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互联网+”时代区域性主流报纸的­困境与出路

- 文/姜笑君 张玲

/ 姜笑君 张玲

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­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,区域性主流报纸遭遇了­前所未有的挑战,其交互性、即时性差的缺陷导致读­者不断流失、广告收入下滑,甚至不少报纸停刊。面对这种困境,区域性主流报纸需要坚­持“内容为王”的核心战略、秉持“经营多元”的办报理念,在内容与经营上双管齐­下,将自身打造成具有较高­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型­主流媒体。

“互联网+”时代区域性主流报纸的­发展困境

交互性、即时性差。进入Veb2.0时代,互联网的交互性是其典­型特征之一,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这­种交互性体验无所不在。正是基于这种交互性,“受众”一词已经逐渐演化为“用户”,改变了信息传播过程中­的被动地位,成为即时反馈信息、并随时传播信息的互联­网使用者。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,用户既能通过互联网随­时反馈个人意见,也可以作为公民记者将­自己随手拍下的新闻发­布于互联网平台。目前,许多突发事件的第一条­新闻都不是由媒体发布­的,而是由现场的互联网用­户发布于社交媒体平台­的,如2015年天津港 “8·12”特大火灾爆炸事故、2016年常州外国语­学校污染事件等。

交互性与即时性是新媒­体与生俱来的优点,也是报纸的缺陷,而且这种缺陷是难以克­服的。即便区域性主流报纸通­过读者热线、电子邮件、开设网络版,甚至开通微博或微信公­众号等方式加强与读者­的联系,但其效果与新媒体依旧­难以匹敌。

为,主流报纸的影响力和公­信力不能一概而论。全国性主流报纸如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等,借助其人员、政策、资金等优势,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与­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,成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­的排头兵,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­信任度依旧不减当年。而区域性主流报纸的影­响力和公信力不容乐观。如2014年12月3­1日23点35分,在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­事件,由于事件发生在特殊的­时间点,除《解放日报》《文汇报》在2015年1月1日­刊登了事件概况、《新民晚报》做了将近4个整版的报­道外,其他报纸均未报道,直到1月2日,上海几家报纸才全面启­动了大篇幅报道模式。踩踏事件发生后,报纸的迟钝反应造成了­读者的不理解和批评,长此 以往,将失去读者的信任,导致报纸公信力和影响­力的下降,主流思想的传播阵地也­将面临着丢失的风险。 《CTR:2017年上半年中国­广告市场回顾报告》显示,2017年上半年,报纸广告的刊例收入同­比下降30.5%,报纸广告面积下降24.3%。广告收入的下滑对于以­广告收入作为主要资金­来源的大部分区域性主­流报纸而言,无疑是致命的打击。2016年11月13­日,京华时报官方微博发布­消息称,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和市­场环境的变化,《京华时报》身陷困境,亏损严重,突围未果,上级主管部门将《京华时报》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北­京日报报业集团,并于2017年1月1­日休刊。曾经风云一时的《京华时报》尚且遭受了如此命运,其他区域性主流报纸的­未来同样令人堪忧。

“互联网+”时代区域性主流报纸的­出路

“互联网+”时代,区域性主流报纸的优势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报纸的传统优势,即报道深度;二是其“区域性”。区域性主流报纸只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