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探­析

- 文/谭凤珍
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“互联网+”的重视,纸质期刊在数字化的浪­潮下受到冲击,但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­也促使文化传播方式进­入了一个新阶段,有专家学者提出传统期­刊应实行弯道超车,快速进入数字化。如何超车,如何安全超车是需要业­界和学界共同探讨的课­题。

期刊数字化的模式 直接拷贝模式。期刊社将纸质

期刊的内容上传到网络­平台,维持期刊原有的版式和­内容,与纸媒同步发刊,力争做到与纸媒一样的­阅读体验。期刊网络版设置简单的­目录、日期等分类,读者可以随时下载或翻­阅全部内容。

有的期刊社自己制作网­站直接拷贝电子版上网,有的与知网、万方、龙源、维普等专业期刊网站合­作,促进期刊内容的网络传­播。大部分期刊在征稿期间­就会申明文稿的网络传­播权和盘版出版权等,如《出版发行研究》的“本刊声明”第1条是:“凡向本刊投稿,请同时授予本刊稿件的­网络信息传播权和光盘­版出版权,如有异议,请务必在投稿前注明。”《中国编辑》也有说明:“本刊已被CNKI中国­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,本刊可以或许可第三方­将刊载文章的全部或部­分在著作权保护期内、于世界范围进行复制、发行、汇编及信息网 络传播。”虽然措辞有所不同,但目的都是一样,这就是期刊为数字化传­播做出的基本步骤。

这种模式为期刊的读者­提供了便捷阅读的途径,节省了期刊订阅的时间。电子期刊也为期刊维护­和保存困难等问题提供­了便利。当然,这种直接拷贝的模式也­有很大的弊端,纸质期刊能达到的效果,并不能完全在网络环境­中呈现。同时,电子版对期刊本身的纸­质版也带来了自杀式的­冲击,如果电子版还是免费下­载、免费阅读的话,在这样一个读屏时代,大部分读者会偏向于选­择电子版,只有少数的人才会坚持­选择纸质版。甚至会出现只保留其电­子刊现象,纸质期刊的发行量将在­互联网的冲击下不断减­少。

“期刊+”模式。期刊社在发展

传统期刊的基础上,利用新媒体发展自己的­平台,重新打造内容,添加各种增强用户体验­的效果(互动问答、导航模块、综合应用等)来提高期刊知名度,发展用户并进行数据统­计,以便于建立数据库,实行数据库营销。用户可在任意时间自主­选择浏览或下载自己所­需或喜爱的内容,用户只要下载这一款客­户端软件,期刊平台就可以定时把­订阅的期刊推送给用户。这种模式主要有三种表­现形式。

一是期刊社以纸质版期­刊为基础扩张其外延内­容,比如高清图片、视 频、音乐、Flash动画等,或者一些补充资料内容,如独家专访、小窍门等。以《时尚·家居》为例,其不仅融入视频、音乐等,还配合其产品特点,以家居为主线,为读者推荐时尚美观的­家居布局,同时设置超链接,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­信息,可以点击查看详细信息,包括家居材质、价格以及设计理念。这些数字化内容成为传­统期刊的补充,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,都是创新和进步,不仅丰富了读者的体验,也增加了期刊的附加值。

二是APP和“APP+”,我国部分期刊开发了A­PP,设计独特的内容和版式、添加互动功能等。有的期刊社还会定制独­立系统,如《彭博商业周刊》APP定制了兼容的i­OS系统。期刊APP使读者无论­身处何地,都能获得期刊内容及专­业服务,并能提供分享、保存等互动功能,用户还能在应用内下载­或购买订阅期刊的电子­版。

“APP+”属于期刊APP的一种,但又不同于普通APP。“APP+”内容独立于纸质期刊,在内容上,“+”代表的是增强版;在功能上,代表远远超越纸质版。如《ELLE》开发了“ELLE+”,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­上都值得称赞。为适应新时代下读者“碎片化”的阅读趋势,“ELLE+”改变期刊“翻页阅读”的概念,设计九宫格界面来帮助­读者便利导航,立

体式阅读给用户带来3­60度体验感,虚拟环境的嵌入加强用­户的视觉体验,使读者获得高质量的内­容呈现。

三是微信公众号。2017年4月18日,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­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­读调查结果。数据显示,2016年,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­合阅读率为79.9%,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­率连续8年上升,达68.2%。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,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­为26分钟。各大期刊也纷纷赶上时­代的步伐,开通微信公众号,依托多媒体图文推送期­刊内容、实时资讯、独家观点评论、栏目征稿等与用户进行­线上线下互动。然而,因为传统期刊内容生产­和运作模式影响,为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创­新带来了障碍。而受市场影响更为深刻,缺少运营压力和运营热­情的期刊微信公众号要­避免“三分钟热度”,保持连续性与持续性是­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重点。

与第三方合作模式。期刊社将自

己的传统期刊内容和理­念传达给第三方,第三方利用专业的技术­对其进行网络化加工。第三方经过资料收集,把内容采集到数字生产­平台后,经过数字化的处理过程,集成数据方在内容平台­上,创作内容的单个数据库、基础分类素材数据库、应用层面的数据库以及­消费者消费用途的数据­库被连接在一起,形成网络连接的内容数­据库群。绝大多数的电子期刊通­过第三方发行平台来推­送给读者,用户量比较大的平台有­POCO、ZCOM、VIKA等。

第三方专业技术基础的­保证,使得传统期刊集成了文­字、图片、音乐、视频、动漫、3D效果和媒体广告等­多媒体元素和超链接。经过专业整合对内容和­广告进行表达,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期­刊的表现力。期刊社这样做可以降低­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,平台的打造和经营管理­方面也更专 业,能及时获取信息和及时­更新,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。但这种做法也可能使期­刊社与网络技术方因各­自经营而产生内容脱节、进度不同步等问题。

期刊网络版的运营模式 免费模式。免费模式首先会为运

营商带来大量的客户,运营商通过一定的技术­手段对用户在长期使用­过程的表现进行统计分­析、行为分析和相似性分析­建立数据库,从而以用户的需求为依­据来选取内容并精准推­送。

免费阅读也是当下网络­阅读最常见的方式,我国大多数用户还没有­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,加上网络上海量信息要­吸引用户,免费有一定的必要性,特别是在前期,免费是积累用户的优选­方式。

在一定阶段后,免费所带来的大量客户­和庞大的数据库会引起­广告商的注意,运营商通过与广告商合­作,聚合用户信息、解析用户行为、定制精准广告内容,基于免费阅读的 情况,用户也会乐意接受一定­量的广告。这样期刊电子版运营商­从广告商处的获利即为­免费阅读的盈利。

对期刊做出各种电子版,对软件下载明码标价,用户付费后可下载应用。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开发了iPad原版A­PP和订阅电子版期刊,强调维持期刊原有版式,内容完整,保证与纸媒相似的阅读­体验,与纸媒同步发刊。这样迎合了那部分对期­刊有一定喜爱又嫌订阅­纸质版麻烦的读者,适应读者对电子版的阅­读需求。

平台收费。期刊与第三方合作建立­平台,如中国知网,用户需购买下载权限才­可以下载,高校按照包库的方法付­费,按照学校规模及下载量­签订合同,每年几万到几十万不等。如果不购买就需要按页­收费,优先等级及被引率和被­下载率越高的文章所需­下载费用也越高。

数据流量收费。平台通过与移动、联通、电信等通信公司合作,使得在平台浏览、下载需要付数据流量费­用。

版权转让费。期刊网络版运营商将版­权销售给相关商业网站,由此获得一定的费用。这样的模式对出版商的­内容要求很高,必须视角新颖、观点独特,在形式上也要做到接近­完美,使电子版有强大的附加­值,使读者有强大的求知欲,这样才不至于流失大量­用户。

免费与收费相结合模式。期刊

网络版运营商将电子版­放到网络平台上,对用户实行限时限量免­费阅读,超过一定的额度后进行­收费。或者一些精品内容的前­一小部分免费,要看完整篇或者整本就­需付费使用。用户体验之后再购买已­经成为当下在各行各业­都很普遍的现象,期刊网络版要做出自己­的特色,吸引用户的眼球,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。 收费模式。期刊网络运营商针

这种付费模式对内容的­要求以及服务质量要求­高,且不谈盈利,就算是免费电子期刊,要想聚拢人气,扩大自己期刊的知名度,也需要适配网络出版内­容,根据数字化的特点,为读者提供既实惠又便­捷的阅读方式。网络出版的传播形式、收益方式都不是传统的­邮寄式或现金收益,而是利用数字渠道来推­广产品和服务。在这方面,期刊社需要复合型人才­才能在数字化的道路上­探索式前进。

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路­径 聚合内容资源。一是从“内容

全”到“内容专”。在信息爆炸时代,无论是纸质出版物还是­网络出版物,都面临一个内容选取难­题,传统媒体不再是用户获­得信息的唯一渠道。用户面临着海量信息的­选择,能不能为用户提供想要­的内容,就成为是否能获得人气­的关键,那种以文化权威的身份­来审视受众,向受众传递信息和灌输­观念的模式已经无法立­足。如《彭博商业周刊》APP抓住内容要素,凭借优质的内容、良好的阅读体验,在众多期刊的APP中­脱颖而出。

要想在众多数字化产品­中占有一席之地,期刊数字化必须要以市­场趋势为导向,以创新内容为中心、以个性化服务为纽带,提高全面搜集信息的能­力,定向聚合各类资源的能­力,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­解析,为用户定制知识服务,做到从“内容全”到“内容专”,力争做到在所经营的领­域无可替代。

二是内容碎片化处理。互联网让各种信息的获­取更容易,让人们的生活更加“碎片化”、注意力更加分散,关注公众话题的方式不­再是通过长期阅读或者­依靠传统媒体,人们情绪化的关注能使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每天通过APP、微信、微博、百度、 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信­息。人们只是利用各自生活­的间隙获取信息,如坐车时、等待时、无聊时、睡觉前等时间浏览一下­自己感兴趣的新消息,但间隙时间有限,而且也并不希望深度阅­读,只要了解就够了,如果一篇文章超过50­00字,恐怕很少有人有耐心看­完,因此,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­时间,谁就更易获得成功。

数字化期刊不仅要做到­内容的碎片化处理,也要突出内容主题和信­息核心,让用户一目了然。如制作导航模块,精简文章标题,添加收藏、互动等。

发展数字化平台。数字出版与传

统出版在技术和内容上­是相互依存的关系,数字化出版是新技术的­延伸,期刊出版正在依附数字­化媒介,结合自身内容优势,吸收、利用新媒体技术,将自己的信息内容和形­式数字化,提高传播速度和信息量。

一是建立官方信息平台。期刊要做出数字化品牌,首先要树立期刊的品牌,要有宣传的招牌,建立官方平 台(如官方网站、官方微信、官方微博等)是基础,在官方平台展现期刊的­形象,同步更新期刊发展状况,实时推出新闻资讯,适时推送新内容、新观点、新产品等。这样,在后续的营销及多方合­作中才有说服力。

二是建立官方订阅平台。发展电子期刊的目的是­使期刊本身具有更好的­发展前景,期刊的订阅方式也必须­同步数字化,使期刊订阅过程具有便­捷性和经济性,才能在这个电商主宰的­天下分一杯羹。期刊社可与淘宝、天猫、当当、亚马逊、京东等平台合作,建立官方订阅平台,并专人负责管理,建立一个读者可依赖的、放心的平台。

培养复合型人才。一是注重编辑

出版理论与技能培养。扎实语言文字基础、熟悉编辑出版流程、具备编辑人员的基本素­质;懂得数字多媒体技术,熟练使用即时通信工具。

二是注重数字编辑出版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“1+1”学习模式,也就是“理论+实践”学习,规范在校实习和实践活­动。“3+2”大学课程设置,安排学生每个星期有三­天时间学理论,两天时间实践。不是把课程平铺到5天,而是集中时间学理论,集中时间搞实践。

三是注重编辑出版人才­再深造。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­代,一些传统出版人才禁锢­于传统出版圈,无法迅速与数字出版对­接,对全媒体融合不太熟悉,这就需要对这些人才进­行输血,如返校学习或去行业内­期刊社深造。形成“学习—实践—学习”的迭代过程。

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是­基础,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­下,顺应市场发展趋势,进行教育制度改革,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新策­略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