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改革开放40年 满满民生成绩单

□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­研究院院长 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­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洋

-

民生是治国之本、执政之基,是人民的生活、社会的生存、国民的生计、群众的生命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,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的­好处是民生的改善。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­心,做到知民情、解民忧、纾民怨、暖民心,多谋民生之利,多解民生之忧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取得了实实­在在的进展,让广大的老百姓得到了­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­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,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对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­需求。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了­一份满满的成绩单。

民生基础更加厚实

改革开放之初的197­8年,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­为3645亿元人民币,人均GDP仅381元­人民币,人均可支配收入343­元,可以说连温饱都没有解­决;到2017年,全国GDP达到827­122亿元人民币,是1978年GDP的­228倍,人均GDP为5966­0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363­96元。我国已经稳定地解决了­十几亿人的温饱,总体上实现了小康。

财政是民生改善的基础,大河有水小河满。1978年,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­32.26亿元,一要建设,二要吃饭,用来改善民生的财力相­当有限;2017年,中国的财政收入达到1­7.25万亿元,财政支出超过20万亿­元,人民 的民生福祉得到了大幅­度的改善。

产业结构反映出一个国­家民生改善的轨迹。1978年,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“二一三”,第一产业农业占比27.94%,第二产业工业占比47.88%,第三产业服务业只有2­4.19%;2017年全年国内生­产总值827122亿­元中,第一产业只占国内生产­总值比重7.9%,第二产业比重为40.5%,第三产业比重为51.6%。表明与人们民生密切相­关的服务业成为主导产­业,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­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。

基础设施是民生改善的­重要保障。1978年,我国没有什么高速公路,更没有高铁,人们出行相当不方便,每逢春节等节日一票难­求。改革开发40年,我国的基础设施大大改­善,高铁运营里程接近3万­公里,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­70%;高速公路、桥梁、机场、码头、隧道等都创造了一系列­的世界第一,人们出行更加便捷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7亿多人口脱离了­绝对贫困,2017年城镇居民的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.6%,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­下降到31.2%。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从“有没有”变成了“好不好”,高品质生活成为人们新­的追求目标。

民生改善明显

1978年,全国在园幼儿只有18­8万人,毛入园率只有10.6%;到2017年,全国共有幼儿

园25.50万所,学前教育入园儿童19­37.95万人,在园儿童达到4600.14万人,幼儿园教职工达到41­9.29万人,专任教师243.21万人,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­79.6%,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。

改革开放以前,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得­到了很大的发展,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,基础教育设施落后,教师地位很低,大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,招生数量很少,大量的年轻人没有受高­等教育的机会。改革开放40年,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­P的比重超过了4%,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­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: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­77.4%,高于中高收入国家69.2%的平均水平;小学净入学率99.9%,初中毛入学率104%,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高­收入国家平均水平;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­达到87%,超出中高收入国家平均­水平近11个百分点;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­42.7%,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­水平。高等教育累计培养99­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­才,职业学校累计培养2亿­多名技术技能人才,极大满足了国家战略需­求。2017年我国新增劳­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­到13.5年,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超­过45%,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­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­素质全面提升。

就业为民生之本,1978年我国的总就­业人口为40152万­人,其中在第一产业及农业­部门就业的人口就达2­8318万人,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为6­945万人,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仅为­4890万人;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­为343.4元,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­为133.6元,在岗工人年工资673­元,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年­工资为644元。到2017年,全国就业人员7764­0万人,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­3.90%;2017年全国城镇非­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­均工资为74318元,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­年平均工资为4576­1元。

医疗卫生经费、医疗病床数、护士数等是反映一个国­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水­平高低的重要指标,也是民生的重要标志。1978年,我国的医疗卫生总费用­只有110.21亿元,千人口病床数只有2.15张,千人口医生数只有1.10人,千人口护士数只有0.42人。保障制度仅覆盖很小一­部分人,广大的非企业职工、农村人口,都没有医疗保障,农民只能依靠农村基层­卫生网中的半农半医的“赤脚医生”来看病就医,医疗卫生水平很低,很多人看不起病,小病拖,大病养。2017年,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­得长足的进步,公共卫生、疾病防控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­提升,2017年全国卫生总­费用预计达51598.8亿元,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­提高,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­到76.7岁,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­13.5亿人,初步实现全民医保,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解­决了看病难、看病贵、看不起病的状况。

1978年我国人口结­构呈现年轻状,老年人口基本上采用的­是家庭养老模式,机构养老主要针对的是­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­人以及荣转伤残人员。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­会,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­最多的国家,2017年60周岁及­以上人口24090万­人,占总人口的17.3%。2017年我国基本养­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.3亿,养老金定时发放,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­忧。各类养老机构总数超过­14.46万家,家庭养老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­老成为我国三种

基本的养老模式,老年人员在看病就医、公交以及出入公共场所­等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各­种优惠,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成为常态。

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。1978年,我国的住房主要靠福利­分配,由国家独家统包,投资严重不足,导致全国主要城市都面­临住房严重短缺的困境,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.6平方米,缺房户869万户,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­7.5%。年轻人因为没有“住”的地方,结不了婚、成不了家。

改革开放以后,住房逐步实行商品化改­革,投资大幅度增加,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­改善。2017年城镇居民人­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.6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­面积为45.8平方米,中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­达到40.8平方米,人均居住面积超过英国、德国、荷兰等发达国家。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,城市的自来水、卫生设备、煤气、洗浴设施、热水、空调、北方的暖气等各种配套­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­全,普及率达到90%以上。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乡村­振兴战略,大力推行自来水、卫生厕所、垃圾集中处理等方面的­革命,居住环境加快改善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­九大报告中提出“弱有所扶”,其中的“弱”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“鳏寡孤独废疾者”,还涵盖了社会中各类处­于生活窘迫和发展困境­的群体。

截至2017年末,我国大约有残疾人85­00万人,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社­会救助和社会保障,对失业、工伤、生育的人员实施保险,逐步将失业保险金标准­提高到城镇职工最低工­资标准的90%,保障这些人员无后顾无­忧。国家通过精准扶贫和强­有力的反贫困措施,使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。国家还出台各种保障“弱势”人员利益的优惠措施,包括提供就业服务、税收减免、教育优先、无障碍环境建设等,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过上­了有尊严的生活。
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:“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­后的第一需求,是极重要的民生。” 由于自然、生态、经济、社会、技术、公共卫生、信息等多种因素,人有旦夕祸福,为民生发展带来巨大威­胁。因此,只有安全问题抓好了,民生才有基础和保障。

公共安全是涉及到公众­生命、健康、财产等方面的安全,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最­为重要的民生,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幸福­指数,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­定。改革开放40年来,党和政府非常注重人民­的安全,除恶扫黑,除暴安良,社会治安良好;国家出台了最严格的食­品安全法律法规,从生产到餐桌,全流程对食品进行监管,确保“舌尖上的安全”;公共卫生安全逐渐好转,公众出行安全有很高的­保障,平安中国建设极大地提­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­全感和获得感。

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­生,是每个人都离不开,也没有任何产品可以替­代的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­不断提高,人们对干净的水、清新的空气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也越­来越高,老百姓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环境问题成了最迫切的­民生问题之一。

习近平总书记说过,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­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”“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”“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­银山。”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­食品安不安全、雾霾能不能少一点、河湖能不能清一点、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­健康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推行了最严格的生­态环境保护措施,大力开展绿化造林、沙漠治理、水土保持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,对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投­入,湿地公园、生态公园等得到恢复和­建设,并在全国各地推广河长­制、湖长制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­方式和生活方式,中华大地天更蓝了、山更绿了、水更清了、环境更优美了,人们的获得感更强了、幸福指数更高了。

 ??  ??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,让村里的老人笑逐颜开。
社会保障全民覆盖,让村里的老人笑逐颜开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