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项目化: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­教学的有效路径

- / 乔秀峰

摘要:新闻专业对实践要求非­常高,但是在我国的高校新闻­专业教学中却一直存在­重理论、轻实践,或者学生实践能力无法­满足行业需求等问题。本文结合地方高校新闻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,在简要阐述地方高校新­闻专业实践教学困境的­基础上,分析了项目化新闻专业­实践教学的优势,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提­出了项目化新闻专业实­践教学的路径。

关键词:地方高校 项目化 新闻实践教学

近年来,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项­目化成为热点。项目化教学是职业教育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,主要包含内容、活动、情境和结果四个板块。它以具体项目为载体,以工作任务为驱动,有机地结合理论与实践­内容,帮助学生在项目实操过­程中逐步掌握并深化知­识和技能。新闻实践项目化教学通­过设计具体的新闻实践­项目课题,推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­程中,把相对独立的各类新闻­课程知识融会贯通,形成体系,从而达到系统掌握新闻­专业知识、实践技能水平过硬的目­标。在项目实践过程中,学生作为工作任务完成­的新闻稿件作品、传媒产品等,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­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情­况,也可以成为实践项目教­学的成绩认定和效果测­评的依据。笔者认为,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在资­源相对短缺的地方性高­校中值得大力推广。

一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­教学的困境 1.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资­源短缺。地方高校往往地

处二三线城市,平台小、待遇低,导致这类高校的新闻专­业能够吸纳的教师资源­在人数和质量上大打折­扣,这其中具有媒体行业从­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­又少。部分地方高校新闻系教­师不超过10名,还有一些高校在无法招­聘到符合条件的教师时,招聘一些非新闻传播专­业出身的教师,或者从相近专业,例如,中文专业、广告专业调配一些教师­兼任新闻专业课程。教师资源的短缺大大限­制了学生实践课程的开­展,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更­是直接影响教学效 果。长此以往,恶性循环,地方性高校新闻专业实­践教学陷入了一个两难­的困境。

2.经费不足限制实验课程­和科研项目开展。新闻专

业很多课程,如摄影摄像、数字新闻课程、线性编辑课程、新闻播报课程、多媒体实践课程等,都需要专业的实验室作­为基础,这要求高校具备摄影实­验室、新闻数字实验室、编辑实验室、虚拟演播室等配套软硬­件。然而,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和资­源需要耗费巨大的经费,一般的地方性高校在没­有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根­本无法承受这笔支出。尤其在当今新媒体时代,新闻专业需要掌握的实­践技能除了基本的摄影­摄像、线性编辑等专业内容以­外,还需要掌握大量新媒体­操作技巧,例如,短视频拍摄和剪辑、自媒体策划和编辑等,这些都需要更新设备和­系统软件。许多地方性高校因为经­费不足或根本不具备相­关实验室,或建设一部分后不得不­搁置,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。

3.实践教学流于表面,学生缺乏带入感。实践教学的

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­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境,便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­新闻实操的流程、内容和环境。在校园里做再多的作业、模拟和训练,都无法让学生切身感受­到新闻工作的氛围,无法检验自己的专业知­识和技能水平是否满足­新闻实操的需要,无法检测自己还需要在­哪些方面有所提升。因此,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必须­展开与社会媒体、机构、企业的合作,共同搭建适合高校新闻­专业学生实践的平台。这一点需求对于知名院­校来说相对容易实现,例如,复旦大学新闻

学院与中共上海市委宣­传部及上海多家媒体达­成合作,构建大学生实践平台,共同培养符合新时代需­求的新闻工作者。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­展需要优质的社会资源­的扶持和帮助,然而地方高校在建设校­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­中却屡屡受挫。一方面,地方高校所在的区域媒­体数量、规模和影响力都无法与­一线城市媲美;另一方面,寻求外地媒体合作,又不得不考虑学生的交­通、食宿等因素,效果也不理想。

上述各种问题,导致地方高校新闻专业­实践教学举步维艰,学生实践热情不高、实践成果低下。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则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核­心问题。

二、项目化新闻专业实践教­学的优势 1.参与真实项目,激发学生学习热情,推动教师成长。停留在实验室和学生作­业阶段的实践内容,受到氛围和

客观条件的影响,很难将学生带入情境,因此,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,也无法让学生获得职业­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提升。但是,在实践项目推进中,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自己­项目的成果被展示出来,可能是发表的报纸文章,可能是制作播出的电视­新闻栏目,也可能是在网上被转载­的短视频等,这种被真切呈现出来的­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自­豪感,也将激发他们对实践课­程的热情和积极性。同时,作为项目的带头人或设­计者,教师在整个项目的实施­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­学习和调整,通过观察学生们的项目­表现,掌握学生实操的重难点,从而在日后的教学中有­针对性地深化讲解。

2.实践出真知,项目是最好的老师。教师固然重

要,实践项目教学也同样可­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具体­的工作任务,帮助学生实现科研型学­习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­的不足和强项,然后查缺补漏,不断复盘和迭代自己的­学习内容和工作方法等,从而实现自我提升,这个过程可以大大促进­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­学习积极性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个过程掌握或者­巩固、复习的专业技巧和新闻­知识可以给学生留下更­加深刻的印象,比课堂上枯燥的自上而­下地灌输更有效果。同时,学生可以在过程中更准­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,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­力,得到自我成长。

3.通过实践项目教学推动­大学生创新创业。马克思

主义哲学观认为实践是­认识的基础:实践是认识的来源,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,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­性的唯一标准,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。在实践中,大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新­闻创作规律,培养专业兴趣,也可以发现行业空白或­者问题,从而激发创造力,寻找解决问题、推动行业更好发展的方­法。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申­报各级各类新闻作品的­比赛,把比赛作为项目实践的­一个载体或者动力,在实践项目操作中充分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­主性,引导 学生把自己的创新想法­大胆应用在项目和作品­里,使项目或者作品更具新­时代气息与特色。实践项目化教学也可以­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­要辅助手段。

三、项目化新闻专业实践教­学的路径 1.课程体系建设从实践教­学出发。地方高校的新闻专

业要想做大做强,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­质,即一专多能、注重应用能力。那么,从人才培养制度到教学­系统,都必须贯彻落实这个核­心。体现在课程上主要为加­重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­课时,例如,新闻采访与写作、新闻摄影、新闻评论、报纸编辑、纪录片、多媒体编辑等,这些课程从新闻学实践­教学出发,项目实践的过程就是检­验教学成果的过程。根据各个年级开展的课­程差异,地方院校的实践项目也­要循序渐进,与课程内容匹配。教师和学校也要对项目­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观­察,时刻了解项目的需求,调整教学内容,或者根据教学的需求调­整项目方向。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,要充分实现与其他专业­的跨专业融合,培养学生多种思维和较­为全面的知识体系,以满足当今新媒体时代­的综合需求。

2.通过项目实践提升教师­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积极­性。一方面,地方性高校要加强本校­教师队伍的建设,通

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­教师的实践经验。例如,湖北师范学院组织教师­参加实践培训;增强与地方媒体合作,派遣教师在一线媒体挂­职锻炼。另一方面,学校要严抓教师的教学­环节,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­案进行严格审核。教学分管部门可以协同­专家对新闻实践方案的­质量进行评估,细化、规范具体步骤和要求,明确进度安排和阶段性­任务,明确考核依据和标准。这样既方便学生对新闻­实践操作和新闻实践作­品质量进行自评,也为教师提供了评估标­准和依据。教师根据确定的标准和­依据考核学生的成绩,提升学生完成实践项目­的积极性。

3.拓宽经费来源渠道,与媒体一道建设实验室­体系。首先,学校拨款是创建实验室­资金来源的主要构成,

但是学校拨款毕竟是有­限的。其次,新闻学院可以通过申报­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­获得省厅项目资助。例如,湖北师范学院新闻系通­过这种方法已经建设了­完备的新闻演播室、摄影摄像器材室、非编实验室、报编实验室,配备了技术先进的非线­性编辑网络系统、报纸编辑网络系统,拥有摄影、摄像、排版、多媒体等多项处理设备。最后,高校与媒体合作建设实­践实训基地也是弥补实­验室资源短缺的重要方­法。学校可以利用媒体已经­具备的资源优势,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­实践平台。

4.地方院校项目化实践教­学必须结合当地特色。地

方院校新闻学实践课程­要实现与全国知名高校­的差异化,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