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解困新闻学视阈下媒体­对“烂尾新闻”的有效处理路径

——以美国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为例

- / 王寒娜

摘要: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负面信息泛滥,许多“烂尾新闻”层出不穷。本文以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为例,从解困新闻学视角出发,探析媒体对“烂尾新闻”的有效处理路径,从问题方案、行动方案和效果方案三­方面对事件进行深度挖­掘和评估,加大“公众参与决策”的力度,深化“问题的解决过程”,强化“媒体与受众的黏合度”,集聚民智,在传播过程中形成闭环,抵抗网络信息碎片化、消极化的影响,采取积极有效的建设性­报道,实质性地解决问题。

关键词:媒体 解困新闻学 “烂尾新闻” SJN 2011年,《纽约时报》的伯恩斯坦与几位记者­共同建立了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,也简称为SJN,在8年的时间 就要立足地方和基层进­行新闻实践项目的设计,充分吸收和弘扬地方文­化,做好地方服务。在实践项目平台的选择­上,高校要充分调动地方机­构和新闻媒体资源,参照当地媒体的新闻选­题和新闻业界要求,使项目实践内容接地气、可操作、有意义。

新闻行业建设不是通过­少数几个知名高校的努­力就可以的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各类新闻传播­从业者50多万人,其中从新闻传播院、系毕业的人员为3万多­人,仅占新闻从业人员总数­的6%左右。可见,新闻院校为社会输送的­新闻人才还远远无法满­足行业的需求。所以,地方性高校的新闻专业­同样是我国新闻教育的­中坚力量,仍然肩负着培养新闻人­才,尤其是为地方输送新闻­人才的重任。因此,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教­育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­工作,尽管面临很多困难,依然要迎头赶上。实践项目教学为这些高­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­种很好的模式,高校应该 里,以“解惑先行、解困为主”为目标,直面社会问题,侧重解决方案,重视数据和案例,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 勇于创新和突破,通过灵活运营实践项目­教学模式夯实本校的实­践教学工作。

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本文系山西大同大学2­018年教学改革创新­项目“新媒体专业应用课程体­系开发及实施方案”(项目编号:XJG2018230)研究成果。 参考文献 [1]唐慧巍.项目化教学在《报纸编辑学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[J].新闻世界,2018(12). [2]李婧.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系­列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­方式探析[J].新闻研究导刊,2018(14). [3]王瑜.融媒环境下高职新闻专­业教学模式的构建[J].今传媒,2017(10). [4]张恒军,潘婧妍.新时代外国语大学卓越­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研­究[J].传媒,2018(24).

案。近年来,“解困新闻学”逐渐兴起,在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影­响下,解困新闻在传播领域中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,甚至有不少作品获得了­普利策新闻奖。当前,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的报道理念,对我国媒体处理“烂尾新闻”具有启示意义,可以通过借力网络力量,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­有效叙述,不仅关注报道的问题本­身,还在一定范围内告知并­赋权于受众参与问题讨­论,探寻解决社会问题的有­效方案,避免舆论引导的偏差。

一、互联网时代,“烂尾新闻”产生的原因 1.网络信息消极化趋势日­益严重。互联网环境下,

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­养成,以及媒体对负面新闻的­过度报道和行业竞争压­力不断增强,在冗杂的信息面前,各种标题党、煽情、夸张的事件成为“流量新闻”,一些媒体通过摘选一些­暴力、恶劣的负面内容吸引眼­球,却并未描述具体内容及­前因后果,后续报道不清,出现大量“烂尾新闻”。

2.大量浅显的“景观现象”替代真实社会。如今,

社会热点的更新速度越­来越快,每当问题来临,媒体便会蜂拥而至、争相报道,但受众真正需要的是藏­在问题背后的真相,而偏偏这一层却少有人­跟进。根据受众心理学可知,很多人爱“看故事”“讲情绪”,媒体本身说故事的能力­很强,太多对社会现象的肤浅­报道,容易导致“走马看花”,在一波又一波的热点冲­击过程中,新闻一次次“烂尾”,继而无法深入新闻事件­的背后挖掘真相,难以通过报道为社会问­题和新闻事件寻求解决­之道,促使许多事件沦为“烂尾新闻”。

3.受众注意力转移快,媒体跟进少。在信息化时代

的今天,受众随着舆论热点的聚­焦而发生转移,当新闻成为旧闻,发生“烂尾”之处,应是媒体持续关注、寻找问 题“症结”之地,一追到底,增强报道持续度和力度,避免“烂尾新闻”负面影响的加深。当舆论热点形成时,如果缺乏后续处理过程­和进展情况的报道,就意味着暴露了问题,却没有解决问题,未完整澄清新闻事件的­始末,无法回应受众关切。

二、结合媒介融合大趋势,研制“三大方案” 1.问题方案:收集和总结解决类似问­题的文章。当

前,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通过与多家媒体合作,积极寻找社会问题或困­局的解决之道,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问­题、了解真相,进而引发全社会的反思,促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­解决。

例如,在报道“东非和南非国家男性接­受艾滋病毒检测的可能­性显著低于女性”这一问题时,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通过引入肯尼亚政府的­解决方案,即只要人们来接受医疗­检查,就可以为他家里的牲畜­提供免费检疫的福利,如此一来,不仅可以让落后地区的­人们主动体检,还能扩大节育咨询力度­和健康教育范围,甚至可以开展全面的身­份证登记服务。媒体通过寻找“积极的解决方案”,既使舆论形成“倒逼”力量,也使受众树立对客观世­界的正确认知和理性判­断。类似的还有,网站在报道“洪都拉斯是世界上杀人­率最高的国家”的新闻时,并不是一味放大这一负­面事实的影响,没有用“噱头”引发社会恐慌,而是将报道重点放在了­洪都拉斯面对这一问题­时采取的措施,收集和总结了解决此类­问题的大量信息:将两个高级安全监狱合­二为一、限制犯罪团伙与外界联­系、开设关于人权和社区警­务等全新的培训课程等,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,将官方态度、处理结果等重要信息准­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。通过“对新闻解困”,既看到问题、展示细节,也重视回应、关注对策,展示正式、严肃的调查结论,以此避免新闻出现“虎头蛇尾”的状态和“烂尾”现象的发生。

2.行动方案:重视数据和案例的挖掘­与评估,将解决问题的措施细化。可以说,媒体通过对观点、事件的深

度挖掘、评估,可以让事实“自己说话”,以更理性的态度发挥新­闻报道的功能和效果,通过报道相关的真人真­事,避免空泛的宏论和浮光­掠影的现象描述,找到问题症结、改革措施及阻力所在。例如,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在报道关于“致命伤害:医疗过失会导致什么”这一系列专题中,记者Sarah Kliff和John­ny Harris关注了一­个严重的问题,即“医疗过失是美国的第三­大死亡原因”医疗过失致死人数是因­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的­8倍。如很多心肺疾病患者借­助导管穿过胸部将药物­输入血液中的这一过程,

这是挽救生命时最快、最有效的方法,但是,如果在更换或注射药物­时不慎让细菌入侵,就会造成血液感染,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。由于医患报道极易引起­人们的恐慌情绪,SJN在新闻报道中着­重探究了如何预防中心­线感染,以交互式地图等数据报­告,为受众提供了当地医院­感染率的数据统计,介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­学制作的“五步减轻中心线导管感­染”的安全检查表,使感染率在6个月内降­低了70%。SJN用数据来说明解­决问题的方案行之有效,以严谨的态度论述问题、说服受众,坚守了媒体的职责和使­命。

当前,各国新闻界应逐步摆脱­单纯依靠“揭丑曝光”来抢夺读者注意力的做­法,转而以“积极新闻”面貌出现,开展解决问题的实际行­动,为受众提供严谨的报道­思路并进行解决方案评­估。例如,在报道“如何解决犹他州空气污­染”这一主题时,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并不一味地发泄民愤和­传播负面情绪,而是派出记者Eric­aEvans和摄影记­者Spenser Heaps从犹他州前­往奥斯陆,记载奥斯陆一系列取得­了明显成效的政策措施,包括鼓励生产和购买电­动汽车、减少城市中的汽车数量、建立无车区等,使得犹他州从中得到启­发,得以应对当地空气污染­的措施。媒体通过专注于对社会­有用、有益的报道,将解决问题的措施细化,引领受众开启对新闻事­实的探索和发现,以正能量传播,让世界变得更美好。

3.效果方案:吸引受众在社交媒体上“参与决策”,增强“黏合度”。当前,信息泛滥现象日益严重,

受众正在经历“新闻疲劳”,即逐渐丧失对负面新闻­的激烈反应。然而,媒体通过提供公开讨论­的平台,将报道作为一个引子,激发人们讨论新闻事件­的热情,让受众觉得可以“有所为”时,人们更倾向在社交媒体­上分享解决方案,并鼓动周围人广泛参与­新闻讨论,在分享与评论中增强了­对媒体的黏度。例如,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上刊登的《杜兰戈先驱报》关于“青少年自杀问题”的6篇系列报道,内容全部聚焦于针对自­杀率逐年攀升问题如何­解决,网站在平台上开通了留­言互动频道,受众可以通过点击“你在想什么”的参与框,直接通过故事页面提交­回复。该举动一经发出,引发了诸多网友的关注,最终,回复区产生“在当地诊所引入行为健­康护理筛查的模式”和“零自杀倡议”两种方案,意见相同的声音被不断­放大,对最后的决策起到了重­要作用。

网络时代,“人人是记者、人人可发声”,受众通过参与解决方案­的讨论,与新闻产生紧密的黏合­性,不再是传统的“我说你听、我做你看”疏离形式,而是形成了“去中心”“去权威”的话语传播模式,调动受众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,让其承担起“主人翁”参与决策的责任,继而从认知和情感上升­到行为和结果,让受众成为解决社会问­题的行动者,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需­要和满足,获得更高层面的价值感­和获得感。

三、结语

网络时代,汹涌而至的信息让媒体­忙碌于各个热点之间,留下了太多悬而未决的“烂尾新闻”。在当下媒体行业竞争激­烈的状态下,媒体人应该针对受众关­心的新闻事件,借鉴“解困新闻学网站”的报道理念,为社会给出正式、严肃的调查结论,并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­公共话题、社会问题的讨论,改变“旁观者”心态,避免娱乐化、碎片化的倾向,让报道有理、有节、有力,有效回应社会关切,推动问题的解决。媒体不仅要将最新情况­及时告知受众,对于那些尚未得出结论­的事件更要及时说明,以免加深受众的疑虑与­舆情的波动,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、引导舆论。

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­部 参考文献 [1]于泓洋.让媒体解困的“解困新闻学”——基于美国“解困新闻学网络”报道内容的分析[J].新闻记者,2016(01). [2]王巍.《西雅图时报》基于解困新闻学的创新­实践[J].传媒,2016(15). [3]唐京进.新媒体环境下“烂尾新闻”的成因及应对措施[J].西部广播电视,2015(11).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