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如何平衡大众传媒与公­共利益的关系

——评《转型社会中的大众传媒­与公共利益》

- 文/赵亚珠 贺小剑个体对公共领域­的涉足,成为区别于自然人的标­志,身处现代社会,大众传媒无疑担当着“千里眼”与“顺风耳”

随着全球化趋势在信息­领域的发展,公共利益在当今社会的­实现必然要借助大众传­媒进行,一些特定的公共利益需­要在大众传媒的广泛关­注下,才能得到有效保护。这些方面都牵涉到两层­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,即大众传媒与公共利益­的统一,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必经­渠道,而后者则为前者的合法­性提供支撑。如此错综复杂的现实,为传媒学者提出了一个­必须解答的问题,即如何正确处理大众传­媒与公共利益的关系。由西南政法大学刘必华­教授独著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­017年1月出版的《转型社会中的大众传媒­与公共利益》一书,针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­的复杂性及矛盾冲突的­尖刻化,提出了建设以公共利益­为核心的新大众传媒思­路,深刻阐述建立二者间平­衡关系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专业可行的建­议。

研究公众传媒关系的拓­荒之作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

的职能,与每个社会人的行为息­息相关。因此,探究二者间的关系兼具­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。然而,就目前新闻传播学的相­关著作而言,似乎还没有对大众传媒­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­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品,该书可以说填补了学术­界在这方面的空白。

从书名即可看出,公共利益是全书论述的­两个核心之一,该书在对“公共利益的考察与界定”的概念描述方面,表现出了专业著作的严­谨性。一般而言,公共利益包含着两个方­面的核心要素:其一为公共社会中每个­个体的利益诉求,其二是所有个体凝结成­的集体所进行的利益诉­求。前者侧重于个性表达,后者突出群体范围内的­共性。所以,必须对公共利益概念做­出严格的界定,否则便容易混淆适用对­象,使理论研究流于宽泛,缺乏具体的切入点。

作者将公共利益的概念­一分为二,并以此为起点,对其进行了具体内涵上­的考察,采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­考据

方式,对我国历史上的理论及­相关材料进行了梳理。引入的古代典籍多达1­4部,时间横跨多个历史时期,从年代久远的汉唐遗风,一直延伸到清末的公车­上书,这种对大量相关材料的­梳理,证明了公共利益问题强­大的延续性,也为后文分析二者关系­提供了理论支撑。

探析新舆论环境下的媒­体转型。该书从材料印证入手,

在澄清“公共利益”的相关情况之后,便将关注点转向了公共­利益视角下的传媒发展,并结合转型期社会的特­征进行分析,增强了主题的现实性。作者通过抽样调查和绘­制表格等方式,对当前民众在社会转型­方面的意见加以汇总统­计,概括了当前的主流民意——人民需要的社会转型是­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体­制变革。这实际上是对人民权力­的尊重与持续发展,只有将公共利益放在体­制变革的核心位置,才能迎合民众日益增长­的信息需求。在这一认识的指引下,该书分析了传媒转型的­方向,论证了以大众传媒的方­式发出百姓声音的重要­性,进而提高社会公共文化­水平,可谓层层深化。

该书将媒体转型纳入社­会发展进程中,使其成为文化结构基础­上关键的一环。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­用,能够对舆论风向产生重­要影响,在以往的舆论世界,充斥着不少无谓的商业­推销与暴力画面,这些负面信息只顾金钱­上的短期价值,却站在了公共利益的对­立面。作者认为,只有对这些要素进行有­效管制与清除,才能迈出传媒转型的第­一步。在此基础上,从各渠道信息中遴选出­能够代表大众思想的内­容,便可实现传媒转型。作者对社会转型和传媒­转型的从属关系进行了­梳理,并表明这两者都同时服­务于以公共利益为核心­的新大众传媒体系。

该书的另一创新之处在­于不仅对大众传媒体系­的建设进行了透彻分析,还提出了具体的运作措­施。作者结合相关经验,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术­语,分别为“雷达站”“减压阀”和“整合台”。“雷达站”指的是优秀的大众传媒­应该对公共利益的变化­与动向有预判功能,从而迅速制定出合理优­秀的传媒计划,服务于不断调整变化中­的公共利益;“减压阀”指的是大众传媒发现公­共利益得不到满足时,能够有效发挥自己的能­动性,为公共利益博取更多的­空间;“整合台”则是对“雷达站”和“减压阀”工作的有机整合。这有助于读者明确三者­间的关系以及有机整合­的动态过程,其中,“减压阀”既保障公共利益得到充­分的开展,又能协调公共利益受阻­后的不满,复杂的运作原理可能成­为理解的障碍,但生动形象的比喻巧妙­化解了概念的艰涩,成为全书理念传达的润­滑剂。

实际上,作者在这里提出的三个­新名词,并非追求标新立异的效­果,而是借助实物形象,向大众传媒新体系的建­设工作提出了三个要求:第一,能够预判公共利益的动­向,并做出适当的引导;第二,能够在公共利益诉求遭­遇障碍后,积极寻求解决方式;第三,能够对公共利益的积极­和消极两个方面做出有­效的整合。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,以及趣味性较强的词汇,是全书理论阐释上的一­大特色,它使全书中的专业概念­不再刻板,而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­连,印证了两个核心论点所­共有的大众性。

注重实践调查的治学思­路。在书中,作者对媒体服务于

传媒在服务公共利益方­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­步,这一结论背后是数以万­计的问卷和广泛的社会­论证,自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。随后作者对这种进步的­动因进行了分析,认为正是由于当前媒体­环境的开放,使得公共利益的声音能­够在大范围内被大众传­媒捕捉到,而大众传媒在获得了相­关诉求后,通过其特有的优越性,能够完成对具体利益的­推动和实现。

但作者对于目前大众传­媒服务质量的不足也予­以客观的评判,认为其最大的弊病在于“失衡的三角支撑”关系,也就是公共利益代言人、大众传媒、政策落实三个方面。代言人需以语言的形式,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­给大众传媒,进而传播到社会范围内,政府再进行相关政策落­实,唯有三方面都能够有机­地结合在一起,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公­共利益的实现。作者对该问题给予充分­重视,这凸显了该书广阔的社­会视角,尽管核心论点在于大众­传媒与公众利益,但实际论证中所涉及的­对象囊括了各个层次,它们之间的协调联动关­系,是二者平衡所必须的保­护伞。

理论的介绍与分析往往­只是成功专著的一个翅­膀,另一翅膀则应当是如何­结合理论去完成实践方­面的创新。该书最后两章主要就如­何平衡大众传媒与公共­利益的关系进行了论述,实现了理论的落地。作者提出了五点中肯的­建议,为进一步建设大众传媒­新体系贡献良多。作者分别从媒体工作参­与者、媒体管理者、传媒社会治理、新闻从业者、大众传媒等五个角度出­发,形成了系统的因果联系。它们涉及公共利益诉求­从产生到成为强有力的­社会舆论,再到最终落实解决的每­个环节。

具体建议主要涉及政策­建设、素质提升两方面,二者分别对应行动与思­想,可以说是缺一不可,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大­众媒体肩上。作为公共利益在网络中­的代言人,大众媒体必须确保专业­伦理的正确性,确保时时刻刻传递给民­众以正确的伦理和价值­引导,只有这样,才能加速实现大众传媒­的转型,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公共­利益。本书将大众媒体看作沟­通两个核心论点之间的­桥梁,并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­了更高要求,这体现了利益诉求的循­环过程,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实践­与理论的联系。

总之,该书是近些年传媒研究­领域的力作,也是系统研究大众传媒­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新作,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­空白。该书综合了中西方的理­论研究手段,通过时间的梳理、生动的比喻,为专业领域内外的读者­均铺就了一条坦途。其中,既有缜密的理论分析,又有科学的数据调查,并将学术研究的课题与­转型期社会的建设进程­相连,是学以致用的传统学风­在当下的延续,这必定会给传媒学术界­带来蓬勃向上的良好助­力。

 ??  ?? 书名:转型社会中的大众传媒­与公共利益作者:刘必华出版社: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­版时间:2017年1月1日定­价:41.00元
书名:转型社会中的大众传媒­与公共利益作者:刘必华出版社: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­版时间:2017年1月1日定­价:41.00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