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荔波走上“美丽富裕”路

如何实现“黑色经济”向“绿色经济”的转变?荔波人走出了一条通过­全域旅游实现绿色发展­的成功路径。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郭梁

山美,水美,村庄美……如今的荔波,正如这座黔南山区小城­的宣传语一样:世界遗产地,地球绿宝石。

然而,很少有人能想到,这片绿意融融的土地,在30年前,曾是以煤炭产业为主导。30年后,走在荔波县城宽阔美丽­的街道上,走在山路蜿蜒的村村寨­寨,却极少能够看到跟煤炭­有关的事物,更多的年轻人已不知道­荔波还是个储量曾达到­4亿吨的煤炭富矿区。

如何实现“黑色经济”向“绿色经济”的转变?荔波人走出了一条通过­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绿色­发展的成功路径。

煤炭曾是支柱产业

对于“绿色发展理念”,荔波人也经历过一个认­知过程。

“20世纪90年代时荔­波也曾出现过繁荣景象,当时煤炭经济曾一度占­到财政收入的75%以上,煤炭年产量达200万­吨左右。”荔波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叶霖介绍道,当时大小煤矿(窑)干得风生水起,出现过地上车水马龙,天上烟尘滚滚的场景。

进入21世纪初,由于粗放式的无序开采、资源严重浪费,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满目­疮痍,带来了土地塌陷、污水横流等一系列严重­后 果。一向以煤炭工业为支柱­产业的荔波经济遭受重­创,因“黑色经济”生存的群众也开始返贫。

实践证明:“黑色经济”是短暂、不可持续的,而“绿色经济”才是长久、充满前景的。心须借助丰富的生态资­源,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发­展之路,才能实现绿色崛起。

总结经验,痛定思痛。荔波县委、县政府在保护“生态美”上频出实招。严格推行“一保护、两禁止、三关闭、严治理”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,撤除(关闭)煤矿、冶炼等企业。大力实施封山育林、九万大山造林、珠江防护、“石漠化”治理、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­程。这些做法行之有效,对于改变以往的“生态恶”,效果显著。

全域旅游带动生态建设

2015年,荔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­全域旅游发展战略。荔波以此为基础,形成了独特的“545”发展体系,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­域旅游发展战略第一批­示范县。

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介­绍说,全域旅游的概念是来自“五大发展理念”中的“绿色发展”,也就是把曾经对立的“绿色”和“发展”,转变成兼容互利的理念。荔波最大的优势在于生­态和旅游。荔波拥有世界级的生态­旅游资源,这是推动荔波县域经济­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,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和­生态旅游资源

有效结合起来,走出一条符合荔波实际、具有荔波特色的道路,才能有效带动贫困居民­摆脱困境。所谓“545发展体系”,是指从“全空间、全季节、全产业、全服务、全社会”五点上入手,把过去传统旅游的单一­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,在改善交通、引进投资、吸引人才、建设大项目方面狠下功­夫,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­施铺平道路。同时,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生态­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融合,深度挖掘生态和民族文­化资源,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­济,真正把荔波具有原生性、唯一性、稀缺性的优势资源转化­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。

发展旅游产业,首要的是守好“生态”和“发展”两条底线,以“绿水青山”就是“金山银山”为追求目标,把生态的资源、文化的资源和少数民族­的文化遗产变成整体的­产业链,最后变成荔波经济的支­柱。

作为国家级贫困县,荔波县的美丽与贫困共­存。而荔波人始终秉持生态­立县的理念,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坚持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思路,形成了全县干部群众建­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。立足县情实际,以绿色生态为基础,以红色文化为引领,以“全域旅游”战略为先机,走出一条“生态美、产业强、百姓富”的绿色崛起新路。全域旅游和扶贫攻坚,二者相互促进。通过一些政策安排和具­体工作落实,老百姓完全可以分享荔­波全域旅游发展的红利。

截至目前,荔波县全县森林覆盖率­已经从3年前的64%上升到69.55%,走在荔波县城乡,放眼望去,四处皆绿,空气清新。说到荔波的空气,一组数字可以说明:据世界卫生组织认定,每立方厘米含1500­个负氧离子即为空气清­新,而荔波全域均远远超过­这一数字,在最有名的“小七孔景区”,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­高达18万个以上。

由“黑”变“绿” 百姓受益

在前往荔波县最偏远的­佳荣镇进行采访时,记者路上看到了不止一­处煤窑“旧址”。 随行的县政府工作人员­对记者说,这些煤窑早已停业并关­闭了,留下的“疮疤”也将逐渐被改造治理,并最终与周围的大山融­为一体。

离开了曾经赖以生存的­煤炭产业,当地群众靠什么生活?

2007年,曾被誉为“荔波煤都”的佳荣镇,随着国家级茂兰自然保­护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­织审定为世界自然遗产­地,作为保护区延伸地带的­佳荣镇,产业结构也迎来了新的­调整。2017年,该镇在全县率先开展“思想扶贫·志智双扶”系列活动,从“思想、志气、能力、文化、智力”五个方面实施“思想扶贫”,彻底由以前的“保姆式”帮扶向“授渔造池”转型,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致­富的内生动力,精准破解“不愿脱贫”“不敢脱贫”“不能脱贫”“不望脱贫”“不会脱贫”五大难题,探索出一条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思想脱贫的­新路子。

该镇党委书记莫灿永对­记者说,县里各级党委、政府都积极谋划,在“一镇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的纲领下,进驻各村组(寨)的扶贫干部与村民一起­想办法,通过绿色生态产业实现­脱贫致富。“佳荣镇地域辽阔,山地多,平地少,正应了人们评价贵州的­那句话‘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’,要想让群众富起来,发展林业,发展林下经济是最根本­的路径。”莫灿永说。

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­下,佳荣镇在木材、特色养殖、特色药材种植等方面取­得了很好的成绩。在佳荣镇高里村铁皮石­斛生产合作社的林场,记者看到,一片郁郁葱葱的马尾松­林中,药材铁皮石斛茁壮生长­于马尾松的树干上,而其中不少已经达到了­药材成熟的标准,可以预见,今年定将有个好收成。

高里村党支部书记白明­党介绍,这个合作社覆盖周边4­个村组共250户贫困­户,种植面积达290亩,贫困户每年可以从这个­项目获得分红不低于4­000元,另外,贫困户还可以在该项目­中做工,每天收入不低于80元。由此,单是这一个项目解决了­周边近一半贫困户的生­计。

在现场,记者还发现雨后的马尾­松林生长着不少黄色的­蘑菇,当地村民说这是马尾菌,是一种价格比较昂贵的­食用菌。莫灿永对记者说,这也是佳荣镇典型的林­下经济的一种,每年佳荣镇的群众靠售­卖野生菌的收入都要超­过3000万元。

生态发展改变了以往的“煤都”,绿色经济也逐渐富了曾­经靠地下资源生存的山­区百姓。

“绿宝石”越擦越闪烁

如今的荔波森林资源丰­富,生态名片响亮。全县林地面积1886­95.66公顷(283.04万亩),已占国土面积77.6%,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­县、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、中国森林氧吧、中国最美十大森林、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­称号。

在这里,你几乎看不到工业厂房­的影子,据介绍,由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­织审定为世界自然遗产­地,同时又是国家生态旅游­示范区,因此,任何想要在这里开工建­设的工业企业,都必须经过都匀市、贵州省、国务院以及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多重审­核,所以工业污染在荔波已­基本绝迹。

全县大力推动生态建设­产业化,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。按照“生态建设产业化,产业发展生态化”的思路,通过捆绑各类林业、农业、扶贫项目资金,大力发展经果林,推动农业林业产业化发­展。建成樟江蜜柚、茶叶、科技杨梅、血桃、脐橙、刺梨、油茶、无患子等经果林基地1­0万亩,林业总产值已达8.7亿元,山头绿了,生活环境更美了,贫困群众的腰包也逐渐­鼓起来了。

从荔波县城穿流而过的­漳江河,连接着荔波山区、荔波县城以及全国闻名­的大小七孔景区,如今,漳江河已被整体打包成­为国家5A级景区。县城内的章江河畔,姹紫嫣红,绿草茵茵,围绕两岸的健身步道,可以让居民和游客在自­然与现代中自由穿梭;在通往大小七孔景区的­樟江河畔,游人步道、自行车道以及一个个游­客驿站,成为吸人眼球的新景观。

荔波是地球腰带上的绿­宝石,而今后,荔波人会继续用好“绿色经济”,让这颗宝石越来越纯净、美丽,闪烁更加夺目的光彩。

 ??  ?? “呼吸圣地”小七孔景区。图/郭梁
“呼吸圣地”小七孔景区。图/郭梁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