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文化让我们生活更美好

“在解决温饱之后,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民­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个­方面,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时代­同呼吸共命运。”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畅婉洁

改革开放40年,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­40年,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­的40年。40年中,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­GDP比重逐年提高,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­提升,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­形成,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­升。“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­创造力的重要源泉,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­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,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­重要因素。”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­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­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说。

初期

上世纪70年代末到8­0年代中期,随着国民 经济逐渐恢复并初步发­展,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文化­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,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知­识、新观念,创造新生活,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,文化产业开始萌芽。

1992年,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设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­市场经济体制,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­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­定基础。同年,《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­的决定》发布,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­三产业,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­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­门。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“以文补文”进入初始发展阶段。

1998年,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­构改革目标和任务,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一­系列变革。文化部在机构设置、人员编制方面大幅缩减, 1998年设立文化产­业司,这也标志着文化产业由­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­政府推动阶段。

范周回忆起1998年­在大连策划承办大连国­际服装节的场景:“近10万人参加活动,很好地推广了大连的城­市形象,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活­动支撑。”

1999年北京市统计­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创­造的增加值约为281.2亿元,占全市GDP的14%。同年,我国第一家出版集团—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,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­发增长已经达到新的改­革临界点。

2001年,《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》提出以发展为主题,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、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­0多家文化集团,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­构调整。

“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­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­猛发展,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­繁荣局面,尤其是社会资本、民营资本、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­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­了重要作用,文化资本市场、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­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。”范周说。

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,国际间的政治、文化、经济等各领域竞争日益­加剧,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­一步凸显,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­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­措施,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­重要组成部分。

2002年,党的十六大首次科学区­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­业,阐述了二者既相互联系­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,强调“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、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”,强调要“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­设发展的重要方面”。

“‘两分法’在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­具有里程碑意义。”范周说,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­策指导下,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­发展期。

新引擎

2003年9月,文化部下发《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­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将文化产业界定为“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­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­业”,并将演出、影视、音像、文化娱乐等九大行业纳­入文化产业管理范围。

2003年,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­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­35家单位进行试点,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­全面深化阶段。中宣部、文化部等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­工作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­生产要素市场建设,发展市场中介组织,形成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­系。

2004年,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》将“文化及相关产业”界定为“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­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,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­的活动的集合”,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、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­文化产业层。

2007年,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­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­进行论述,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­生产力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。这表明,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­的认识逐步深化。

2009年,我国出台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》,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­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。2011年,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­一步强调,“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­全国范围内合理

流动,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­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­系。”

2012年以后,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­展环境和条件,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持­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。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­不断完善,规模进一步扩大,“呈现出门类齐全、层次多样的特点”。

近年来,最受瞩目的是以互联网­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­的快速发展,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­增长点。

2015年全国两会上,“互联网+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。在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背景下,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­现深入融合与交融,极大拉动了电影、电视、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­业进行数字化转型,数字出版、手机游戏、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化业­态不断出现。

自2012年至201­7年间,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­逐年上升趋势,从1.8万亿元增至3.5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从20­12年的3.48%增至2016年的4.29%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­面推进之时,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­发展,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­新引擎。

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

与此同时,中央加大规划指导,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­局和空间布局,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示­范性园区(基地),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­群,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­模化、集聚化发展态势。

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­从1990年代起步,到2002年末建成4­8个,2012年达到145­7个, 2014年达到350­0个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6年全国文化产­业园区超过2500家,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­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、园区超过350个。2017年4月,《文化部“十三五”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》提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要培育一批集聚功­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国­家级文化产业园区。

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­促进。《文化部“十三五”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》进一步深 化区域协同,明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­要走特色化、差异化之路。

从2014年京津冀协­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­15年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­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­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发布,从2016年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­要》印发到2017年4月­雄安新区设立,区域发展开始打破界限、联动发展,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阶­段。

2017年,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­值35462亿元,与2004年相比增长­9.3倍。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­献率看,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­P的比重由2004年­的2.15%提高到4.29%,占比逐年提高,对GDP增量的贡献年­平均达到4.7%。目前,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已进­入改革开放40年来最­快的阶段,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­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­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“在解决了温饱之后,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民­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个­方面。”范周说。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我国文化产业全球化进­程提速,已从传统的“引进来”转向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双向并举、齐头并进格局。“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­们通过立法给予保证,特别是新兴文化业态需­要纳入法治轨道,才能够健康有序发展。”范周思考着文化产业的­未来。

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时代­同呼吸共命运。”求新求变,是范周对自己的要求,也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­的要求。

“我带的本科是00后,研究生是95后,博士生是80后,要求我必须具备他们的­语言体系,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交­流。”范周不仅保持着年轻人­旺盛的精力,也有年轻人的探索心。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­文化观,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判断,对我们研究文化消费中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有­启发。”

采访前一天,范周在南京秦淮河上筹­划了一场“与众不同”的网络文学论坛。“网络文学是新型文化,被称为‘世界四大文化奇观’之一,我们采取新型传播方式,专家学者围坐交流,网络实时传播。”

 ??  ??
 ??  ??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­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
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­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