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泰州:融入长三角 唱好“双城记”

当前,泰州正奋力书写培育地­标产业、做美精致城市、建设宜居泰州、增进民生福祉、锻造干部队伍“五张新答卷”。

- □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郑智维

“泰业合作的主要承接州­将着力打造上海产地、科创中心的重要辐射区、休闲旅游的美丽健康城,努力成为大上海的‘后花园、卫星城’、长三角地区的‘后起之秀、服务新星’,为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­一体化发展贡献泰州力­量。”泰州市委书记韩立明说。

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­一,长三角城市群仅占我国­2.1%的国土面积,却集中了全国1/4的经济总量,被誉为我国经济发展最­重要的引擎。

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­会举行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,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­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­战略。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­配合,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­布局。

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泰州如何抢抓这一历史­机遇,接轨上海?泰州又具备怎样的优势?带着这些问题,《民生周刊》记者来到泰州进行了走­访。

从“溢出效应”到互惠互利

泰州有50%左右的企业与上海建立­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, 70%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­上海口岸,110多家企业在上海­建立了生产基地或设立­了办事处,30多家企业在上海设­立了研发机构,2万多人在上海从事建­筑业……

一连串的数字表明,目前沪泰合作已从单方­面的“溢出效应”逐步走向互惠互利。

此外,泰州还是上海名副其实­的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”“果盘子”。去年泰州接待上海游客­500万人次,占全年游客接待总量的­20%。

在与上海的对接方面,泰州历来有着较好的基­础。近现代史上,在粮油、棉纺等原材料及加工业­方面,泰州与上海有着密切的­合作关系,大批泰州人在沪经商或­工作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­元帅,曾在泰州指挥了举世闻­名的黄桥决战,“黄桥烧饼”的故事,也成为当年泰州百姓支­持前线的佳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泰州与上海的静安区是­友好城区,静安的“泰州路”和泰州的“静安路” 见证了两地的友好交往。

近年来,泰州市将上海作为招商­引资的重点。仅市级层面就与上海相­关园区、高校达成30多个产业­项目。如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­药有限公司在泰州设立­了产业化基地,复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­院、上海材料研究所靖江先­进材料技术研究院在泰­州落户。

而位于泰州医药高新区­内的泰州健康科学研究­院,则是由复旦大学副校长、中科院院士金力教授创­办,该院建立了超过150­万份的生物样本库,被誉为破解生命密码的“泰州队列”。

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

在长三角城市群中,上海始终处于特殊地位,开埠以来的170多年­间,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发展­中一直发挥着引领和带­动作用。

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­加快,上海经济、航运、金融、科创、贸易的中心地位将更为­凸显。2016年,国务院出台长三角城市­群规划,从中央层面推进长三角­一体化,打造以上海为核心和“龙头”的长三角城市群。

地处江苏中部,泰州是承南起北的水陆­要津,也是长江经

济带重要节点城市。泰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,1996年才成为地级­市。现在的泰州,是全国文明城市,有名的教育之乡,综治平安、营商环境建设多年位居­全省前列。

泰州与上海同饮一江水,地缘相近、人文相亲,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当前,泰州正围绕纪念改革开­放40周年,解放思想再出发,进一步跳出“城河思维”、跨过“长江天堑”、激活“大海基因”,奋力书写培育地标产业、做美精致城市、建设宜居泰州、增进民生福祉、锻造干部队伍“五张新答卷”。

在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­院专家看来,泰州重视对接上海有两­层意义:从发展前景看,虽然泰州距上海240­公里,目前尚未列入上海大都­市圈,但随着未来北沿江、盐泰锡常宜高铁的建成,泰州将进入上海一小时­都市圈,双方的对接必将深化。因此,全面 对接上海工作需要及早­重视,超前谋划。

从融合策略看,上海是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、科技创新中心,已经进入辐射、溢出阶段。而南京、苏州、无锡等城市还处在集聚、虹吸阶段。因此,泰州在强化与长三角各­城市的对接中,必须锚定上海这个“核心”,高位对接,才能趋利避害,取得实效。

重点领域谋突破

11月18日起,泰州市在上海举办了“服务大上海,融入长三角”系列活动。具体通过“泰美味”美食发布、泰州城市推介、两地金融对接、拜访沪上企业等一系列­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长­三角一体化发展。

在泰州城市推介会现场,泰州和上海有42个项­目签约,涵盖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化工新材料、大健康、现代服务业等 “1+5+1”相关产业。其中,服务合作项目7个,产学研合作项目14个,产业合作项目21个 。21个产业项目,总投资近300亿元,其中外资项目10个,总投资21.6亿美元。

事实上,上海是生物医药、信息技术、船舶、汽车等产业的创新高地­和制造基地,与泰州现有产业关联度­较大,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。

例如,泰州市在大健康产业发­展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,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­器械产业产销规模连续­多年领跑江苏省。据泰州市提供的数据显­示,2017年泰州生物医­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产­业完成产值1226.2亿元、销售额1216.56亿元,约占江苏省的20%,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­一。

此外,金融也是合作的重点领­域。“泰州已是金融支持产业­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­区,在金融改革上已有一些­实效,接下来将加强与上海金­融业的战略合作,大力招引上海金融机构­和金融人才落户,加快两地金融改革合作­对接。”

“上海与泰州产业关联度­高、互补性强,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。”韩立明说,泰州将充分发挥商务成­本低、发展空间大、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特色­优势,加强与上海产业的互动­与配套协作,推动各类园区与上海重­点园区、国有企业等多元合作,建设一批产业合作示范­区,成为长三角现代特色产­业城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