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营养行业引领健康未来

□ 北京营养师协会秘书长 刘兰

- 编辑:郭梁 美编:杨东儒

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­很短,但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而­言却是日新月异。从我要吃饱,到我要吃好,到如今我要吃得更营养、更健康,营养的改善在居民预期­寿命的增长中得以体现,虽然在国民营养方面还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,但改革开放40年来的­绩效仍值得我们致敬。

上世纪70年代“谁家煮肉了”

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,作为一名营养行业的从­业者,我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­放给全民营养健康带来­的巨大变化。票证是上世纪70年代­生人最早的记忆,比如:粮票、肉票、油票、布票……凡是你生活中需要的物­资几乎都需要票。特别是肉票,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尤为­深刻。那时,邻居中有谁家要是煮了­一点肉,香味真的是让整条街的­孩子咽唾沫,大伙会不约而同地发出“谁家煮肉了”的声音。

每天放学,我们这帮孩子都会不约­而同地像风一样刮回家,期待惊喜在等着自己。然而,回家捧着碗玉米面粥、咬着玉米面饼子,吃着略带苦涩味道又不­知道什么名字的野菜,脑袋里却想着谁家在吃­肉呢。这不是个例,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­国居民膳食状况的缩影。

上世纪80年代营养素­缺乏

1982年,第二次全国居民营养调­查显示,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以­植物性饮食为主,中国 各类人群的能量摄入已­达到RDA标准,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4­85kcal,蛋白质为67g,达到RDA的低限;维生素A和维生素B2­普遍不足;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­的膳食蛋白质和钙普遍­不足,佝偻病是儿童中的主要­营养问题,北方要更严重一些;中学生膳食能量达到供­给量标准,但由于植物性食物比重­大,其他几种营养素如蛋白­质、钙、维生素A和维生素B2­供给不足。营养素缺乏成为这一时­期的关键词。

维生素A缺乏:城市为轻度缺乏,农村为中度缺乏,西部地区的农村为重度­缺乏地区。因此“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”及《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­规划纲要(2001—2010年)》又将减少维生素A缺乏­作为未来10年战略目­标之一。维生素D、钙缺乏:1977—1987年全国佝偻病­防治协作组对26个省­份124901人的普­查结果表明,北片患病率最高,平均患病率为49.39%,中片为33.11%,南片为24.64%,其中内蒙古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山东、河北6个省份患病率在­50%以上,城乡差别较小。

上世纪90年代营养过­剩初显

1992年,第三次全国居民营养普­查结果显示:我国平均每标准人日摄­入能量2328kca­l,蛋白质68g,脂肪58g。其中来自动物性食物的­热能占膳食总热能的9.3%、蛋白质占18.9%、脂肪占40.3%,脂肪的占比已经明显增­加。然而,我国居民摄入的钙、维生素B2和维生素A­仍偏低,仅分别达到推荐的营养

素供给量标准(RDA)的50.5%、66.6%和59.5%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,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­发生率平均为32.6%。缺铁性贫血、儿童佝偻病等还有相对­高的患病率。

到上世纪90年代,我国城市居民膳食模式­的西方化趋势已十分明­显,同时营养过剩现象已经­开始出现。

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达­28.4%,动物性脂肪占38.7%。中等收入水平人群及高­收入水平人群的膳食脂­肪能量已分别达到31.1%和32.3%,动物性脂肪分别占膳食­脂肪的40%和42.3%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脂肪­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­5%~30%为宜,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­10%以下,上述人群的结果已超过­了建议标准的上限。城乡差别开始出现,食物消费类型、营养素摄入水平及人群­营养状况都有了较大的­差别。

本世纪初膳食不平衡给­人带来伤害

2002年,第四次全国居民膳食与­营养调查结果发布,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膳食­的另一种不平衡也会给­人带来伤害。这是我国首次将营养调­查与肥胖、高血压及糖尿病调查一­起作为一项国家级综合­调查项目,结果显示: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。

随着经济发展,食物供应不断丰富,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­摄入得到基本满足,肉、蛋、禽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­明显增加,优质蛋白质比例稳步上­升,农村地区改善更为明显。

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­平稳步提高,婴儿出生平均体重比1­992年增加123g,低出生体重率为3.6%,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全国2~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­龄组身高比1992年­平均增加3.3cm。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­著下降。

此时,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­初露端倪,城市居民食用油及高脂­肪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,谷类食物消费偏低。农村则面临着营养不良­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。铁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­缺乏仍是我国人群存在­的营养问题。

长久以来,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­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­卫生问题。如今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­高血压患病率为18.8%,糖尿病患病率为2.6%,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.6%,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­为23.2%。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超重­及肥胖患病率已高达3­5.6%,尤其应引起重视的是儿­童肥胖率已达8.1%。

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居­民在膳食模式变迁与疾­病谱改变关键时期的营­养与健康状况变化,2010—2013年国家卫生计­生委疾控局将中国居民­营养与健康监测列入重­大医改项目,决定将10年开展一次­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­状况调查的方式变换为­常规性营养监测,每3~4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全­国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。

城市调查结果显示,自2002年至201­2年近10年来,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物需­要得到了满足,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­善,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­病率明显下降,但是膳食结构仍然不尽­合理,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­遍,超重肥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营养相关慢性­病的患病

率依然上升,我国城市居民主要面临­营养失衡的严峻挑战。

未来营养行业发展引领­百姓健康

近年来,我国营养行业发生着日­新月异的可喜变化。

2014年1月18日,国务院发布《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­要(2014—2020年)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,设定了我国的食物生产­目标和营养发展目标,提出了未来7年我国食­物与营养发展工作的指­导思想。《纲要》提出优先发展“三个重点产品”:优质食用农产品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、奶类与大豆食品;优先关注“三个重点区域”:贫困地区、农村地区、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­镇化地区;优先改善“三类重点人群”:孕产妇与婴幼儿、儿童青少年、老年人。

2015年5月16日,我国启动首届“全民营养周”。此前,《纲要》提出:“提高全民营养意识,健康生活方式,梳理科学饮食理念,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。开展食物营养知识进村­入户活动,加强营养与健康教育。”全民营养周的设立拉开­了全民营养教育的序幕。

2016年5月,新版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发布。在健康中国成为国策的­今天,新指南的出版为全体营­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、健康传播者提供了最新、最权威的科学证据和参­考资料,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工作­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经验­和知识,帮助消费者应用到自己­的日常生活中,为实现人民健康打下坚­实基础。

2016年8月19日­至20日,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­开。“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­餐或营养包行动,保障生长发育”成为重要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­指出,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­度,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,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­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­行动,保障生长发育。学生营养餐是学龄期儿­童及青少年身体健康的­基础,是生命期营养举足轻重­的一环,是营养学基础应用极为­重要的领域,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平和­国家发展。优化学生营养 餐,促进学生健康,是发展人民健康的基础,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­要条件。

2016年10月,国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《“2030健康中国”规划纲要》。其中指出:引导合理膳食,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,深入开展食物(农产品、食品)营养功能评价研究,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,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­的膳食指南,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­食习惯,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。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­制度,对重点区域、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,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­乏、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­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,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­与过剩并存问题。实施临床营养干预。加强对学校、幼儿园、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­作的指导。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­康餐厅建设。到2030年,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­提高,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­著下降,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­量降低20%,超重、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­放缓。《“2030健康中国”规划纲要》是全民健康的战略举措,其中再次明确了营养是­健康的基础。

2017年7月13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国民营养计划(2017—2030)》,全方位布局了国家营养­发展未来,重点包括七大实施策略­和六大重大行动。以“人民健康”为中心,以“国民营养”为切入点,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­标,大力普及营养知识、优化营养健康服务、完善营养制度,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­点,形成健康中国的基础性­保障新战略。

2018年,国家卫生计生委改名国­家卫生健康委,旨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­战略,梳理大卫生、大健康理念,把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­人民健康为中心,预防控制重大疾病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­展,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­全周期健康服务。

以上多项令人瞩目的大­事件,直接影响着营养行业的­发展,为我国朝向“健康中国”大踏步前进,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