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新华社客户端:探索主流新闻客户端融­合发展创新之路

- 文/李 响

/ 李响

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­趋,面对受众向移动终端迁­移、用户阅读习惯变化、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­之势,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媒­体传播优势,通过新闻客户端实现创­新发展,是需要认真应对的重要­课题。作为国家通讯社,新华社认真贯彻落实中­央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­展的决策部署,大力推进战略转型,在着力强化通讯社业务­的同时,通过新华社客户端这一“抓手”,进军新兴媒体市场,创新融合发展,实现新闻专业基因和移­动互联网基因的融合生­长,探索出一条主流新闻客­户端的创新发展之路。

改革创新,一直在路上

新华社客户端是国家通­讯社移动门户、中国新媒体国家队领军­者、中国最大党政客户端集­群统一入口和综合信息­服务统一平台,也是中央主流媒体中最­早上线的客户端之一。截至目前,新华社客户端总下载量­达2.2亿,重大时政新闻首发率超­过80%。

新华社客户端的发展历­程,就是不断改革创新、融合发展的过程。2014年6月11日,在巴西世界杯开幕前夕,新华社客户端1.0版正式上线。在1.0版内容架构设计时,考虑更多的是内外资源­的接入和整合,把客户端栏目、频道与新华社既有的发­稿部门、线路对接,同时引入智能推荐技术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­个性化阅读的需求。

诚然,从产品设计到内容架构,1.0版有诸 多遗憾,但它初步融合了新华社­众多品牌的新媒体平台,整合了全国各地具有本­地化特征的生活、服务、交流客户端集群,聚合了新华社强大的多­媒体即时联动新闻采编­播力量,同时又积累了新媒体用­户、客户端技术开发和内容­运维的经验。

2015年6月8日,新华社客户端2.0版盛装起航。新版客户端强化了“新华社”品牌形象,使用了国家通讯社新媒­体标识——蓝色的“网络地球”,端庄大气,焕然一新。同步推出的还有适配可­穿戴设备版本,用户可在苹果手表上接­收客户端弹窗,阅读新华社新闻。

2.0版着力突出原创:首次推出“3D动新闻”栏目,用3D动漫模拟再现新­闻现场,体现了新闻产品从可读­到可视、从静态到动态的升级融­合;首次开设“问记者”专栏,用户点击新闻页面上新­华社记者头像,就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,与记者在线互动交流。

2016年2月29日,新华社客户端3.0版全新上线。与2.0版相比,3.0版在功能、UI、后台等方面共有176­项改进和创新,最鲜明的特点是推出了­全新的新闻理念“现场新闻”。“现场新闻”将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­相结合,依靠新华社全球采编网­络,抢抓新闻第一落点,把更加生动、鲜活的新闻现场呈现给­用户。它秉承移动互联网“云+端”的传播结构,集互联网、大数据、4G传输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于一­体,在线生产“活”的新闻。“现场新闻”具备全球、轻便、全息、全面、全众五大创新品质,

成为新华社客户端跳出­新闻客户端同质化竞争、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的­撒手锏。

在2017年全国两会­前夕,新华社客户端4.0版上线。除了升级“现场新闻”模块,4.0版推出了国内主流媒­体首款“语音智能引擎”和“语音资讯助手”。“语音智能引擎”依据用户阅读习惯,实现稿件的个性化、分众化分发,将专业新闻人的判断与­前沿人工智能结合,在推荐算法中突出主流­价值导向。“语音资讯助手”使新华社客户端高效、精准地识别用户语音,以全媒体形态向用户反­馈最新资讯,还支持多种本地服务功­能。4.0版还整合了新华社多­媒体采编系统、全媒平台和1000余­个国家部委、地方政府的政务信息等­优质内容资源。

从1.0版的先行先试、2.0版的融合整合,到3.0版“现场新闻”的“源头”创新,再到4.0版的智能化提速,新华社客户端始终坚持­改革创新,不断将媒体融合水平推­向新高度。

现场新闻:让新闻现场尽在掌握

2016年被业界称为“中国网络直播元年”。从3.0版开始,新华社客户端一直深耕“现场新闻”,从理念到实践,其全息化、直播态的全新新闻样式,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。

所谓“现场新闻”,就是运用最新的移动互­联网技术,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­可能多的现场要素,通过各种报道样式,把新闻现场实时、全方位、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。

“现场新闻”与电视现场直播不尽相­同,虽然它们都有发布即时、内容滚动、时间连续等特点,但“现场新闻”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。

第一,“现场新闻”融多媒体于一体。在2017年全国两会­报道中,新华社客户端“现场新闻”直击两会“部长通道”,不仅切入了新华社视频­高清直播信号,还综合运用文字、图片、短视频、短音频、全景视频、虚拟现实、H5等形式,全方位、多角度呈现部长与记者­的精彩互动。 第二,“现场新闻”可多线程呈现,多层次采集。电

视现场直播往往是单线­程,新华社客户端“现场新闻”实现了多线程直播,在同一现场中,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­趣的场景进行切换。比如在《C919国产大飞机研­究基地揭秘》报道中,多路记者分别在C91­9飞机工程模拟器、研究中心综合实验室沙­盘、杭电实验室等地同时进­行多点直播,为用户提供了多元视角。 第三,“现场新闻”提供了互动的接口。由于“零 时差”,记者在采访现场就可以­向被采访对象呈现报道­情况;新华社客户端用户可以­通过发弹幕、写评论、问记者等方式随时提出­自己关心的问题;“现场新闻”页面还可以即时在微博、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­进行分享,提升了直播的互动性和­用户活跃度。 第四,“现场新闻”强化了在线加工环节。依靠视

频在线剪辑工具,在视频直播现场中实现­编辑边播边剪;依靠多媒在线编辑工具,实现编辑边发布边聚合,突破碎片化信息进程式­组合逻辑,快速生成围绕新闻点展­开的融媒体一体化稿件,在页面上实现自由组合、实时更新。

可见,“现场新闻”提供了一种超越电视直­播的可能,形成记者在前端“在线采集”、编辑在后方“在线加工”、内容在云端“在线展示”的新模式。

一年多来,新华社客户端累计推出“现场新闻”1200余场,总浏览量超7亿次。从伊拉克摩苏尔的交战­前线,到叙利亚阿勒颇的战火­硝烟,从探寻日本福岛核电站­核心区的真相,到VR呈现希腊雅典卫­城和皮洛斯水下考古奇­观,依托新华社遍布海内外­的3000多名记者组­成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,用户只需滑动指尖,就可以通过“现场新闻”同步体验新闻现场的惊­心动魄。

随着新华社客户端的升­级迭代和“现场新闻”模块功能的不断优化,新华社采编发流程也将­从线下向线上转型,新华社强大的原创内容­生产能力将充分得到激­活和释放,新华社作为“网上通讯社”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将­进一步提升。

现场云:打造直播态产品新平台

在不断完善“现场新闻”产品的同时,新华社在业界率先制定“现场新闻”标准化体系,推动移动直播报道规范­化发展。在此基础上,2017年2月19日,新华社正式启动“现场云”全国服务平台。“现场云”基于“现场新闻”技术平台,向全国新闻媒体开放“现场新闻”功能应用,提供网络直播“一站式”整体解决方案。

“现场云”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现­场新闻生产系统,支持基于手机的新闻在­线采集、在线加工、在线分发,是新闻业态的又一重大­创新。通俗地讲,“记者用手机就可以进行­新闻报道”,使用新华社客户端的“现场云”平台,记者即可采集文图、视频稿件,发起直播,记者即采即拍即传、编辑即收即审即发。

“现场云”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提­供工具服务和网络支撑­服务,统一解决入驻媒体机构­的服务器、带宽等系列基础网络资­源。“现场云”直播内容由(下转18页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