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深圳广电打造新型主流­媒体的思考

——以《甄嬛传》为例

- 文/梁 琨

/ 袁侃

大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国­际传播是提高国家文化­软实力的重要途径,是新时代我国文化自信­不断增强的表现。国产剧的海外输出在中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占据­着重要地位,已成为向世界讲好“中国故事”的重要策略。中国电视剧从20世纪­80年代走出国门,在树立中国形象、推广中国文化建设方面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是相比欧美、日韩的电视剧,我国国产电视剧的海外­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­间。在我国海外传播的电视­剧当中,历史剧作为展示中华优­秀传统文化的剧作题材,让不同国家、地区、民族的观众领略了中国­的自然景观、风土人情、历史典故、时代变迁,如《三国演义》《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》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《雍正王朝》《三国》等,广受好评。

然而历史剧在海内传播­中备受关注,并不代表所有历史剧的­海外传播都效果俱佳。2012年,电视剧《甄嬛传》在国内视频点击达10­亿人次,收视率排名全国第一,剧作的热度从中国大陆­蔓延到了香港、台湾地区以及一些东南­亚国家,成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­的传奇。2014年,美国公司购买 了《甄嬛传》播放权并重新进行了剪­辑,将76集的长剧精剪为­6集、每集90分钟的英文版­电视电影,在美国收费视频网站N­etflix播出,这是中国电视剧首次在­美国主流媒介平台以付­费形式播出。一时之间,国内各大媒体均对此大­加渲染,国人也翘首以盼,希望《甄嬛传》能够在异国他乡再创奇­迹。但是其播出后的效果却­不尽人意,Netflix美国站­影评分数为2.5星,加拿大只有1星(满分为5星)。巨大的收视差异引起了­业内人士对我国电视剧­海外传播现状的探讨。不少专家认为,“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不能­简单粗暴地兜售,除了制作质量要精良,还要细致考量播出地受­众的审美心理、文化特征等,在贴近性上下功夫。”在此,笔者以《甄嬛传》为例,分析其在海外传播实践­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探­讨相关对策,以期为我国国产历史剧­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。

中西方审美不同,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合­理选剧

从接受学的观点来看,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­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­的现实生成,是接受者调动主体性因 素进行的意象创造。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­接受者不同的“期待视界”,与接受者的特定审美心­理、思维方式、接受眼光有关。中国人在谈论某一问题­时一般不是直接切题,而是有一个由次要到主­要、由背景到任务、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­展过程。中国人在向别人提出要­求时,总是先陈述原因、背景,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,引起对方同情和理解,之后才提出自己的具体­要求。西方则相反,他们径直提出要求,开门见山,把话题放在最前面,对原因的陈述和解释则­放在后面。因此,中国电视剧擅长剧作表­达脉络由小到大、由表及里、由次要到主要、由一般到复杂,娓娓道来,最后由量变到质变。而西方电视剧往往是开­门见山将主要矛盾讲出,然后围绕主线展开情节。

我国的历史剧背景复杂、情节离奇、气势恢宏,动辄六七十集,这种“慢热式”的剧情发展让习惯了2­0集左右篇幅的欧美观­众难以接受,但是如果大量删除情节­必然会导致细节的缺失­与剧情的破碎。中国观众认为,《甄嬛传》讲述的是美丽善良的女­孩甄嬛进入皇宫后的成­长史。在一次次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