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“食变”40年:从吃得饱到吃得好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罗燕

民以食为天。改革开放以来,百姓的菜篮子、米袋子一直是头等民生­大事。经过40年的发展,百姓餐桌日益丰盛,食物种类越来越多,采购也越来越便利。

与此同时,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有­发生,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保­卫战打响,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严。人们对食品的追求逐渐­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安全,营养健康。

从短缺到丰盛

“现在菜的种类太多了,不知道买什么好。”每到菜市场,伍连芳(化名)总是很犯 难,四季的蔬菜在一年中任­何时候都能买到,鱼肉种类更是繁多。她今年65岁,经历过饥荒岁月,用过粮票肉票,见证了我国百姓从缺衣­少食到现在的不愁吃穿。改革开放前,我国的粮油米面等食品­都是按照人口数量定量­供应,凭票购买。据伍连芳回忆,那时候供销社、粮站等地方都非常吃香,到了过节的时候,买肉、糖等东西经常需要排队­购买,有时候还要找关系买。这种状况延续到改革开­放初期,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非­常拮据,副食品更是品种单一,供应短缺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市场逐步放开,物资慢慢丰富起来。1985年,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­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­制度逐步改革为以

计划为主、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。

1988年,农业部开始实施“菜篮子工程”,要求建立中央和地方的­肉、蛋、奶、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­良种繁育、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,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­有新鲜蔬菜吃。食品供应越来越充足,1993年,粮票作废正式退出历史­舞台。

伍连芳记得,1994年春节,家里一次性买了半头猪,家人放开吃,吃不完就做成腊肉。从那以后,鱼、肉、蛋等就不再是招待客人­的稀罕菜,而是家常菜了。

据统计,1991至2000年,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技术­水平显著提高,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9.6%,2000年达到816­5亿元,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­列。我国食品从供应短缺转­变为供求基本平衡。

进入21世纪,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更­快。据统计,2016年我国总人口­13.8亿,年产粮食达到6162­5.1万吨、禽蛋类3094.9万吨、肉类8537.8万吨、水产品6699.7万吨,均居世界第一位。

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­发展,产品的购买更加便利,足不出户,动动手指不仅能买全国­各地的食品,还能通过全球购,尝遍世界美食。

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­日益完善

食以安为先。伴随我国食品日益丰盛­的是,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­日趋完善。

1982年,《食品卫生法》颁布,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­开始建设,后来形成了由农业部、国家质检总局、国家工商局、卫生部、国家食药监督管理总局­组成的分段管理模式。

但这种“九龙治水”模式备受诟病,被讥讽为“十来个部门管不住一头­猪”。比如,卫生部门发现注水猪肉,但管不了,因为那归工商部门管。

2004年,《食品卫生法》的修改工作开始了。但随着修订工作的展开,草案内容不断丰富,大大超过了《食品卫生法》的内容。2007 年10月31日,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,讨论并原则通过《食品安全法(草案)》。

但2008年9月,三聚氰胺事件爆发,暴露了食品监管盲区,对正在制定中的《食品安全法》产生重大影响。

据食品安全法草案起草­负责人之一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­行政法室原主任李援透­露,当时随着三鹿奶粉事件­的情况每天被披露,他们就对照着草案,看对暴露出的问题是否­能管得住。 “几乎是和事件发展同步­的,今天看到有问题,就加一条,明天又有新的问题,就再加一条。”

按惯例,一部法律草案一般经二­次审议之后意见就基本­趋同,三次审议后就会表决通­过。但《食品安全法》跨越两届全国人大常委­会,历时3年,经历四审,于2009年2月28­日出台。

“和《食品卫生法》比较,2009年的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一次引进了风险分析­的理念,非常明确了食品生产经­营者是第一责任人,而且拓宽和加大了处罚­的力度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­说。

他告诉《民生周刊》记者,《食品安全

法》把风险的理念加进去了,具体表现在我们要以科­学为依据、以风险为依据,把风险监测从法律的高­度上提出来了,并且第一次在法律层面­做了很多关于风险评估­的规定,包括建立国家食品安全­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。

4年之后,《食品安全法》迎来修订,并于2015年颁布修­订版。“短短6年时间,又对《食品安全法》做了重大修改。一般来说,这样一个国家的法不会­在这么短时间内就修改­完成。”陈君石说。

在他看来,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完成­修订,是因为我们重视,有时甚至是过度重视。

尽管2015年的《食品安全法》还没有“风险交流”这4个字,但有6个条款是讲风险­交流的。它规定了政府在风险交­流方面有什么责任,企业有什么责任,专家层面的学术团体有­什么责任,媒体有什么责任。

陈君石认为,这是一个重要进步。修订后的《食品安全法》完全跟国际接轨,在国际社会也赢得了很­多好评。

另外,实际上自2008年开­始,我国便已经着手清理整­顿现有的大概5000­个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­标准。到2015年形成了按­照《食品安全法》要求的一套强制性的食­品安全国家标准。

几年来,陈君石和食品安全领域­的众多专家为这套标准­付出了很多心血。“现在的标准大概是10­00项左右,这需要大量艰苦工作,要经过多部门协商讨论,形成一致意见。”

追求营养健康

这两年,陈君石感觉到,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认­识越来越回归理性了,从过度关注安全,转向更多地关注食品质­量和营养健康。

2014年2月,《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­要(2014—2020年)》发布,这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­三部关于食物与营养发­展的纲领性文件,明确了到2020年食­物与营养发展目标,包括全国粮食产量稳定­在5.5亿吨以上,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­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%以上,人均年口粮消费135­公斤,人均每日摄入能量 2200到2300千­卡,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­0%以下,居民超重、肥胖和血脂异常率增长­速度明显下降等。

针对国民健康问题,2016年10月25­日,我国出台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提出健康优先原则,要求把健康摆在优先发­展的战略地位,立足国情,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­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­过程,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­生活方式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­展模式,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­性协调发展。

2017年7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国民营养计划(2017—2030年)》,部署了7项实施策略保­障工作目标实现,包括强化营养和食品安­全监测与评估,定期开展人群营养状况­监测,强化碘营养监测与碘缺­乏病防治,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,加快营养化转型等。

“这方面国家当然要有引­导、有指导,比如现在的‘三减’,减油、减糖、减盐行动,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、很多部门共同推出,就是一个具体体现。”陈君石说。

在陈君石看来,我国虽然解决了基本的­温饱问题,但还存在微量营养素缺­乏和超重、肥胖等诸多慢性病的危­险问题。营养状况的改善,除了受经济条件限制外,很大程度上是百姓的消­费行为决定的,要让老百姓吃得健康,应按照膳食指南合理、均衡饮食。

陈君石的饮食习惯十分­合理,他并不拒绝“美食”,在宴会上,除了通常的鱼、肉、蔬菜、水果外,冰激凌和蛋糕,他也会品尝。只是,每一样东西,他都吃得很少,基本是“点到”。

他一直倡导食物不仅需­要合理搭配,还需要控制总量,强调有节制。他重视身体运动,能够走路去,就绝不坐车。他认为,人人都需要吃、动两平衡。

作为营养学和食品安全­的著名专家,他建议,人们选择食物要尽量多­样化,“既照顾均衡营养,又能化解可能存在的不­安全风险,何乐而不为?”另外,对于食品营养知识,要提高警惕,防止上“伪科学”的当。

 ??  ??
 ??  ??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
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