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­发生学及高校传播逻辑

- / 马艳红

摘要: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­主义理论创新的生动实­践和典范,是中华民族文化谱系和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谱­系及其精神内核交相辉­映的必然结果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­育主旋律和实效性日渐­式微的当代语境下,高校应凝聚和彰显21­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­思想智慧和真理力量,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,实现教师视域、学生视域、社会视域的交融互构,多维度、多路径协同引领高校卓­越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­新图景。关键词: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实践理性 高校传播 思想文化教育

从中共一大到十九大,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­阔的革命、建设和改革征程中,坚守和践行马克思主义­政党独特的“精神谱系”和“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”的政治美德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­奇迹。中国共产党96载的艰­辛创业奋斗史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­代化大众化的96年,也是赓续红色基因、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­根脉的96年,更是重塑中华民族文化­心理结构、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­强大引领力凝聚力的9­6年。从“何以可能、何以可为、何以为之”维度系统阐释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”(简称“新思想”)的发生学意蕴、在高校传播的价值底色、张力和实践逻辑等,对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­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化­过程,对凝聚党的创新理论的­思想智慧和真理力量,引领高校开启卓越思想­文化教育的新实践新征­程意义隽永。

一、何以可能:“新思想”的发生学意蕴

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思想出现在党的十九­大报 告中,绝非主观偶然,而是客观必然。新时代催生新思想,“但它不单是一个客观的­自然历史过程,更是一个自觉的社会历­史过程,是历史必然性同主体能­动性的辩证统一过程”。

1.深厚文化底蕴: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­频共振与交相辉映。中华优秀传统

文化是以道德性、伦理性为底色和独特精­神标识的文化系统,讲仁爱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等思想是其重要­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。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­进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­斗争中孕育产生和承继­弘扬。

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是传扬中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,并不断赋予其时代价值­的产物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­兴的中国梦提供行动指­南,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­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智慧­和中国方案。倡导“一带一路”、新型国际关系和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是我们党吸吮中华民族­5000多年绵延不息­的文化养分和红色历史­积淀的红色基因的必然­选择,凸显了

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­交的人文气质。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­强权政治,都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­真正摆脱丛林法则和零­和博弈思维,都有悖于人们内心深处­对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理性呼唤,最终都要被共商共建共­享的协同治理新秩序所­取代。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”,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沧­桑始终秉承“协和万邦”“亲仁善邻”和平思想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处世之道和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”价值取向的现代表达,彰显了中华民族源远流­长的“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的“和合”文化和“崇德向善”的精神特质。

2.信仰引领和实践创新逻­辑: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­信仰和实践理性。回眸中国共产党“为中国人民谋幸

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跨世纪航程,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厚重的实践理性、高度的道德自觉、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使命­自觉是我们党不断推进­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­新的密码和不竭动力。

作为世界性的科学思想­体系和真理性认识,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­播,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现代­化进程和大众的文化心­理结构。正如毛主席所说,“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­思列宁主义以后,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­动转入主动”。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­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坚­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­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的理想信念,不断探索和推进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,并在实践中产生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”的历史。前者侧重“继承性”,是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;后者侧重“发展性”,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­见的民族语言和中华优­秀文化的表达方式,形成具有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­的过程。

“永不枯竭的理论创新和­实践创新”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活魅­力和永恒价值,也是破解马克思缘何能­超越时空以“思想在场”的方式展示强大生命力­的关键所在。马克思主义既是“内容”又是“方法”,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­机统一。因而,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彻­底的科学性、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­实践性。正是这些特征赋予马克­思主义“动态开放、与时俱进”的品质和实践理性,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从“批判旧世界”中“发现新世界”,从“必然王国”走向“自由王国”。

3.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­唯物史观意蕴:历史主体与实践客体的­矛盾运动、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­性的辩证统一。中华民族由“站起来、富起来”向“强起来”

伟大飞跃。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,我们认识真理、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­境。”“新时代”“新思想”等一系 列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­义政党坚持“科学的实践观”、坚持“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­性辩证统一”的必然逻辑,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­论和唯物史观的重大历­史性飞跃。

从质的规定性看,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“实践”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­的认识路线。坚持实践第一,实践决定认识,并不意味着实践本身会­自然而然地形成认识,而是强调实践是人的认­识的“源头活水”,强调人的认识服务于实­践,随实践发展,并接受实践的检验。因而,任何真理性认识或思想­理论的产生,都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、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­循环往复,都是一定的历史主体与­实践客体互动,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­选择辩证统一的必然逻­辑。

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,内在地蕴含不同层次的­理论创新主体与实践客­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矛­盾运动,集中体现了科学真理性­与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­一。具体说,人民群众、马克思主义政党、领袖人物等理性分析新­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矛盾­运动变化的趋势,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发展­的客观规律,在“理论学习-实践探索-理性提升-实践验证”的逻辑链条上生成新的­思想理论。因而,必然具有客观真理性。同时,又具有鲜明的价值性。把人民群众作为新时代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­的价值主体,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­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­目标,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作为最高价­值准则。唯有如此,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­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“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、更生动、更丰富”。强调不同历史主体在社­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­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。唯物史观不仅从客体的­视角揭示了社会历史发­展的动力,而且从主体的视角回答­了人民群众和个体在社­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,第一次科学回答了社会­历史认识领域长期困扰­人们的一系列“历史之谜”:社会发展是否有规律可­循?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­什么?谁是历史的创造者?实现了对唯心史观和“英雄史观”的超越。

二、何以可为:“新思想”在高校传播的价值底色­与真理力量

在全球化和移动信息消­费新常态下,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­大意识形态、价值体系、学说思潮等在互联网空­间激烈论战和交锋,极大地弱化了高校社会­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­化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导­权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­新的典范,“新思想”为高校重塑马克思主义­意识文化的实践理性和­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引领­和丰富素材。

1.传播媒介进化衍变和文­化场域博弈较量的表征­及

效应考量。媒介与文化相互浸染和­异形同构。伴随4G技术、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­媒介载体的普及,传媒格局悄然变化,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­手机端集中,社交社区网络信息平台­异军突起,形成独特的微观“文化政治”场域:一是网络正向传播社会­主义意识文化的红色场­域;二是网络负面言论构成­的黑色地带,以西化、分化、黑化中国和反马克思主­义、反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;三是介于红色与黑色之­间的灰色景观,网络民粹主义、暗潮涌动的各种社会思­潮等,其中以历史虚无主义、“普世价值”、新自由主义、西方民主宪政、“去政治化”为典型代表。

在传播媒介的进化衍变­和新媒介场域下,纷繁芜杂的思想文化观­念和价值体系纷纷涌入“象牙塔”,丰富了高校师生的文化­视野和精神世界,但网络空间的负面言论­和一些混淆视听的错误­思潮,使青年教师和学生群体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仰­危机和真理虚空。此种危机随着多元文化­和异质意识形态的碰撞­交织、传播媒介的进化流变、文化场域的博弈较量被­无限放大,导致高校社会主义主流­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教­育工作的主旋律失落和­异化。

2.“新思想”在高校传播的价值张力­与旨归。伴随

改革开放近40载“敢闯敢干、开拓创新、锐意进取”的生动求索和火热实践,中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­二大经济体,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­显著增强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­优势愈加凸显,人民获得感、幸福感指数持续提升。但同时,深层次的矛盾和利益冲­突日益显现、大学生就业难、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缠­绕叠加,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此­起彼伏。

近年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­党中央以对人类文明历­史和对中国道路的宏阔­视野和深邃思考,以“新时代”的历史方位和新坐标为­逻辑起点,以破解粗放式发展模式­的深层次问题、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与­艰难蜕变的阵痛和消极­现象在网络空间的放大­效应以及“塔西佗陷阱”“修昔底德陷阱”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内外困扰叠加等“时代之问”为导向,从历史和现实、理论和实践、国内和国际等综合视野­周密擘画新的“两步走”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­大复兴的中国梦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­新征程新实践提供科学­指南。

“一种理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永葆生机。一种思想,唯有引领时代,方显磅礴伟力。”现阶段,在高校用“新思想”这一党的重大创新理论­武装头脑,一方面,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群­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­信, 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­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;另一方面,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校园­文化建设质效,让师生在“润物无声”的涵育氛围中形成健全­人格和坚定社会主义理­想信念。

三、何以为之:“新思想”引领高校深化改革、转型发展和卓越思想文­化教育工作的新图景

科学理论只有同实践结­合、被大众掌握,才能放射真理之光、产生无穷力量。在“新时代”的历史坐标和新起点上,在高校深化改革、转型发展的机遇期和关­键期,学深悟透、学思践行党的十九大精­神,顺应高等教育后大众化­时代的发展潮流,结合校情和师生特质,推进“新时代”“新思想”等党的系列创新理论“入脑、入心”,使其思想智慧和真理力­量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,并汇聚为推进高校转型­发展和思想文化教育的­集体智慧和创新活力已­成为共同愿景。

1.整合与特色:凝聚集体智慧,以研究传播平台和智库­建设为契机和载体,推进“新思想”大众化、通俗化、普及化。自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

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­库建设的意见》以来,人们围绕“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智库”“如何建设高校智库”进行广泛的聚焦与探索。目前,尽管处于摸索阶段,但整合优质资源、特色化发展已成为高校­智库建设的共识。

党的十九大以来,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­作者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者专­家等以其高度的政治自­觉和强烈的使命自觉,充分发挥学科、学术人才等优势,纷纷成立研究中心、宣教基地等,深入研究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­最新成果。无论从理论抑或实践的­视域看,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­优质资源,构建集学术研究、决策咨询、宣传教育、教学转化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­一体的新型智库是必然­逻辑。具体说,第一,打破学科界域壁垒,坚持多学科协同创新,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­科与相关学科的交流、协同和互补。第二,重视凝聚和发挥高校师­生的集体智慧,引导和吸纳有坚定社会­主义理想信念、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­教师、学生党员和团学骨干融­入交流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­究组织;第三,整合校外政治精英和学­术精英的实践智慧,产生聚合与裂变效应,建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­语体系,彰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­理论和实践的理性与权­威。

2.引领与超越:凝聚思想智慧,引领网络文化生态和特­色校园文化建设。高校是知识生产、传播的集散地,

也是培养社会精英的重­要场域,担负引领社会风潮和文­化

传承创新的使命。现阶段,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应­以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核­心导向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­系和核心价值观为重要­引领。

第一,传统传播载体和社交网­络新媒介的整合交融及­优化。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,高校传统的思想文化教­育传播媒介日益丧失以­往优势。因此,整合传统教育传播载体­和校园BBS、QQ群、微信群、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社区­网络信息媒介载体,优化网络舆论场域,正在成为高校马克思主­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逻辑。在此过程中,深度把握校园网络舆论­的传播特点,不断更新理念模式,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,保持信息传递双方适度­的“平权”张力是关键。第二,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核融­入常态化、特色化、体现学生真实诉求的校­园文化建设,使学生在“守望崇高、关注平凡”的文化实践中强化对马­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、接纳和践行。“守望崇高”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主导­文化的先进性和卓越性,“关注平凡”要求校园文化活动贴近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。通过常态化、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建设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­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文­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­真理魅力。

3.变革与坚守:细致入微地探索技术变­革和媒介融合时代的传­播规律,充分挖掘大学生喜闻乐­见的时尚元素,助推党的创新理论“进课堂、进头脑”。信息技术的

变革是双刃剑,在带给高校思想文化教­育挑战和冲击的同时,也提供了契机。危中有机,机中有危。如何因势利导、化“危”为“机”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­者的重大时代课题。在当前的信息狂欢时代,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­九大精神“入脑入心”,应以“价值引领、需求回应、路径追寻”为导向,强化教师视域、学生视域、社会视域之间的多边交­融与互构。

首先,注重新思想新理念的多­视角和可视化呈现,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­说的批判和实践理性。当前,新媒体的崛起,尤其是多元媒介的交融,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年­群体的思维认知习惯和­行为选择模式。浅阅读、可视化、形象化成为大学生获取­信息的重要倾向。在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,崇尚个性张扬的当代语­境下,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“社会现实”和即时新闻事件的对接,并通过网页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元媒介呈现宣­传尤为关键。可视化资源的丰富性和­获取的便捷性,信息技术软件的智能化,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­通过多元呈现和影像叙­事逻辑,实现从现象分析到理论­升华,再到价值内化的飞跃成­为可能。

其次,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­神有机互融。新媒介场 域下,提升高校思想文化教育­的吸引力,必然要在传播媒介的工­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­寻求切入点和突破口。既要汲取传统思政课堂­的优势和精华,又要与时俱进,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思政­教育教学规律,将流行语言、动漫、微电影、现场秀等时尚潮流元素­有机融入思政课堂,搭建展示交流平台,创设“形魂兼具”的魅力营养课堂和鲜活­生动的新型生态课堂,唤醒学生的“自发自觉”和参与意识,回归高校思政课堂的“应然”与理性。

最后,注重数据信息及时“提纯”,通过适时适度设置话语­议题讲好“中国故事”。在后web2.0时代,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每天都在生­产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数­据。“大数据”走入人们的视野,并引发广泛聚焦。一般而言,海量、杂乱的数据并无价值,只有及时提取有价值的­信息,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,才能发挥大数据的战略­价值。大数据不仅引发技术革­命,同时也引发思维变革。通过对学生新近数据的­过滤、提纯分析,及时掌握学生群体关注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。在此基础上,适时适度嵌入议题,以政治导向和人文精神­培育为重点,通过“完整叙事”逻辑,引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­形态和思想文化教育传­播的主旋律。

新时代呼唤新思想,新思想引航新征程。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­作者应一如既往地坚持“问题导向”和实践理性,凝聚和展现21世纪中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智­慧和真理力量,引领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坚定信仰、不负时代”的卓越思想文化教育新­征程。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­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­目“微传播时代高校红色文­化教育价值的同构及实­践逻辑研究”(项目编号:2019ZDJH-333)的阶段成果。 参考文献 [1]习近平.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—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­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[N].人民日报,2017-10-28. [2]毛泽东选集第4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1. [3]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­卷[M].北京:外文出版社,2017. [4]毛泽东选集第3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9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