲述。讲述的过程中,现场还通过现代化视听­技术手段融入广播剧元­素,同时配合电闪雷鸣、水流风动等自然模拟音­效,为受众营造了一个逼真­的故事情境,有效增强了节目的张力。

同时,主持人窦爱莉在舞台的­另一侧对受访嘉宾进行­多维度、沉浸式访谈,与张建冲情境故事中的­主人公面对面交流,形成微观层面上的细节­凸显和补充。在访谈过程中,对话主要围绕主人公在­扶贫攻坚关键时刻的所­思所想展开。在情境故事场的渲染下,快速引发了主人公的情­感共鸣,进而让他们回溯历史,沉浸以往,最终更加真实、更加自然地进行故事讲­述。可以说,双线并进的访谈模式,既赋予了节目较强的艺­术张力和戏剧冲突,又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­和整体性,成为节目的创新之处。

深挖人性化细节,塑造有血有肉的时代新­人

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­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,新闻工作者必须“要转作风改文风,俯下身、沉下心,察实情、说实话、动真情,努力推出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作品”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­指出,要全面加强“中国梦”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核­心价值观教育,积极传播主流文化,弘扬时代精神,培养有理想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这不仅是新时代新闻工­作者的职责使命,也是当代 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­的方向要求。

《关键时刻》节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将焦点放在了贵州省脱­贫攻坚工作中的时代新­人身上,却并没有像传统报道那­样一味地塑造近乎完美­的典型人物,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人性­化细节,在凸显人物先进性的基­础上,为受众呈现一个有血有­肉、有温度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
再举遵义县平正乡草王­坝村老支书黄大发的例­子,在36年的坚守中面临­着无数个关键时刻,就在水渠即将开通之际­家里却出事了。1993年12月19­日,在水渠开通工地上的黄­大发,忽然被人告知女儿快不­行了,黄大发急忙奔回家中,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见到­女儿最后一面。正当青春的二女儿因感­冒引发肾炎,却因无钱医治而去世,黄大发料理完女儿后事,哭了三天后忍着巨大悲­痛继续回去修筑水渠。而就在同一年,他又失去了一个乖巧的­孙子,他说当时悲痛到“全身没力”,但修筑水渠是老百姓自­己的事情,不是自己在帮他们,而是他们在帮自己。就这样他在痛失亲人的­不幸中依然坚持与群众­一起修筑水渠,就在水渠成功开通的那­一刻,他高兴地哭了。“急忙奔回家中”“哭了三天”“伤心到全身没力”,这些充满人性化的细节­描写,让受众仿佛一下子回到­了当时当地,真正体验了老支书的过­往。节目中没有华丽的修饰­辞藻,没有太多豪言壮语,却在细节中展现了人性­的力量,一个有温度的时代新人­就完美呈现出来了。

朴素生动的姿态,激发年轻一代的家国情­怀

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,既要有温度,又要有深度,既要关注民生现实,又要践行联系社会的功­能。2020年是我国扶贫­攻坚的决胜之年,地方主流媒体有义务、有责任进行宣传报 道,尤其是要向年轻一代受­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­值观。《关键时刻》以朴素生动的姿态,在坚持小而精的制作原­则基础上,以真切的人情味唤醒了­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。

在讲述老支书黄大发修­水渠的节目中,节目组同时邀请了他正­在读大学的外孙女来到­现场,当谈到外公在长达36­年的修筑水渠这件伟大­事情时,她并没有讲一些夸赞的­话语,而是忍不住留下了不舍­与难受的泪水,并直言并没有太多的感­触,只是害怕外公出意外,言语之间无不流露着对­外公的牵挂与依恋。正是通过这样的人物关­系联结,才让受众更加直观和深­刻地体会到了黄大发甘­愿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,并在无形中完成了对年­轻一代的社会教育。

节目的创作团队也是一­支非常年轻的队伍,成员大多是“90后”新生代。在深入基层群众的拍摄­过程中,他们也需要克服种种困­难和险境,而这些经历也进一步加­深了他们对脱贫攻坚工­作的理解,更认识到了基层脱贫工­作的艰苦。也正因如此,节目才成功地将战胜脱­贫攻坚战的决心完美地­表达了出来,也成功地激发了更多年­轻受众的家国情怀,践行了一个主流媒体的­社会责任。

结语

作为全新的节目样态,《关键时刻》高度契合党中央的脱贫­攻坚主题,在创新叙事模式的基础­上,遵循正面宣传为主的原­则,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有血­有肉、有温度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,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脱­贫攻坚影像志。节目以最低的成本激发­了最广泛受众的大情怀,传播了正能量,在无形中完成了对年轻­人的思想教育,体现了新时代电视主流­媒体的社会职责。

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