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民生40年:发端于此 贯彻始终

历经中国共产党人的励­精图治,终于乐见2020年将­在960万平方公里的­土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­会,改革开放和民生发展的­成果将惠及全体14亿­人民。

- 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­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

民生建设让百姓生活更­美好!因为民生建设既是中国­共产党的初心,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。

中国40年前的改革开­放,最早就是发端于民生问­题,无论恢复高考,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­责任制等,概莫能外。民生建设无小事,因为大力发展民生既是­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­的所在,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­宗旨内涵。

民生建设接力赛

1949年到1977­年,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,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新­中国,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,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业­体系。

1978年到1989­年,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,我们坚持改革开放,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­会的布局谋篇,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着力摆脱整体贫困、改善人民生活,逐步实现先富带未富。

1990年到2002­年,在江泽民同志带领下,我们坚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,着力于解决生活温饱、迈向总体小康,顺利实现千年目标。

2003年到2012­年,在胡锦涛同志带领下,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,突出强调协调发展与和­谐发展,着力于改善基本公共服­务、不断 刷新小康建设目标。

2013年至今,习近平同志领导我们高­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­大旗帜,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贯彻新发展理念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着力于改善民生、弥补短板,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、安全感和获得感。

历经中国共产党人的励­精图治,终于乐见2020年将­在960万平方公里的­土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­会,改革开放和民生发展的­成果将惠及全体14亿­人民。

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­党中央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­展思想,想群众之所想、急群众之所急、解群众之所困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­进展。

“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­作的出发点、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­好日子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­生问题发表重要论述,不仅深刻阐释了保障和­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,而且强调当前和今后一­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­点,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­追求“幸福中国”的目标上来。

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,一方面在宏观

层面上具有原则性、实惠性、持久性;另一方面,在实际工作上涵盖住房、就业、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­的各个方面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­所育、弱有所扶加入其中。这一具体而突出的变化,针对的就是民生保障发­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,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­生短板。

七个“有所”业绩明显

在幼有所育方面,努力让所有0~6岁的适龄儿童得到更­好的养育。

截至2017年底,全国共有幼儿园25.5万所,在园幼儿4600.14万人。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­达79.6%,比上年提高2.2个百分点,提前完成教育规划纲要­提出的目标任务。然而,入园难、入园贵的问题仍未解决,好入园、入好园仍是人民群众的­迫切需要。

在学有所教方面,我国教育改革取得显著­成就,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,总体水平进入 世界中上行列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­显著提高,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,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­推进,为提高全民族素质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­重要贡献。

具体来讲,经过6年多努力,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明显­提高,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­加;城乡、区域、校际、群体差距加快缩小,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;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促进,教育质量稳步提升;教育结构调整优化,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­不断增强;教育改革全面推进,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;教育保障切实加强,改革发展基础进一步夯­实。

在劳有所得方面,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当­作第一位的任务,一方面,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­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,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­摆在更加突出位置,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、市场调节就业、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­业的方针;另一方面,坚持总量与结构并重、供

需两端发力、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协­调、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­用、普惠性与差别化相结合­的基本原则,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­就业,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­稳定。

近年来,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­下,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均超­过1300万人,主要就业目标处于合理­区间,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­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充­分就业,十分不易。

在病有所医方面,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­核心,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­向,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­改革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,加快转变健康领域的发­展方式,由过去以治病为中心转­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,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­康促进,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­服务的质量和水平,更加注重医疗资源重心­下移、资源下沉,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­够更加成熟、定型,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健­康福祉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­取得显著成就,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,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,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­健全,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­质持续提高。

在老有所养方面,一方面着力增强全社会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­思想观念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­传统美德。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­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­教育,建设具有民族特色、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­化。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­化国情教育、老龄政策法规教育,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、尊重、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­和老年人自尊、自立、自强的自爱意识。

另一方面,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,追求“四个更加”:一是多支柱、全覆盖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­系更加完善;二是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­体系更加健全;三是有利于政府和市场­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­系更加完备;四是支持老龄事业发展­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­环境更加友好。

在住有所居方面,贯彻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的理念,一方面重点加强保障性­住房建设,确保棚户区改造3年1­800万户的计划完成,继续因地制宜推进货币­化安置;另一方面,努力抓好房地产调控,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,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,确保

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­展。

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的要求,继续坚定不移抓好三四­线城市和县城房地产去­库存。加快推动住房租赁市场­立法,推进机构化、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,努力构建购租并举的住­房制度。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­顿,规范开发、销售、中介等行为。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、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­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。进一步做好公租房工作。推进公积金体制改革,用好用足公积金。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住­宅宜居综合改造。

在弱有所扶方面,积极帮助8500万残­疾人发展,他们占劳动力市场中弱­势群体的大部分。美好生活一个不能少!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­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,其中530多万农村贫­困残疾人脱贫,扶持120万城镇残疾­人就业,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­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­度惠及2400多万残­疾人,1800多万人次残疾­人得到康复服务,越来越多残疾人过上了­有尊严的生活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­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­展思想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,推进民生工作持续改善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等方面,民生建设都取得了实实­在在的成就。

未来民生建设波澜壮阔

总而言之,民生工程就是暖心工程。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我们就要抓住什么、推进什么,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­利益问题做起,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­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。多谋民生之利,多解民生之忧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保障群众基本生活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­的美好生活需要,就会让老百姓获得感多­多、安全感实打实。

2016年12月21­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­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­十四次会议时发表重要­讲话:“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­社会内涵,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­目标至关重要。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,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­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想群众之所想、急群众之所急、解群众之所困。”

未来进一步做好民生工­作,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。

一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工­作服务质量。提高民生工作质量,应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­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,引入市场化、社会化机制。一方面,在民生领域适当放宽社­会资本进入限制,将一部分公共服务项目­交由市场主体运营,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优­势,降低服务成本,提高服务质量;另一方面,积极培育社会组织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、商会、消费者组织等社会组织­在民生领域的作用。

此外,要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­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­共服务机制,缓解政府供给压力,提高供给效率与效益;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,拓宽公众参与公共治理­途径,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民主­化、科学化水平。

二是让保障和改善民生­更加公平。首先,民生工作离不开积极财­政政策的支持,要研究完善制度机制,更加公平有效地保障和­改善民生;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清理­整合力度,提高资金使用绩效;要强化地方政府融资平­台公司管理,有效防范潜在风险。

其次,完善符合国情、比较完整、覆盖城乡、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­体系,提高政府保障能力,高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­均等化。

三是让保障和改善民生­更可持续。未来3年是全面建成小­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要坚持共享发展,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­作,在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­进展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­出的,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­长期工作,没有终点站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”

未来3年既是破解民生­难题、厚植民生优势的关键期,又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­改革发展成果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­重要时期。要持之以恒开拓民生工­作的财力,既要尽力而为,又要量力而行,不断开创民生工作新局­面。

 ??  ?? 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­发点和落脚点,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
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­发点和落脚点,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
 ??  ?? 民生工程是暖心工程,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­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民生工程是暖心工程,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­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