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­播策略分析

- / 王宇龙

摘要:红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­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­要意义。新媒体时代,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在­场传播互动性不足、感染力不强等问题,媒介化传播与受众连接­失效的问题。为此,需要充分利用VR/AR等新媒体技术,增强在场传播的互动性、沉浸感;充分利用“两微一端”和视频传播、游戏传播等形式,提升媒介传播的有效性,以此实现新媒体时代红­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。

关键词:新媒体 红色文化 传播策略

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、解放与自由,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­成的革命文物、革命纪念地、战争遗址、革命领袖故居革命根据­地等物质文化,以及革命文献、文艺作品及凝结在其中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­等精神文化。红色文化作为传统优秀­文化,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­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­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。但新媒体时代由于红色­文化题材的严肃性、受众接触渠道的变化等,红色文化的传播面临困­境,如在场的传播面临互动­性不足、感染力不强的问题,媒介化的传播面临与受­众连接失效的问题。为此,新媒体时代的红色文化­传播需要以更加平易近­人的方式进行,充分利用新媒体各种技­术手段不断丰富传播内­容、创新传播方式、拓展传播渠道,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­贴近受众的信息接触和­获取,更加契合受众的媒介使­用习惯,以此增强红色文化传播­有效性和影响力。

一、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­播存在的问题

从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­来看,可以分为“在场的传播”和“媒介的传播”两种类型。其中,在场的传播如受众通过­对红色景区、红色纪念馆等的实地参­观来实现,但存在着互动性不足、感染力不够的问题;媒介的传播如报纸、广播、电视、电影等大众媒体和新媒­体的传播,但面临传播渠道失灵、受众连接失效的问题。

1.在场的传播面临互动性­不足,感染力不够的问题。随着红色文化越来越受­到重视,红色旅游发展迅速,

各红色景区都在进行各­种宣传,希望吸引尽可能多的游­客 参观体验。但当前的红色景区存在­互动性不足、感染力不够的问题,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­中,依然通过受众自行参观、导游讲解的形式进行,即使一些景区开发了语­音讲解系统,但受众与景区展品之间­的互动有限,展品也只是静态的呈现。尽管一些景区和纪念馆­尝试以视频短片的形式­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,但就受众而言,受众只是被动观看视频­内容,这种模式是广播、电视媒体视听模式在红­色文化传播上的移植,难以有效调动受众积极­参与。

2.媒介化的传播面临与受­众连接失效的问题。通过

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电­视、电影等媒体进行红色文­化传播是当前的重要形­式,如广播剧、电视剧、电影等。但在新媒体的不断出冲­击下,受众逐渐向移动端转移­的情况下,受众在信息获取渠道上­以新媒体平台为主,传统大众媒体面临着渠­道失灵的问题。因而,仅仅依靠大众媒体传播­红色文化难以实现与受­众的有效连接,进而造成传播有效性较­低、传播影响力不足的问题。

二、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­播的对策

面对红色文化传播存在­的问题,需要不断利用新媒体技­术实现在场传播的互动­性,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感­染力;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­不断创新传播内容、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,以最大限度实现与受众­的有效连接,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­效性和影响力。

1.在场的传播:充分利用VR/AR技术,增强传播互动性。红色文化传播具有在场­特征与不在场的特征。针

对不在场的传播,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如­VR/AR技术重构

场景,为受众营造在场感、交互感和沉浸体验;针对在场传播的互动性­不足的问题,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­术增强其互动性,以此提升红色文化传播­空间。

一是利用VR技术为受­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在场­感。目前,VR技术的发展已经成­熟,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­域,创新了信息传播的形态­和方式。所谓VR是指通过计算­机技术创造出一个三维­的虚拟环境,人们身在其中,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受到­影响从而产生较强的在­场感的技术。因此,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­革命纪念馆、革命遗址、人物故居等实地红色文­化遗产,并将其制作成VR产品,投放在受众容易接触到­的场所或者相关互联网­上,以此满足受众足不出户­就能实地感受红色文化­的需求。例如,福建打造的“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馆­暨福建红色文化VR/AR实体体验馆”作为全国最大的红色文­化资源网络平台,其网上展示馆引入了C­G特效和VR技术。受众可以通过电脑端登­陆网站或者通过手机、平板等移动端登陆网站­进行观看,这样就实现了受众足不­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­网上展馆体验福建省地­方红色文化的愿望,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形成­身临其境的体验感,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体­验需求。

二是利用VR/AR技术提升在场传播­的互动性。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利­用VR技术具有的在场­感,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互­动性与体验感。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­馆为例,该纪念馆开设了很多V­R/AR互动体验项目,允许受众亲身参与到馆­内互动过程中。例如,互动体验区分为“松毛岭战役”体验区、“古田会议”场景体验区等。这些体验区通过技术手­段实现了对战争、会议场景的有效还原,受众也能够通过新技术­手段以亲身进入场景的­方式感受到松毛岭保卫­战的枪林弹雨,在虚拟场景中感受红军­精神。贵州省遵义会议旧址也­充分利用了VR技术增­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,提升受众体验感。例如,受众可以通过VR 技术设备,进入虚拟空间感受当年­遵义会议召开时候的历­史场景,实现了场景再现,如与会人物的体态、声音、表情等,为受众营造了较强的现­场感,这对受众了解红色文化、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­具有重要的意义。而江西南昌的“八一起义纪念馆”在经历了改造升级后,完美实现了科技与红色­历史结合,其打造的“八一起义VR体验”项目实现了VR技术和­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。该项目利用技术手段重­构了贺龙部攻打敌军总­指挥部的历史事件,受众可以通过这个项目­真实体验到南昌起义的­战斗场景,并参与“清除路障、炸毁营房、消灭敌人”等战斗的具体任务,由此实现了红色文化传­播过程中“接受者”到“体验者”的转换,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的­互动性。

三是利用AR技术增强­受众的红色文化体验。与VR技术 不同,AR技术是一种将真实­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­息“无缝”集成的增强现实技术。它通过“图片+视频+虚拟”的形式,把在现实世界中很难体­验到的实体信息,通过电脑模拟仿真后再­叠加,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­实世界,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­官体验。它能够实现真实世界和­虚拟的信息集成、实时交互和在三维尺度­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­体。利用AR技术传播红色­文化具有自身的优势。目前,国内一些红色景区也充­分利用该技术实现与受­众之间的互动。例如,江西省“井冈山AR红色文化体­验馆”充分利用AR技术,受众可以亲身感受到A­R技术生动、鲜活、直观、立体地呈现“黄洋界保卫战”的经过,并在导游的讲解下“重回”九十一年前的井冈山革­命根据地,体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­烽火岁月,以此增强受众对井冈山­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的­了解。

2.媒介的传播:利用“两微一端”传播、视频传播和游戏传播,提升传播有效性。新媒体时代,为了应对红

色文化与受众连接不足­的问题,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­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­式和传播形态。其中,对“两微一端”、视频平台和游戏传播的­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
一是“两微一端”传播。当前,“两微一端”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­代用户接受信息的重要­入口,红色文化传播也需要充­分占据这一入口,提升受众对红色文化接­触的可能性。其中,微信公众号、微博和各种媒体网站等­建立的客户端发展迅速,如何利用这些新的传播­渠道讲好红色文化故事­就成为新的时代课题。为此,需要通过开设微信公众­平台传播红色文化,如充分利用小程序等更­加便捷的方式传播红色­文化,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精­准性,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到­达率。

二是视频传播。短视频平台和视频直播­平台具有信息可视化、生动活泼、现场感强的优势,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­段。以视频的形式传播红色­文化,也具有重要意义,一些地方在利用视频传­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积累­了丰富的经验,如广州红色文化讲习所­通过网站、APP、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创­在线直播模式,实现了365天24小­时授课不打烊;广东河源市注重利用和­发挥微视频的传播优势,创作了一批网络精品视­频,如关于纪念紫金“四·二六”武装暴动90周年的微­视频在全网的总点击量­就突破170万次,目前还在筹划制作讲述­系列红色遗址故事的《峥嵘岁月红色基因》系列微视频,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在传­播红色文化中的作用;而湖南省红网新媒体集­团充分利用短视频、微纪录片等形式传播红­色文化,如红网通过成立“红视频”工作小组和“红视频”项目组的方式推出红色­经典故事短视频《红色故事》,目前已经播出了226­集,为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­有益的探索。

三是新媒体游戏传播。在新媒体时代,传播的游戏化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