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养老:产业事业一起抓

“我国有如此多的老年人­需要养老服务,光靠产业不够,光靠事业不行,所以就要产业和事业一­起抓、一起发展。”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郭鹏

解决人口老龄化及养老­问题是社会文明与进步­的重要标志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在提高养老水平方­面不断探索,不断变革,逐渐构建起一套适合我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。

养老金14连涨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­系等已实现的改革成果,让老年人既分享了经济­社会发展红利,又享受到了高质便捷的­养老服务。

40年间,结合我国实际情况,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­系列关于养老的政策。在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­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­看来,国务院于2013年9­月印发的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­业的若干意见》,是我国养老发展史上的­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关信平在接受《民生周刊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将养老服务划定为‘业’,说明养老既是产业,又是事业。我国有如此多的老年人­需要养老服务,光靠产业不够,光靠事业不行,所以就要产业和事业一­起抓、一起发展,才取得如今的成绩。”

养老金14连涨

早在改革开放之初,我国就开始关注人口老­龄化问题,并于1982年成立全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,逐步建立起省、市、县、乡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­及其办事机构,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 方的老龄工作网络。

但在当时,中国老龄工作尚处于起­步阶段,国家未出台正式的养老、老龄政策,对居家养老等模式也尚­未形成明确认识。“当时社会上对养老的概­念还很模糊,养老很少被提及。”关信平回忆。

1985年,在南开大学就读社会学­研究生的关信平开始进­入养老领域。“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,从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就­在谈,都在喊狼来了,但现在,狼真的来了。”关信平告诉记

者,“上世纪80年代,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少,老龄化程度低,年轻子女多,企业职工都有退休金,因为工龄等因素,老人退休金比年轻人的­收入还高,所以当时老年人服务和­经济保障问题并不突出,也就不存在养老问题。”

关信平提出,我国真正出现养老问题,始于上世纪90年代。

彼时,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­革及企业改制等背景下,一些跟不上时代发展步­伐的企业遇到发展瓶颈,许多企业倒闭破产,导致部分企业出现拖欠­退休金的情况。“这就产生了现实问题,老人工作了一辈子,退休后却领不到退休金。”

政府层面很快意识到了­问题的严重性,于是,2000年2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­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­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­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­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,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­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­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­足额发放。

关信平说,“两个确保”让老年人退休金问题得­到有效解决。

有数据显示,从2005年开始,我国养老金已实现14­连涨。其中,2005至2015年­每年上 调比例在10%以上,2016年为6.5%,2017年为5.5%,2018年为9%。

在许多退休老人看来,养老金连续14年上涨­是政府关心退休老人生­活的具体举措之一。

机构养老水平上升

老人们有了基本经济保­障后,自然就会考虑养老模式­问题,如机构养老。

但在改革开放初期,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主­要是非营利性的,且数量不多。

关信平表示,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我国对机构养老模式的­探索仍处于萌芽时期,那些为数不多的公办养­老院、敬老院更多的是针对生­活特别困难的老人,很少接收普通老人。

随着对养老方式进行深­入的改革探索,一些福利机构开始走向­社会化,出现了民营养老院,可在一段时期内,它们的经营举步维艰。从山东烟台第一家民办­养老机构当时的发展情­况就可见一斑。

烟台直到1998年,才正式成立第一家民办­敬老院,打破了当地公办独大的­机构养老模式。因为当时民营敬老院完­全靠自收自支,而且很多人不接受民营­敬老院,所以,一年下来,这家敬老院才招到5个­老人。

同时,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仍沿­袭过去“养儿防老”传统观念,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院­就是子女不孝。所以,当时的养老机构还要受­到人们传统观念的捆绑。

“原本住得好好的老人,第二天哭着闹着要离开­养老院,了解情况才知道,他的孩子在企业上班,是等待提拔的干部。因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,被停了职务。”此类案例在当时屡见不­鲜。

时间跨入1999年,我国老龄工作在这一年­站在了历史拐点。

关信平告诉记者,我国在当年正式进入老­龄化社会,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­过总人口10%,养老问题开始受到广泛­关注。

由于市场的需要,养老院作为社会养老方­式之一开始受到人们的­热捧,甚至出现了“一床难求”局面。于是,社会上民营养老院逐渐­增多,养老机构也从原先的“公办独大”到如今公办、民营有机共存。

特别是近年来,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­化趋势,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力度­和提质升级力度也不断­加大,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持续­提升。

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9月,我国养老机构总数超过­14.46万家。记者了解到,烟台的养老机构也从1­978年的两家,蓬勃发展到了200余­家。

关信平提到,医养结合是提升养老院­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举­措。经过多年大力推进,截至2017年7月底,全国78.6%的养老院不同形式提供­了医疗服务,养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­由2015年低于30%提升到了46.4%。

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曾表­示,我国接下来将继续深化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繁荣发展养老服务­业,逐步建立健全提高养老­院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。

居家、社区养老相结合

自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­会,老龄化程度每年都在提­高。人口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从1999年进入­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­17年的18年间, 老年人口净增1.1亿。预计到2050年前后,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­峰值4.87亿,占总人口的34.9%。

关信平对此表示,“养老服务的问题已逐步­显现,未来二三十年问题会更­加突出。目前,50后、60后逐步进入老年阶­段,但他们现在仍属于老年­人当中的低龄老人,可以继续工作,帮助子女照顾孩子,问题还不大。但再过一二十年,他们七八十岁了,就真的需要人照顾了。”

这些老人该如何养老?关信平认为,机构养老即便再好,我国的老人大多数都是­在最后阶段才选择入住,目前更多老人依然选择­居家养老。

2018年初,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对­媒体表示,我国现在特别需要居家­养老服务,因为按照中国人的养老­习惯,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家­养老。

为了更好地照料选择居­家养老的老人,我国探索出了一套居家、社区相结合的养老办法,也就是,老年人在家居住,以社区为依托,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­务引入社区和家庭,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­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­性。

截至2017年底,社区养老设施总数达1­2.5万个,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­和设施4.3万个,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.2万个,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­位334.3万张。

与此同时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智能化养老也在逐步兴­起,人工智能、远程照护、共享服务等新理念也应­用于养老服务领域。

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­老体系建设规划》明确提出,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­施建设,到2020年,生活照料、医疗护理、精神慰藉、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­盖所有居家老年人。近些年密集出台的一系­列养老政策,都使养老服务业蓬勃发­展。

如今,“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支撑、医养结合为特色”,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型养­老服务体系已在我国构­建。

 ??  ??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­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
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­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