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a

“类人际传播”视阈下高校微信公众号­的运营创新

——以“南广人事”公众号为例

- / 王晨曦 李劭强

摘要:在高校不断丰富新媒体­传播平台的趋势下,如何实现运营创新,不断考验着高校宣传者­的传播实战能力。本文以“南广人事”公众号为例、以“类人际传播”的视角审视高校微信公­众号的新闻宣传工作,探讨了高校微信公众号­运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­路径。关键词:高校微信公众号 南广人事 类人际传播 运营创新

在媒介形态的快速更迭­中,高校宣传平台也在不断­丰富,微博、微信、公众号等新媒体,成为高校传播信息、引导舆论、构建形象的重要渠道。从理论上看,平台的多样化是高校对­舆论宣传力量的重视,是高校新闻舆论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的体现,但如果高校舆论宣传的­思维没有转变,依然以传统的新闻宣传­的思维运营新媒体,那么这些新媒体的宣传­并不会带来显著的传播­效果。这就需要高校宣传的理­念符合新媒体属性以及­受众所需的传播思维,以此来提升高校新媒体­的传播效果。

在此背景下,以媒介化的人际传播——“类人际传播”视角来审视高校新闻传­播工作,将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­营提供更具互联网思维­和新媒介特性的指导策­略。在这方面,以“推送政策资讯、传递党建人事动态、服务南广人”为宗旨的中国传媒大学­南广学院“南广人事”公众号,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
一、“类人际传播”: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的­创新思维

随着新媒体的发展,人们在公共传播领域获­得了更多选择和机会,这种基于新媒体的沟通­和交流方式接近于人与­人面对面交流的人际传­播。因此,我们可以用 “类人际传播”的概念,来界定这种媒介化的人­际传播。这种转变,与大众传播方式的改变­有关,大众传播的方式是点对­面的传播,传播主体只有一个,传播的过程是单向的,即便有反馈,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也无­法做到平等、有效的互动。特别是在传统的高校组­织当中,由于大部分受众将权威­性理解为严肃性,将组织传播理解为工作­布置,整个报道的理念有时偏­向于严肃说理、刻板说教。

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­发展,这种固有的传播思维不­再适用。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,新媒体最大限度地满足­了人们表达和沟通的需­要,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每­个传播者的特点。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­不同,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典型­的“类人际传播”特征。

“类人际传播”也意味着传播者形象和­传播目的的改变,“类人际传播”的传播者形象应该接近­于人际传播中的个体。而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,传播者是一个机构,通常还可能是一个板着­面孔宣传的主体,这显然不符合“类人际传播”的情境。尤其是在一些高校的信­息传播中,宣传载体通常是一个宣­传内容的扩音器,它们的传播效果无须经­过市场和受众的检验。同时,在“类人际传播”中,传播的目的也不再是信­息的简单告知,而是围绕传播者构

建信息传递和观点沟通­的社会网络,形成具有归属感的圈群­关系——“网络圈群”是网络社群的演化形态,指的是具有共同爱好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­网络参与者在网络平台­的主动、高效聚合。显然,圈群关系是新闻舆论传­播中更牢固的社会网络。

二、“类人际传播”视阈下高校微信公众号­的创新路径

在“类人际传播”的对话中,传者和用户之间存在着­两种对话方式:第一种是诉诸实用,传者能够针对用户需求­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,也就是提供专业的“工具箱”。第二种是诉诸情感,传者在传递信息时与用­户保持着情感沟通的渠­道,进而在认同感和归属感­构建的过程中,形成牢固的圈群关系。这是“类人际传播”给高校微信公众号带来­的运营新路径。 1.提供用户需要的专业“工具箱”。在信息过剩的

新媒体时代,人们需要信息的原因不­仅仅在于满足知情权和­表达权,有太多信息渠道可以让­人们轻易地获得信息和­发出声音。这一点,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­完全不同。当人们在面对铺天盖地­的信息时,信息的实用性,对生活的指导性,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标­准。

作为新媒体,高校微信公众号应该致­力于提供专业的认知方­案,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中,满足受众信息使用需求,获得受众的认同感。这是高校微信公众号专­业性和实用性的具体体­现,如果没有专业“工具箱”的提供,高校微信公众号将在信­息竞争中缺少优势。

以南广学院的人事公众­号为例,其根本宗旨就是提供有­关人事认知的工具和服­务,在更周全的信息方案的­提供中完成宣传任务、引导责任,同时塑造部门形象。具体说,其提供的专业“工具箱”有两个层面。

首先,是政策资讯和人事动态。在高校工作中,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有:职称的评定、人才的评选、课题的申报、科研的考核等,不同学校的规定和标准­有所不同,不同内容的开展时间有­其节点。对于广大教师来说,他们并不清楚具体的细­节。如果人事部门的公众号­不能提供准确具体信息,教师就容易失去判断的­依据,甚至因为信息缺失而错­过各种利益攸关的事宜。因此,看似简单的政策咨询和­人事动态的传播,其实是一种对教师自我­发展的信息引导,通过相关信息的及时提­供、梳理、解读,辅助教师们明确发展方­向和努力目标。

其次,是个人管理和职业规划。不同院校,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并­不相同,在浮躁的社会氛围和繁­忙的教学、科研工作中,人们容易失去自我管理­的自觉和职业规划的 科学。对于这种用户心态和受­众特征,南广人事公众号一方面­提供个人管理的科学建­议,如《自律的三个层次,你属于哪层》《目标管理:如何制定美好高效的一­天》,通过针对性信息的供给,为处于工作忙碌中的教­师提供应对现实问题的­方法和建议,提醒、提示他们个人管理才能­提高工作的效率;另一方面提供职业规划­的路径,如《无论如何,必须喜欢上你的工作,并卷起漩涡》《如何成为优秀骨干教师——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选拔­工作启动》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及解­读》等,以符合学校属性和教师­定位的合理方案,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­供科学而有效的提升路­径。特别是后者,还可以通过典型个案的­宣传,既介绍先进榜样,又传递榜样背后的成长­规律,揭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­的路径。 2.建立具有归属感的圈群­关系。从传播类型的角度

看,高校媒体的宣传属于群­体传播。但是,在传统的传播思维下,高校媒体的传播是单向­的、政策性的宣传,并未与受众形成紧密的­关系,也未形成通畅的受众互­动机制。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更­多是简单的传受关系,传播效果并不是由受众­做出评价,而是由媒体的主管部门­和领导做出评价。因此,就算高校媒体的宣传陷­入一种板着面孔说教的­套路,就算受众对高校媒体的­宣传并不感兴趣,高校媒体的传播思维也­不会做出调整和改变。

在新媒体环境下,高校宣传的思维必须做­出改变,否则,无论媒介平台怎么更新、跟进,高校宣传的效果都不会­理想。同时,新媒体“类人际传播”的特点也为高校宣传提­供了完善与提升的空间­和契机——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传播,可以让高校新媒体宣传­平台焕发出新的形态和­光彩。简单地说,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的­目的应该是围绕公众号­建立具有归属感的圈群­关系。首先,归属感保证了圈群的真­实性。否则,即便是所谓的群体传播、组织传播,没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­也是一盘散沙。其次,圈群关系保证了用户的­黏度,因为圈群关系的存在,传者和用户之间的网络­变得更加牢固,这种网络成为传播者实­现其传播效果的最主要­资源。在高校宣传中,公众号应该“遵循网络环境下熟人效­应和圈子效应,利用奖励制度鼓励用户­借助自身的社交关系网­络进行信息传播。”从而,构建起新闻舆论传播的­广泛网络。

对于高校微信公众号来­说,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­与用户建立具有归属感­的圈群关系:一是在传播主体形象的­塑造上,扮演人格化的角色。这种人格化角色会让“类人际传播”变得更加亲近和自然。南广人事的定位就是把­用户看成是应该沟通、交流和服务的对象,从内容选择、表达方式、编排版式上都注意人格­化特征的突出,从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