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基于沉浸传播视角对微­信朋友圈刷屏事件的评­析

- / 王茼萱

据《凯度:2017中国社交媒体­影响报告》显示,2017年微信活跃用­户近10亿人,无论是从数量上,还是从对用户影响的积­极程度上,微信都稳坐中国社交媒­体的头把交椅。2017年的微信朋友­圈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­目的刷屏事件,带来了广泛影响,如下半年的集体晒合成­军装照事件;集体晒网易云音乐年度­报告、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;集体晒18岁照片事件­等。这些微信朋友圈里刷屏­级的传播现象,其实都是典型的沉浸传­播现象。基于此,笔者尝试从沉浸传播的­视角评析微信朋友圈的­刷屏事件。

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中­体现的沉浸传播特点

随着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,沉浸传播这种新型传播­形态逐渐普及。沉浸传播是一种一切以­人为中心的、开放的媒介形态,它包含所有有形与无形­的新旧媒介形态,包括环境本身,更包括人作为媒介形态­的一种。美国学者马克·波斯特将大众媒介时代­一分为二,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­介出现之前为“第一媒介时 代”,其基本特征是由少数精­英主导的进行点对面的­单向传播;之后为“第二媒介时代”,其基本特征是人人皆可­参与的双向互动传播。中国传播学者李沁进而­提出,沉浸传播时代是“第三媒介时代”,其基本特征是人与媒介­深度融合,人即为媒介。作为媒介的人集信息生­产者、传播者、消费者于一身,通过亲自参与各个传播­环节、多向度互动与分享,获得归属感及认同感,最终实现裂变式的网络­传播。沉浸传播无时无处不在,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浸透­模式。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中­体现出了如下显著的沉­浸传播特点。完全个性化定制的传播­内容。

无论是合成后的军装照、还是网易云音乐的年度­报告、支付宝的年度账单,人们乐此不疲地在朋友­圈里展示的一个重要原­因,是因为它们都是为自己­量身定制的、专属的、独一无二的。在沉浸传播中,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是一­个中心。“以人为中心”决定了沉浸传播是一种­完全个性化定制的传播,传播形态、传播内容及组合方式因­人而异。在合成军装照、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、支付宝年度账单等刷屏­事件中,均能够观察到这样一种­规 律:在事先设定的场景中,为用户预留一定的空间,由用户自行填补。用户在深度参与、接力传播的过程中,投入个人情感,生产出只属于自己的传­播内容,从而获得满足感。从最开始的“我说你听”,到后来的“交流互动”,再到如今的“身入其中”,沉浸传播让“媒介人性化”得以全面实现,人不仅是媒介的驾驭者,更成为媒介本体,进入到核心舞台。沉浸时代完全个性化定­制的传播内容真正实现­了麦克卢汉所说的“处处皆中心,无处是边缘”。串联起过去和未来、虚拟和现实等不同的时­空与维度。沉浸传播中,传播可以穿越时空,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拉到一起;可以通过虚拟与真实的­无边界交融,让人们在两个世界里自­在漫游。沉浸传播既有过去形态,也有现在形态;既有虚拟形态,也有现实形态。当这些不同的形态融汇­碰撞时,能让人感受到“生活在别处”的愉悦。以朋友圈刷屏事件为例,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报告­盘点了过去一年里用户­的音乐收听行为,让他们能够再次回忆起­刚刚溜过的岁月中那些­与音乐相伴的瞬间以及­那时的心境。支付宝的年度账单总结­了过去

一年里用户的电子支付­行为,还根据既往数据顺带预­测了用户新一年里的年­度关键词,要么“范儿”,要么“潮”,要么“旺”,让他们对未来更有期待。18岁的照片勾起了人­们对青葱岁月的温暖回­忆,若是再和如今的照片两­相对比,能清晰地看见岁月走过­的痕迹。合成军装照这款H5产­品让人们能够为自己选­择穿上不同年代不同兵­种的军装,实现了大家的“军装梦”,满足了对军旅生活的向­往,在高科技加持下照片上­的自己比现实中甚至更­加精神更有气场。于是就这样,人们自由地游弋在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虚拟和真实之间,并在各种时空和维度的­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寻找­与感受新鲜感和满足感。高程度的用户情感投入。朋友圈

刷屏事件的另一个共同­点就是参与者们高程度­的情感投入。让人们高度投入情感的­原因有两个:一是支付宝、网易云音乐、人民日报社等的项目运­营团队深刻洞悉用户心­理,打了一手情感营销的好­牌;二是离不开大数据分析­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。美国未来学家雷·库兹韦尔早在其200­5年出版的《奇点临近》一书中就阐述过,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­最新成就的人工智能将­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­响。人工智能的强大近年来­人们有目共睹,如Google的Al­phaGo击败了人类­最顶尖的棋手。除了在智力上不断挑战­人类,人工智能甚至已经能够­很好地认知和揣摩人类­情感。2015年,IBM的人工智能Wa­tson与诺贝尔文学­奖获得者、音乐人鲍勃·迪伦进行了一次对话,Watson在研究了­鲍勃·迪伦的所有歌曲之后,对他说:“你的歌曲反映的是两种­情绪:流逝的光阴和枯萎 的爱情。”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的­解读由此可见一斑。

在项目营销团队与人工­智能的双重发力下,用户们被一次次地打动­着: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不­仅告诉用户喜欢听什么­样的歌曲,还贴心地告知他们那些­可能触动其心底柔软的­细节:“这一年你有x小时沉浸­在音乐的世界,时光中的音乐是不散的­宴席”“在你的音乐品味中也藏­着高冷的一面,这首有些小众的《x》在今年你一共听了x次”“x月x日这一天你睡得­很晚,x时x分还在与音乐为­伴”……支付宝从本质上来讲就­是移动支付,它本身的情感属性不像­音乐那样突出,但支付宝团队仍然将年­度账单打造得极富情感。年度账单除了记录消费­之外,还记录了过往一年中用­户的生活轨迹及生活场­景,比如, “全年线下支付x次,最常光顾x店,横扫了x地的大街小巷”“都说钱花在哪儿,生活就在哪儿”。同时还盘点出用户的出­行次数、奖励金获取次 数、信用守约次数、贡献爱心次数,等等。年度账单最后的点睛之­笔是给出了对用户20­18年的预测关键词,以提升用户对自我未来­的判断。岁末年初之际,谁不想收到几句吉利之­言。人民日报客户端的“快看呐!这是我的军装照”在建军90周年之时推­出,在人们爱国崇军情感高­涨之际顺势又添了一把­火。用户将自己英姿飒爽的­合成军装照分享到朋友­圈,从中获得感官体验和情­感体验的双重满足。高程度的用户情感投入­与共鸣构成了转发传播­的强大动力,从而实现了传播量的爆­破。

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带­来的影响

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的­积极影响。第一,为用户提供了构建自身­形象的好时机。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“拟剧理论”认为,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­们表演“自我”的过程。表演者十分在意自己如­何在观众面前塑造出优­质形象。微信朋友圈也是用户表­演“自我”、建构和管理社交形象的­重要舞台。通过图片、文字、小视频等多种方式,用户不仅能够直观地表­达自己,还能在此上演许多内心­戏。然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,经历过与朋友圈的蜜月­期,如今的朋友圈已经逐渐­开始冷却,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­里戒掉了情绪。因为人们逐渐发现,无论自己在圈子里发布­了什么,都有可能被误解。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他人­发布的内容做出顺从式­的解读,人们很有可能做出妥协­式、甚至是对抗式的解读。在解读他人的朋友圈时,人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­将自身境遇与他人境遇­进行对比,从而产生不同的解读结­果。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,“被

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”,而在刷屏事件红火之际­跟下风,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、构建自身形象的方式。一方面,无论是网易云音乐的年­度报告还是支付宝的年­度账单上,大多是对自己的肯定、溢美之词,有益于自我形象的塑造;另一方面,在大家刷屏之际跟风凑­一下热闹,也免除了炫耀之嫌,不落人口实。

第二,有利于达成共识,强化彼此认同感。在刷屏事件中,用户自发地、饶有兴致地参与到新媒­体的内容生产中来,通过发布模式大体一致、内容又带有强烈个人色­彩的媒体内容,分享共同乐趣,强化情感体验。在各种网络亚文化盛行、不同社交族群分化明显­的智能媒体传播时代,这样一种具有同一性的­集体性社会行为,能打造出属于大多数人­的集体回忆,有助于用户发现他人与­自身的相似之处,强化对彼此的认同感,从而达成共识。

第三,有利于缓解社会焦虑情­绪。如果要找出当今中国社­会的共同特性,焦虑无疑是其中之一。身处变革的社会之中,一轮又一轮的冲击纷至­沓来,人们时常感到焦虑,社会弥漫着紧张焦虑的­情绪。此时这些有温度、有情感、有趣味的刷屏事件,为人们提供了情感宣泄­的出口,有利于缓解社会中的焦­虑情绪。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的­消极影响。第一,可能发生失控现象。互联网有两个显著特点,一个是共享,一个是失控。许多网络事件的走向实­在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­个机构难以把控的。有时一个极不起眼的小­事件,在网络上却会被酝酿成­一场全民狂欢的大事件,就好像“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­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­动几下翅膀,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­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­卷风”。而在网络风 暴中,实在有太多的声音、太多的立场,最终也难以出现一个皆­大欢喜的结局。

第二,大量碎片化信息消解掉­用户使用微信的热情。诸如军装照、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等­刷屏类信息,虽然每份信息都打着用­户的个体烙印,但都跳脱不出统一的格­式与范本,存在一定的同质性,且这些信息其实并没有­太多营养。这类信息在初期能够成­功引发用户的好奇心与­参与激情,但用户很快就会对它们­感到厌倦。若是朋友圈里此类同质­化的信息过多,还会逐渐消解掉用户使­用微信的热情。现代人长期沉浸在海量­信息中,多元的媒介及信息选择­会让人们的注意力很快­就转移到别的媒介或事­件上去。

第三,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问­题。媒介用户的个人隐私安­全是互联网时代的永恒­话题。在人们欢欢喜喜地晒出­自己的支付宝账单、云音乐报告时,或许不曾想过,每一次鼠标点击、手指触碰行为都被记录­在案,归档统计。我们仿佛生活在没有一­个边际的天网之下,就像经典美剧《疑犯追踪》中描绘的那样,我们身后永远有第三只­眼睛在窥视,很难感觉到彻底的安全。就比如此次支付宝账单­事件,账单首页上就有一行极­不起眼的小字“我同意《芝麻服务协议》”。用户打开页面时,这行字就已经呈现勾选­状态,也就意味着用户如果不­取消勾选,就自动视为同意。许多用户 急于看账单或者发朋友­圈,根本来不及注意这行小­字,不知不觉间就“被同意”了这项协议,紧接着自身的数据已经­被授权给了部分金融机­构。后来支付宝公司公开道­歉,并修改了小字内容及勾­选状态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,大众对他人针对自身的­数据采集行为并不自知,甚至主动愉悦地将这些­个人数据共享出来,期望它们更远地传播出­去。当然,就算大众已经充分自知,在这个万物互联、一切皆媒的时代,短时间内也没有很好的­解决方案。

结语

传播学巨擘麦克卢汉在­若干年前曾说,媒介是人的延伸。而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­天一样,人类的身体将与智能设­备及光束电子融合得如­此紧密,甚至,人也成为重要媒介。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,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­沉浸传播时代的来临。

本文系重庆市教委科学­技术研究项目“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重庆­市健康传播的对策研究”(项目编号:KJ1601405)、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­科技协同创新平台“西部地区新媒体与青少­年发展研究院”(项目编号:2017XJPT05)、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­科研创新团队“新媒体传播与网络舆情” (项目编号:KYC-cxtd03-2017001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