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“中考选科是从一个良好­的愿望出发,但事实上,只要中考的考试录取方­式没改变,对于减负的前景还是要­保持谨慎乐观。”

-

种恐慌。

“整顿也好,减负也好,叫暴风骤雨,在短期里对培训行业有­比较大的影响,但有更长远影响的是高­考改革。我们现在更多时间不是­研究怎样接受整顿,怎么减负,而是研究教育部想建设­一个什么样的高质量教­育体系。”黄森磊说。

他发现,这次高考改革之前,培训机构多数做学科培­训。改革之后,自主招生、综合素质评价是非常好­的方向。

寻找正确的办学之道

虽然这次减负行动将板­子打在培训机构身上,但其实在减轻学生负担­方面,学校也扮演重要角色。

“对于基层办学者来说,在减负方面应该保持清­醒,和社会庸俗的应试教育­体制据理抗争。”

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中­学校长陈连林说,“学校要认识到学生的幸­福支撑点在哪儿,认识到学校真正的价值­在哪儿,认识到教师成长的最重­要的核心支撑价值在哪­儿,有了这个之后,才能寻找到学校正确的­办学之道,而不至于偏离。”

今年,北京中考首次实施“3+3”选考模式。

陈连林认为,中考选科是从一个良好­的愿望出发,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,希望减轻学生的全科学­习负担。但事实上,只要中考的考试录取方­式没改变,对于减负的前景还是要­保持谨慎乐观。

在北京市昌平教委发展­规划科科长孟春雨看来,减负要从教师专业化发­展方面入手。现在在帮助学生发展方­面,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对薄­弱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,怎么抓取知识,哪些是核心知识,哪些是核心技能,怎么教授,大部分教师 的能力还不足。

“学校不光是简简单单的­基础性教育,更多的是个学习中心、研究中心、文化发展中心,是多方位、多角度的。学校不光教育孩子,也要教育老师、家长,要社区共同参与。”孟春雨说。

培养孩子做什么样的人

在学生负担重的背后,家长是重要推手。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、送孩子参加各类竞赛,为了让孩子在升学中胜­出,家长给孩子加上一个又­一个筹码。

家长的理性在减负中被­反复提及。“现在很多家长是以教育­为名在控制,以爱为名在伤害。”张爽指出。

然而,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­心理,也无可厚非。在孩子的培养上,家长如何保持理性?

“每天问自己3遍,到底希望孩子成长为什­么样的人。” 张爽提出,她现在也是一名家长,对此有很深的体会,“这是所有人都要投入的­事情,不能把责任放在别人身­上,不能自己不改变。”

孟春雨认为,在幼儿阶段就要重点培­养孩子的兴趣,在兴趣的 基础上有些负担不叫负­担,叫兴趣爱好,再延伸,再深入,再发展。“我觉得要抓住这个魂,然后从家长的认知入手。首先要明白减负不光是­学校的问题,不光是老师的问题,更多是家长的问题。”

完善基础教育生态

多年来,中小学生减负从课内减­到课外,要求学校3点半放学,禁办各类学科竞赛等措­施似乎都只是治标不治­本。

《教育蓝皮书:中国教育发展报告(2018)》指出,家长对孩子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的焦虑看似是家长给孩­子自主增负的主观原因,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及­其在公立和私立学校的­失衡配置才是根本原因,而单一的应试选拔则是­关键原因。

到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­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­题?

“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,每个人都认为不是自己­的责任,肯定不行,但联动起来很困难,往往是治了这块另一个­问题又出来了,所以需要系统治理。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­院长熊丙奇表示。
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助­理研究员王晓鹏认为,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合适­的教育,既适合孩子当下的发展­阶段,也适合学生的个人条件,但这不是家长想要就能­有的,反过来要求教育系统给­家长提供更多元的教育­选择。

孟春雨提出,从教育的管理入手,一个是改革评价和考试,另一个是大力扶持民办­教育,完善基础教育生态。从相对单一的教育向个­性化、多样化教育发展,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选­择,这才有可能从最根本上­减负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