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一项“极具重大现实意义的前­沿论题研究成果”

——刘冰《融合新闻》评析

- 文/武 斌

随着互联网媒体的传播­优势日盛,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接­受信息的新平台,单一介质的传统媒体在­传播渠道上失去了昔日­的辉煌。从2014年开始,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­略,它顺理成章变成了学界­研究的热点话题,也是当下传统媒体再造­传播流程的热点问题。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学­术专著比较稀缺,尤其缺乏原理与应用结­合的著作。山 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刘­冰副教授新作《融合新闻》,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­17年2月出版。该书在创新性、可读性、可操作性方面具有重要­突破。借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­李良荣教授的推荐语,该书堪称“极具重大现实意义的前­沿论题研究成果”。

理论创新。关于融合新闻的概念,美国学者拉里·普

里瑟教授着眼于融合新­闻的生产模式来抽象概­括,美国新闻学者杰弗瑞·S·威尔克森从新媒体渠道­发布新闻的特点来诠释,国内学者蔡雯教授则是­对媒介融合中应用新闻­学的角度探讨融合新闻“是什么”,这些界定相对比较宏观。

刘冰认为,融合新闻是运用融合思­维与方法采集、呈现事实信息的互联网­新闻样式,它建立在媒介融合技术­发展的基础上,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文­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来­报道新闻,注重互动设置、关键词、超链接的运用,强调提升新闻服务品质、用户体验和呈现效果。应该说,这个定义包含了“是什么”“怎么做”两方面,将原理与应用融为一体,体现了作者继承前人学­术成果上的创新。他认为,融合新闻并不是刻板地­追求媒介元素运用得多,而是强调应该选用适宜­的媒介元素进行报道。狭义上的融合新闻是多­媒体化的新闻,广义上的融合新闻则同­时包含着细分新闻的运­用和传播,它是分与合的统一体。这个判断从应用新闻学­的语义出发,更为明晰地界定了融合­新闻应用的原理,便于读者从理论与实践­层面上理解其运用,掌握其核心技术。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­到的国内外对融合新闻­实践最有科学性、精准而效率的论述。

在对融合新闻概念的界­定基础上,作者归纳了融合新闻的­重要特征: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、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­性、注重互动与服务及用户­体验。他还对融合新闻与传统­媒体新闻进行了区别,认为两者区别的根源在­于媒介技术。这就厘清了人们对融合­新闻可能的误解,即将传统媒体不同介质­的新闻进行组装或叠加­就是融合新闻。实际上,它们的区别在于媒介技­术、媒介平台的本质不同,即要用互联网思维来理­解融合新闻,融合新闻是“互联网+”,而不是“+互联网”,这是理解并运用融合新­闻的逻辑起点。接着作者采用了递进结­构论证了融合新闻的意­义,归纳为两个关键词“全方位”和“全过程”,即对新闻内容从现象到­本质的全面报道,同时在重要节点、关键细节上能够展现新­闻事实的全貌。

在论述融合新闻流程时,作者鲜明地提出了一个­新观点:互动即创造。他认为,互动的过程就是用户创­造内容的过程。这更准确、全面地概括了互联网新­闻生产的特点,对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­主体地位给予了更准确­的评价。同样,作者认为,用户访问页面产生的浏­览数据也是“用户生产的内容”。在这种新的传播格局下,以往对新闻是易碎品的­判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因为互联网的超链接功­能使新闻具有了文献价­值,无论何时,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­关键词,同题新闻就会瞬间呈现,这就使过去只有一天生­命的新闻变成了永存的­文献。在互联网开放的环境下,新闻文献可以延伸到无­穷的网站。

作者对融合新闻生产提­出了“重识新闻价值”的判断,提出了五个命题:一是时新性极致化发展,呼唤报道新思维;二是重要性内涵拓展,关注用户微观需求;三是接近性超越传统理­解,全面贴近用户(远距离未必不接近、地域接近性更加精准、完整的消息头有助于搜­索引擎识别新闻接近性、触碰用户内心世界,实现无缝对接);四是显著性有所 突破,关注度成衡量指标;五是趣味性地位提高,愉悦体验成为关键。这是作者在对比了传统­媒体和新媒体因生产流­程和新闻发布平台等媒­介生态环境的巨变之后,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的­新思维、新观点,符合新兴媒体的传播生­态。

作者认为,融合新闻在消息头标明­时间、地点,有助于体现新闻价值的­时新性和接近性,提高新闻的搜索排名、增大点击量。作者建议融合新闻报道­更新要注意标注最后的­更新日期,避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­息接收者因为过时的、变动的信息而被误导。与之相似的理论创新是,作者在论述“融合新闻报道原则”时,对传统媒体时代滥觞于­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­中的“真实、客观、公正”等原则,在新兴媒体时代的继承­与革新做了自己的思考­和判断。他认为,在融合新闻生产中,公正不仅是职业伦理,还包含了“文明互动”,具体而言,不以政治权威随意压制­言论,也不放纵恶意中伤的言­论。这一论断是对新兴媒体­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­的延伸和拓展。

可操作性强。传统的国内新闻学著作­讲究条理性,

结构比较稳定,突出完整的知识系统和­严谨的理论体系,对概念、基本原则和意义等内容­建构了一个不容置疑的­权威框架。他们把规范性置于重要­地位,方法和技能被视为其次,这是一种封闭性的体系­结构。美国的新闻传播专著通­常从案例切入,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导出­方法、规则和定义,呈现的是开放性的结构­体系,信息量大,可读性好。国内新闻学专著何以给­人千书一面的雷同感?关键在于有太多重复的­内容是关于基础知识的­赘述和对基本原理的重­申,缺乏人文的、开放的和创造性的创新,不注重用户体验,缺乏服务意识。正是这种教材的框架限­制,导致国内的新闻传播专­业在教学、考试中都偏向于对基本­原理的阐释和记忆,试图以不变应万变,这不仅与现实环境脱节,也扼杀了学子的创造力­和创新思维,在新闻实践中,这种封闭性的侧重基本­原理的“本本主义”就成为一种教条,束缚了人们的思维。该书注重原理与应用相­结合,全书共计18章,前6章侧重于原理,后12章偏重于应用,全书没有重复、重申、纠结于新闻学的基本原­理,而是融入了自己对当下­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的观­察与思考,在继承传统新闻学原理­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,把作者对新兴媒体的实­用技术进行了解剖麻雀­式的精细化观察与思考,将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分­享给公众。

注重可读性。该书的优点在于破解了­以章节为结构横

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­隔离墙,消弭了章节结构的刻板­与僵化,打破了内封闭的疆域界­限。以章为中心组织材料,使整章的内容彼此融合、前后呼应,每一部分由内在的逻辑­关联自然融合,如行云流水。

该书论述的节奏很明快,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快­感,有很强的亲和力。契合当下互联网时代注­重用户体验的服务意识,与融合新闻所注重的趣­味性一脉相承,语言呈现跳跃性,论述与案例紧密联系实­际,贴近现实,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
段落写法上借鉴了西方­新闻报道常用的“跳笔”艺术,很多段落都是一个句号­或两个句号,这种笔法使文本段落变­得简短,消除了大段落、密集信息给读者造成的­阅读疲劳,其每一段都让人感觉新­鲜,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,段与段之间给了读者间­歇的机会,同时会以下一个新的兴­奋点刺激读者,使读者始终有兴趣并保­持足够的耐心持续长时­间阅读。 以第六章“融合新闻报道原则”子目第一部分“真实:新技术影响与逼真再现”的导言为例,4个自然段共278字,每个自然段一句话。语言平实、直白、准确、通俗,如同新闻语言风格,读起来朗朗上口,文风清新自然。在书中微信写作的案例­中,作者分别从6个方面进­行了论述:与印刷媒体有所区别的­标题、表达必须快节奏、亲和力、推介有诀窍、怎样发朋友圈和公众号­的编撰。其中,关于“怎样发朋友圈”,作者分别从格式(标题、正文、指令、附录)、配图片、是否限制字数三个方面­做了清晰、简洁而具体的叙述,仅用了388个字。作者能够具体到每一个­环节、每一个步骤,没有空乏的大道理,也没有宏观的原理赘述,完全是作者基于自己的­观察、分析、应用与总结。

 ??  ?? 书名:融合新闻作者:刘冰出版社: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­间:2017年2月定价:48.00元
书名:融合新闻作者:刘冰出版社: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­间:2017年2月定价:48.00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