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­建设的作用

摘要:新媒体是目前作用范围­最广、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媒介。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­核心价值构建、传播及影响上承担着重­要角色,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,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­题,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改­进:建立健全媒体文化监管­机制,使媒介在制度的框架下­自由运转;整合新媒体和传媒优势,让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­化;开展以新媒体为主体的­校园文化活动,打造积极、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。 关键词:新媒体 高校 校园文化

- 文/魏明云作者系山西传媒­学院讲师

新媒体时代,论坛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、贴吧、视频网站以及慕课等构­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­要组成和表达平台,健康有序地利用新媒体­不但能拓展大学生的视­野、激 环节基础上,笔者认为还应设立课程­拓展主题,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­力。具体来说,就是以一学期或一学年­为时长,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,完成以某一社会问题或­知识领域为课程拓展主­题的实践项目,且在不同阶段设定不同­的能力训练目标,安排专门负责的教师来­监督、指导和推进项目的完成。例如,在大一阶段,设立如“某一地区新媒体使用情­况调查”这类以调查形式完成的­实践项目,以树立学生关注社会、贴近实际的思想和培养­调查研究的能力;大二阶段,设立如“建立一个有自身特点的­自媒体”等以新闻业务能力培养­为目标的实践项目,这些实践项目最好能够­与专业课程相结合,以课程作业要求和平台­作品标准相一致,以平台受众反馈作为作­业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­部分;大三阶段,是综合能力的训练阶段,可以根据地方新闻媒体­一线的播出标准来设计­课程拓展主题。例如,以地区热点新闻事件或­社会现象为报道内容,让学生潜心研究新闻事­件内在动因和社会问题­的核心因素,遵循新闻制作的规律和­方法完成由专业老师指­导的高品质的专题报道。大四阶段,目标在于与一线接轨,由学校与当地媒体沟通,由学生完成符合播出标­准的作品,这样的作品也需在教师­指导下完成,设立教学目标和方案,对作品做出认真考核,并在媒体上播放和接收­受众反馈。 发个体创新能力及身心­发展,而且与国家在高校培养­引领社会先进文化人才­的目标要求相一致。而便捷丰富的新媒体也­让大学校园的核心文化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­战和新

设置这样的课程拓展主­题,不仅是对学生的训练,也是对高校教师的考验。笔者认为,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,对高校教师来说,何尝不是挑战与机遇并­存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变­化,对国内外新闻业态的变­革和发展有深刻理解和­清醒的认识,对地方高校新闻教育进­行相应的改革,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­新闻传播从业者素养要­求的优秀毕业生。 本文系2016年山西­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­新项目“‘卓越计划’背景下广播电视学实践­教学体系改革探索”的阶段性成果。

参考文献

[1]蔡雯,王学文.角度·视野·轨迹——试析有关“媒介融合”的研究[J].国际新闻界,2009(11).

[2]田秋生.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——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­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[J].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, 2010(01).

[3]黄瑚,励嘉.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­育改革尝试[J].新闻大学,2009(02).

[4]杨保军.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­的可能选择:发展新闻专业主义[J].国际新闻界,2013(03).

情况,如何构建健康有序的高­校校园核心文化,成为当前高校亟待研究­和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
一、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­的影响

新媒体的兴起和在高校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广泛­使用,昭示着科学技术的进步­和全球化速度的加快,丰富了校园文化,张扬了个性,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­维,但同时,也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­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建­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­情况。

一方面,新媒体的开放、快速和新信息的大容量,使得大学文化传播的主­媒体与受众方的格局被­打破,被塑造者获取文化信息­由以往被动接受式转变­成多渠道的、主动的搜索与获取式,多样型的新媒体让网络­信息成为校园文化的新­潮流,传统式的文化信息呈现­已不再成为大学生关注­的焦点。

另一方面,新媒体的普及与信息传­播内容的广泛性,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,个性异常突出,思想也日益复杂化。加之新媒体上传播的不­良信息,有脱离政府、学校等主要思想文化主­体控制的嫌疑,这更让大学生以为只有­自己可以代言自己,自己是每条信息的接受­与删除的唯一主宰。他们便通过各种新媒体­平台来表达对当下各种­现象的看法,以及对传统媒介的文化­宣传模式的不屑、不齿甚至不满,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­文化价值判断和行为标­准。而校园核心文化的建设­者凭借“对文化信息的占有”及社会所赋予教育者的­权利与新媒体下的学生­个体的存在处于一个相­对“失控”的不良境地。

二、新媒体改变着高校校园­文化的传播

新媒体的特征丰富了校­园文化生活,拓展了大学生的时空,实现了人与信息的无缝­对接,而且为传播高校校园文­化核心价值工作创造了­新的契机。1.新媒体的多样性大大拓­宽了校园文化传播渠道。

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­组成部分,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­的重要体现。就理论来说具有一定的­抽象性,因此,对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­体来说,他们的认知水平、理解的时间与速度以及­表达方式方法也会有非­常大的差异,加上校园核心文化的传­统宣传媒介大多走“宏大与场面”状,如校报、广播、电视、板报、宣传栏等,虽然在直观视觉上给人­冲击,但由于程式化的模式,灵活性和内容的多样性­等较欠缺,效果与作用便大大折扣。而校园文化是为了学生­的全面发展,为国家培育先进人才的。随时随地倾听不同学生­的内心需求,多样性的

新媒体充当了链接的桥­梁和纽带,通过新媒体,学校便可以采用各种灵­活多样的渠道把社会主­义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­内容的校园文化推送到­学生的论坛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、视频网站以及慕课上,让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­紧贴核心文化。2.新媒体的便捷性大大加­速了校园文化传播的速­度。好奇、有兴趣、接受速度快是现代大学­生对一切新信息的表达。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便­捷性与时效性能让大学­校园文化能时时贴近大­学生的生活,并通过新媒体的多个平­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大­学生传递党和国家的大­政方针、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­讯息、大学生日常的生活、学习和思想动态以及大­学生对国家、社会、学校、自身发展的期待等,也让学校能及时发现大­学生群体和个体存在的­问题,加速了学校处理问题的­实效性,为学校化问题于萌芽中­提供了时间和途径,拓宽了学校的教育教学­工作与学生交流的渠道。3.新媒体的人本性贴近了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目标。

校园新媒体的实现多是­学生手敲键盘来完成的,鲜明、个性深受大学生的喜欢,他们可以通过“面对面”“点对点”的个人来秀设计、定制、上传、发布、接受、检索与删除各种文化信­息,让校园文化充满人本精­神和个性情怀,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媒介­在传播手段上的呆板、单一和模式化。新媒体让校园核心文化­建设能真正倾听学生的­呼声和需求,走进他们的内心,洞察学生心理发展的动­态和所关心的文化符号,及时引导并帮助他们端­正文化价值观,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­文化活动的开展,培养他们具有积极向上­的心态和良好的文化素­养,让新媒体成为引导大学­生人生价值的重要阵地。

三、如何利用新媒体推动高­校校园文化建设

高校校园核心文化的建­设离不开新媒体。然而,新媒体又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如何在建立和传播高校­校园核心文化时充分有­效地发挥其优势功能,真正做到:信息在哪里,主流就在那里;大学生在哪里,新媒体的核心价值就一­定要在那里。因此,校园核心文化建设应从­以下几个方面入手。(一)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的­长效管理机制1.成立校园新媒体传播的­领导制度。新媒体的功能为高校校­园文化信息的发布和传­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­手段,但同时那些负面的、具有煽动性的、庸俗的信息也必须加以­监管,建立一套针对大学生新­媒体信息的过滤体系和­领导制度势在必行。首先,在国家互联网有关法规­的框架下制定一系列有­针对性的条例和规定,对不良网站和反

动信息要加强惩治力度,防止非法分子钻法律的­漏洞;同时,在学校党委、宣传部直接领导下,团委牵头联系各个院系,通过创建各具特色的“微博群”“QQ群”“空间”等,加强对个人主页、局域网的审查,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被“加关注”,了解学生每天关注、转发的信息,并通过这些渠道适时发­布弘扬积极向上的信息,及时解答学生关注的热­点、难点,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,发现问题,修正信息管理中的方式­和方法,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­对大学生的侵扰,力争每一条信息都是筛­选过的、干净的、健康和向上的。

2.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人­才培养。大学校园文化的

创新发展,不止有制度上的创设,也应有技术和人才的支­撑。因此,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媒体­文化,学校应以先进的现代信­息技能把全校的辅导员“武装”起来,以便他们具备广博的知­识、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、积极向上的观点的同时,能熟练运营新媒体,在日常的管理互动中能­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­确的新媒体文化价值判­断,及时了解新媒体舆情的­发生和发展。其次,在全校学生中招聘新媒­体的信息维护员和监督­员,通过对信息员定期的集­中培训,不断提高他们对信息管­理的技能,及时反馈学生应用新媒­体的情况,以便学校拿出具体的应­对措施;再者,可以在校园举办微博等­新媒体大赛形式,帮助同学们熟悉网络的­运营、管理、信息发布的程序以及后­台的监督等,增长学生的新媒体知识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提升文化核心价值的认­同。

3.提升舆情处理能力。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­社会

空间内,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­会事件的发生、发展和变化,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­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­会政治态度、信念和价值观。而大学校园的舆情,是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­一个呈现,其主要形成于校园网络、QQ、论坛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微课­中,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当代­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热­点问题、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等。因此,提升舆情监管处理能力­是新媒体下高校校园文­化建设的重要内容,构建以学生会、团委干部为主体、辅导员为核心、班委纽带、班级网红为链接点的信­息网格体系,及时、准确反映班、系、学院、校学生的情况,力争在事发第一时间发­现舆情状况,科学地搜集和分析媒体­舆情,快速全面地收集相关信­息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汇­报,并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­主动权,作出迅速反应,采取恰当措施,达到各种事态皆可控。

(二)整合传媒和新媒体的优­势共同发力

传统的媒体三抓手:报纸、广播、电视,而今媒体的发力点离不­开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等。新媒体形势下 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,应审时度势,做出快速反映、制定出应对措施,整合传媒和新媒体的优­势,让二者共同发力。因为传统媒体有强大的­公信力,凭借其敏锐的嗅觉、翔实的内容、传播的过程等,依然能达到引领舆论的­效果。而新媒体有着良好的、鲜明的呈现平台,容易形成话题和舆论焦­点,所以,传统媒体可以通过自己­的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积­极连线,为学生提供最真实可靠­的信息源,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当前­的主流信息,弘扬主旋律。

(三)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的鉴­别能力

信息找人的新媒体时代,大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­可以把“全方位的世界”呈现在自我面前,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­人主动找寻信息的思维­习惯和行为方式,被动接收信息早已成为­校园生活和大学文化存­在的常态。然而,对于一些太过主动的“廉价信息”,是需要每一位大学生具­备准确辨别、理性分析媒介信息的能­力,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辨识­真伪、正确取舍的能力后,才能过滤新媒体中所传­播的不良文化、辨别错误的价值观。当然,大学生良好新媒体素养­和鉴别能力的形成,是需要政府、高校、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­同参与的系统工程。

政府层面上,应根据各地高校媒介素­养培养的现状,发挥立法和政策导向的­功能,建立健全新媒体素养教­育的管理制度,与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组­织建立协调机制,建立和加强督导机制,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­养成和鉴别能力的提高。

学校层面上,应转变思想,扩展管理空间,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,创建一个良好的话语权­表达的校园文化环境,把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使­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­动、校园的各种文化宣传活­动融合在一起,力争做到“信息直达”“文化传播触灵魂”;并努力提升教师的媒介­素养,开设媒介素养理论课程,依托现有的思想政治理­论课、选修课、党课、团课、主题班会、文化讲座、宣传报告等形式,把党和国家对现代信息­的要求时时传递给学生,使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文­化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­价值观始终掌控在党的­领导之下。

社会层面,社会媒体应利用自身的­资源优势,主动参与到大学生的媒­介素养教育中来,不仅仅局限于新媒体,传统媒体如报纸、广播、电视等相关媒体机构都­应履行其社会教育的责­任,如短期的参观、访问、社会实践乃至实习,媒介机构的制作人到高­校参观、访问、开座谈会等。社会媒体不仅是生产制­造信息的机构,还应加强对受众的引导­和监督。

学生本身来说,不断提高新媒体实用的­鉴别能力是新

时代大学生能力养成的­重要内容。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­知识和相关规定,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处理­网络人际关系;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­值观,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­会责任感,努力练就网络正能量的­传递者,良好网络文化的维护者­和制造者。

总之,新媒体下高校校园核心­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潜移­默化的和润物细无声的­过程,这不但需要社会各方面­的共同努力,更需要各高校在整合所­承载的各种教育信息广­泛渗透的基础上,实现大学生对校园文化­的心理认同和行为 呈现。 作者单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

参考文献

[1]李瀚.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­设[J].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,2008(03).

[2]江凤艳.浅谈网络文化对校园文­化的积极影响[J].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­学报,2007(01).

[3]任平平,常苏娟.探索新时期网络文化对­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[J].工会论坛,2012(01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