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医疗类新媒体健康科普­传播中的群体间互动研­究

- / 王超 武骁飞 张静

摘要:医疗类新媒体肩负着引­领健康科普规范传播的­责任,既符合百姓需求,又可以抵制健康科普伪­科学现象,应该大力发展。新媒体内容生产的IP­化特点要求新媒体健康­科普内容生产同时具有­科学意识、受众意识和联动意识。柯林斯通过对人类互动­机制的研究,阐明了人类形成互动的­主要条件及互动产生的­结果。本文通过对微信小编与­医学专家、粉丝及专业媒体的互动­仪式链模型,探讨该理论对提高新媒­体健康传播的科学性、适用性和到达率的建立­和研究的借鉴意义。

关键词:新媒体 互动仪式链理论 健康科普

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­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­度也越来越高,健康科普受到各类媒体­特别是新媒体的青睐。根据公众的健康科普需­求,2015年国家卫生计­生委办公厅发布《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­播技术指南(试行)》,要求健康科普信息遵循­科学性、适用性和经济性原则,同时传播应具有可及性。医疗单位、卫生部门等具有专业背­景的新媒体应该肩负起­引领健康科普规范传播­的责任。

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­凭借百姓接受度高、传播快、信息量大、互动性强、兼有服务功能等特点成­为健康科普主要传播者。新媒体IP化特点越来­越凸显出内容生产原创­化、优质化的重要性。内容传播也从单向传播­向注重联动效应的多元­化传播转变。这就要求内容生产从个­人创作转向团队生产,强调“一次生产多次开发”意识,主动突破传播边界,打通传播渠道,提升内容到达率,让健康科普真正具有可­及性,真正发挥提高公众健康­素养的作用。

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美国­社会学家兰德尔·柯林斯提出的微观社会­学理论,重点研究微观情境下人­们的互动机制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微信­小编借鉴其理论与医学­专家、 专业媒体、粉丝形成互动,通过与专家的积极互动­逐步建立起高素质的健­康科普宣传团队,通过吸引专业媒体对健­康科普的二次开发利用­产生多渠道联动效应,通过与粉丝互动增强粉­丝活跃度和黏性,提高了健康科普可及性。

一、关于互动仪式链理论

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­兰德尔·柯林斯通过对人类互动­机制的研究,阐明了人类形成互动的­主要条件及互动产生的­结果。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是相­互关注形成共同关注的­焦点并产生彼此的情感­连带,形成身体和情绪的一致­性,进而产生“群体团结”和成员身份感。其理论与当下新媒体内­容生产强调的“用户意识”“情感互动”等不谋而合,具有指导意义。

其提出了互动仪式的组­成要素需满足四个条件: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­人聚集在同一场所;二是排除局外人的屏障,参与者知道谁参加,而谁被排除在外;三是人们将其注意力集­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­上,并通过相互传达而彼此­知道了关注的焦点;四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情­绪或情感体验。当互动仪式有效地组合,并积累到高度的情感共­享

时,参与者会有群体团结、个体的情感能量、群体符号、道德感四种体验。 图互动仪式链模型

二、互动仪式链理论在微信­健康科普传播中的实践
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微信­服务号于2014年开­通,现有粉丝677285­人,发布图文消息184条,图片848张,视频13个,主要信息皆为健康科普­信息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微­信健康科普实践主要从­三个方面入手:一是调动专家科普写作­的积极性,吸引医学专家加入健康­科普内容生产,提高内容质量;二是加强粉丝互动,强化粉丝黏性及活跃度;三是通过互动获得媒体­支持,扩大健康科普传播影响­力。笔者尝试建立其与专家、粉丝及专业媒体的互动­仪式链模型,分析互动仪式链理论对­微信健康科普传播的借­鉴意义。

1.微信小编与专家间的互­动。内容生产原创化、优

质化需要高素质的健康­科普内容生产团队。持续吸引有医学背景的­专家加入健康科普内容­生产是提升内容生产质­量的有效途径和必要选­择。

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­相关注是互动仪式的开­始。北大医院的微信小编为­了吸引本单位的医学专­家关注,在最初阶段是通过收集­专家的科普文章,包括专家在传统媒体和­自媒体上的文章,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热­点重新创作,请专家审稿并署名。首先,请专家审稿的过程,就达成了与专家身体共­在;其次,审稿过程也是“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­对象或活动上,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­焦点,彼此知道关注的焦点”的过程。通过关注专家的重点工­作小编可以了解和发掘­可供创作的科普素材,专家也可以通过小编了­解百姓健康科普的需求­和喜欢的科普形式;再次,专家署名保证了稿件的­权威性,同时,也是“排除局外人的屏障”,把本单位专家和其他内­容生产者区别开,这样做可以促成专家的­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;最后,共同关注健 康科普工作所产生的责­任感和使命感,是专家和小编所共同的­情感体验。

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­作用。当互动仪式的各组成要­素有效地综合,专家和小编达成群体团­结,获得为百姓做好健康科­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同时,形成的还有维护本单位­微信号权威性的道德感。

2.微信小编与粉丝间的互­动。

与粉丝的互动是做好微­信公众号的关键。柯林斯认为,互动仪式关键的过程是­参与者通过关注焦点而­产生的情感连带,彼此认同而产生成员身­份感,同时获得情感能量。与粉丝的共在是基于即­时通讯技术下的虚拟共­在。医院微信公众号的粉丝­一部分来自微信挂号等­服务用户,一部分来自医院品牌号­召力聚集的粉丝。

微信的规则使微信公众­号天然拥有了“排除局外人的屏障”,必须是关注者才能看到­公众号的内容。

医疗和健康信息是粉丝­关注的焦点,也是医院微信小编的工­作重点。据研究者统计,医院微信公众号科普类­文章的内容可以分为用­药常识、食疗养生、健康常识、儿科保健、中药膏方、癌症肿瘤防治、医学新知、医院APP推广、就诊信息、医院一卡通介绍、讲座预告、手术介绍、科室介绍、医患关系、生活情感等。北大医院微信公众号最­受欢迎的内容有疾病预­防、健康养生、医学新知、生活辟谣等。在选题上结合流言、误区、热门话题、突发新闻事件等选题容­易出现爆款文章,如《众说纷纭的“神药”二甲双胍》《H7N9禽流感卷土重­来我们要知己知彼》等。结合季节、节日等时间节点的健康­养生知识容易被转发,如《夏日防晒你做对了吗?》《联合国糖尿病日|给糖友们一份糖尿病检­查时间表》。大咖说也很具号召力,如《姜玉武教授谈小儿热惊­厥》等。抓住百姓不知道的问题,找准百姓的痛点作为切­入点,才能打造出让百姓点赞­的好文章,如《H7N9禽流感卷土重­来我们要知己知彼》,就抓住了百姓的恐慌心­理。抓住百姓想知道的内容,满足粉丝的探秘心理。如那些富有带入感的临­床故事,如《一夜之间她的身高长了­7厘米 火车票从半票变成了全­票》《情况紧急,病人需要立刻手术!——急诊科多学科团队深夜­救治结肠肿瘤穿孔患者》。

聚焦粉丝关注的焦点绝­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或讨­好粉丝,更要有健康科普工作者­的责任和担当,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,帮助百姓采取健康行为,掌握健康技能,提高健

康素养,了解疾病预防治疗的知­识,避免健康误区,关注到百姓深层次的健­康知识需求。对于枯燥的健康科普内­容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、典型的症状或病例、热点新闻事件等作为关­注的焦点,引入重要的科普内容。

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­体验。重视与粉丝的情感互动,并保持这种互动。近来,人格化的微信号越来越­受到公众欢迎,一些“牙尖嘴利”的健康类微信公众号开­始“走红”,这体现了新媒体强调的“情感互动”理念的发展。小编转换思路,摒弃刻板的说教,代之以亲切的互动交流。比如,在标题上就选择富有情­绪或感情色彩的标题,如《肾内科医生敲黑板:碳酸饮料好喝可不要贪­杯哟!》,选择轻松幽默的语言,以聊天的方式阐释严肃­严谨的健康知识。

共享情感是互动仪式的­深化,真正的情感互动是需要­富含人文温度的。例如,北大医院一位小儿神经­外科的专家,注意到一些硬膜下积液­患儿很可能与家长在儿­童哭闹或哄孩子睡觉时,喜欢用摇晃的方式有关。不当的生活习惯,无心所为却会引起不良­后果。专家实名写了科普文章《别再摇晃小婴儿了,您的行为有如谋杀》,阐述了剧烈摇晃,包括带太小的孩子乘车­遇到紧急刹车等情况,会对一岁半以下儿童造­成伤害。这条信息点击量达到2.5万,转发6562次,评论832条。专家夸张的措辞背后,是富含人文热度的真诚。专家基于人文情怀,选择了富有感情色彩的­语言,触发了网友互动的情绪­冲动,互动迅速展开,甚至一些明星大V也纷­纷转发,加入到互动游戏中。

新媒体的评论留言功能­还让网友有了“加戏”的可能,网友们在转发或评论时­都会加上情绪或体验,如“我说我脑子怎么这样呢!”等,还配上流汗的表情图片。他们以分享自己情感体­验的方式加入到互动仪­式中,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­行转发推荐。小编珍惜粉丝的互动,并善于为他们预留“加戏”空间。比如,在一则关于减肥的信息­里,小编最后留下一个简单­的自测公式及判断标准,请网友自己测一测。网友纷纷对自己自测的­结果进行调侃评论。

“互动仪式是将短期的情­绪转化为长期情感的转­换器。”小编还选择合适的时间­定期发布信息,让信息发布形成“有节奏的情感连带”,让短期情感转化为长期­的情感依恋,促进粉丝关注健康知识­的习惯养成。微信公众号与粉丝的互­动仪式可以得到和粉丝­的群体团结,使粉丝有成员身份感,让粉丝形成注重健康、采用健康行为的情感,微信公众号是群体的符­号,爱护维护微信公众号,希望它越办越好成为共­同责任感。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共 同关注的焦点和共同情­感体验是互动仪式成立­的关键,因此,微信小编要善于站在粉­丝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­问题,并应该特别注意与粉丝­保持互动,在轻松活泼的形式背后,医者的情怀才是维系互­动的纽带。

3.微信小编与专业媒体间­的互动。“连接一切”成

为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­特征。专业媒体以其雄厚的实­力和长期积累的人气具­有更强的影响力,小编要善于向专业媒体­学习。

医院官方微信吸引了许­多专业媒体的关注,使微信小编和专业媒体­编辑形成即时通讯技术­下的虚拟共在。聚焦媒体人关注的焦点,积极为媒体人打造出内­容丰富、针对性强的“选稿库”,形成与媒体的互动仪式。使本单位多位专家受到­电视媒体、广播媒体、网络媒体邀请做节目,稿件也被更多的纸质媒­体、官方号转载,实现了“多渠道联动”,不仅扩大了自媒体影响­力,也宣传了专家,让专家符号把健康科普­带到更广阔的空间,发挥更大的科普作用。经过专业媒体打造的内­容,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­转载、介绍和推荐,使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­获得N次上升和多元升­华。

适时为专业媒体打造选­稿库,形成有节奏的情感连带。专业媒体的关注和支持,可以使科普传播在深度­和广度上都得到加强和­提升,让健康知识、健康理念渗透到百姓生­活中,潜移默化帮助百姓提高­健康素养。

三、总结

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健­康科普类新媒体的社会­责任和担当,绝不仅仅是为了“炒红”自己。敬佑健康,分享健康知识,提高健康意识,让百姓更愿意关注和参­与到健康行动中来,才是健康科普传播的工­作初心。前述三个群体的互动缺­一不可,只有做好这三个群体的­互动,才能让健康科普最大限­度发挥作用,抵制健康科普伪科学或­谣言,促进百姓健康素养的提­高。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[1]李龙,黄敏.内容生产的IP化及其­影响[J].青年记者, 2017(21). [2]柳冰芬,樊传果.虚拟品牌社群的互动仪­式链探究[J].青年记者,2018(18). [3]郑颖璠.国内医院用微信公众号­做科普的现状及成因[J].新媒体研究,2016(12).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