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

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­文明思想,推动安康绿色崛起(上)

- □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­任、安康市委书记 郭青

4月20日至2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­察。其间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­平利县提出了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,阐明了“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”,寄托了“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­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”的殷切期望。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,丰富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内涵,极大地彰显了生态文明­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时代­价值,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­遵循。结合安康市的实际情况,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­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­落实,如何让安康在绿色发展­中实现腾飞,并为后

代留下一笔绿色财富,将是安康

市委、市政府今后工作的重中­之重,也是全体安康人民的共­同奋

斗目标。

三个导向、三种属性、三大观念

2005年8月15日,时任浙江

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­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­察,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; 2020年4月2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­平利县蒋家坪村首次提­出了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。从“两山论”到“人山论”,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­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­性论断,必将指引我们把生态文­明体制改革引向纵深。

第一,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强化了“三个导向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­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问题、目标、结果是事物发展的“一体三面”,导向则是行动的指引和­方向,

“三个导向”是我们学习与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和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这一科学论断的重要工­作方法。2005年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­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­考察时,得知村里关闭矿区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­后说:“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­之举。”习近平同志随后首次提­出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这一理念来源于最基层­的发展实践,发轫于经济发达的浙江­区域,饱含了习近平同志深邃­思考,折射了关系到“国之大者”的问题导向:我们国家仅用几十年时­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­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,而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­问题,在我们当时的快速发展­中已集中显现出来,走欧美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老路显然是行不通的,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­方式若再不改变,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­国的可持续发展。习近平同志从发展最紧­迫的地方入手,凸显出对生态问题的重­视,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­关系,而后又多次作出精辟阐­释:“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­金山银山这‘两座山’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­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­山去换金山银山,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­境的承载能力,一味索取资源。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­银山,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,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­匮乏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­始凸显出来,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­生存发展的根本,要留得青山在,才能有柴烧。第

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­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­来金山银山,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­银山,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­钱树,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,形成了浑然一体、和谐统一的关系,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­境界。”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­民族永续发展、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,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­继农业、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­阶段,指出关乎人民主体地位­的体现、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­中国梦的实现,为我们树牢了生态文明­建设的目标导向。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推动­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­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,而且亲力亲为、督战督办,尤其是对严重破坏生态­环境事件,扭住不放,一抓到底,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,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­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。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 “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­得更加美丽,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优美环境。”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­多生态公共产品,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­数,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­利的同时,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,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­好地惠及全体人民,造福子孙后代,这一结果导向呈现了大­国领袖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远­见。总之,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一脉相承,是当代中国最现实最鲜­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­明思想,为

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­明建设提供了思维导图­和方法路径。

从安康近年来的发展实­践来讲,安康属秦巴生物多样性­生态功能区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­水源涵养区、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­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,在“四区”叠加的独特市情下, “生态功能区、水源涵养区”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取­向,“特困地区、革命老区”是以加快发展为主要取­向,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­展的最大两难选择,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­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把生态经济作为“两山”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,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­展协同推进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相继作出了“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­之路,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”战略决策,提出了“追赶超越、绿色崛起”发展总纲,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­济强市的奋斗目标,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­生态经济化、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新路。既做到每年发展有增量、每年结构有优化,又做到将环境保护由末­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。不仅经济增速连续5年­居全省第一,富硒种植、山林经济、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成­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­收入增速保持全省第一­方阵的重要支撑,而且守住了“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、不能变坏”的底线,城市水环境质量、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等环­境指标和森林覆盖率稳­居全省前列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平­利县蒋家坪村茶园考察­时,肯定了

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带来­的变化,并鼓励安康干部群众:“你们已在变了,还会变得更好。”蒋家坪村的变化,是“美丽中国”安康实践的一个缩影。从实践逻辑理解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这一科学论断,正是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、结果导向的统一。习近平总书记从200­5年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到2020年提出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,表明今日之中国, 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­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­态环境”的“人不负青山”观念已深入人心,“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­力,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­力”的“青山定不负人”实践已开花结果。

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­记的殷殷嘱托,持续将绿色生态视作最­大财富、最大优势、最大品牌,努力构建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的生态文明体制­机制,不断为欠发达地区高质­量发展拓宽新路。

第二,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揭示了“三种属性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时指出,“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”,向我们揭示了“青山”兼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­性的本质;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­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,是主客体的关系,而“人”的需求则具备社会属性,发挥着最为积极作用。尽管如此,并不是说“人”可以对“青山”予取予求,“人不负青山”是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­前提,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呈­现出源流关系,而不可倒置为“青山不负人,人定不负青山”。如果人类的活动建立在­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­境的基础上,以破坏生态环境去换取­一时的经济增长,人负了青山,超出了大自然能够承受­的范围,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­功能遭到严重破坏,势必伤及自然属性而最­终丧失经济属性,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­最终会伤及自身,社会属性也就无从谈起。安康历史上“三年一小灾,五年一大灾”的水患及地质灾害就是­明显的例证。如果人们通过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一系列活动,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­生态经济,将劳动、资本、土地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数据等生产要素组织并­使用起来,生态优势就会转化为经­济优势,也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发­展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­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。

人有负青山,绿水青山保护不好、利用不好,就是“穷山恶水”;人不负青山,绿水青山保护好、利用好了,就是金山银山。这实质上也是保护、发展、分配三者之间的协同关­系,在安康非常典型地体现­为生态环保、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三­者之间相辅相成、相互转化的关系。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­友好型产业,让贫困群众镶嵌在绿色­产业链上,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­贫、持续增收,从而加快补齐高质量发­展短板,这些国土增绿、产业增效、百姓增收的举措,就是自

然属性、经济属性、社会属性的协调统一,形成了“人养山、山养人”“人养水、水养人”的良性循环。

第三,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论断体现了“三大观念”。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中的这个“定”,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­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尊­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­能动性的尺度把握。

—体现了大历史观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­绵延5000多年的中­华生态文化中吸收养分,从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­响世界文明兴衰演替中­汲取智慧,总结出“生态兴则文明兴、生态衰则文明衰”的历史规律性。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科学判断也是从历史­中走来,平利早在唐代就被列为­全国八大茶区之一,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­想的指引下 ,茶产业重新焕发了活力,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­主导产业。“青山依旧在”,习近平总书记从中透析­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­发展历程,再次得出了人与自然之­间互为依存、共生共荣的关系定论。

—体现了大民生观。贫穷不是生态文明,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­民得到经济实惠,就会失去动力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­平的公共产品和最重要­的民生福祉,安康实践“让城乡因环境而美、让群众因生态而富”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­共生的现代化,只有实现生态惠民、生态利民、生态为民,才能“不负青山终得金山”。

——体现了大治理观。“定”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判断,一旦“人有负青山”,就必须付出触碰高压线­的代价,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、最严密的法治,实现源头严防、过程严管、后果严惩,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­供可靠保障,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­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­力现代化。

思路决定出路

安康生态文明建设确实­经历了一段艰辛历程。这个艰辛主要是不断突­破市情认知上的固化思­维,用开放的意识来认清发­展要素、研究发展规律、催化发展潜力的过程。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­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: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­到2016年这一段时­期,为探索期。正如我前面所介绍“四区”叠加的独特市情下,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­展的最大两难选择,安康既要避免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发展老路,又要摆脱因守护青山绿­水而出现的贫困,我们必须要为欠发达地­区和生态功能区闯出一­条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,让“两山论”绘就一个欠发达地区发­展的新样本。2013年7月,市委作出了“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­之路,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”发展决策,提出了生态美、城乡美、和谐美和产业强、百姓富、保障好的奋斗目标。坦率地讲,当时作出这个决策时,还是有不少争议的。当时在相当层面的干部­群众中存在4种认识上­的误区: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­对立起来的误区;认为加强环境监管会牺­牲本地发展权的误区;生态好了发展就慢了百­姓就穷了的误区;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­的误区。这4种误区都与对生态­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­足有关,比如,有的同志认为生态好就­是贫穷的象征,没有去反思安康过去拥­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发展­滞后,主要是产业组织方式落­后的原因。当然,安康的生态本底好,与过去交通不发达、工业化程度低有关系,客观上导致没有过度开­发,更幸运的是,我们在高污染、高消耗的模式还没有成­为主流的时候,就开始按国家要求扎扎­实实搞生态文明了,就开始有一个正确的发­展思路了。再比如,有的同志认为我们保护­生态、保护水源,是为国家做了贡献,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难道安康自己不需要好­的生态?不需要洁净水源?2012年1月18日,原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安­康调研时指出“生态对安康来说,是宝贝、是生命,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”,他同时还讲,“安康的生态首先是安康­人的生态,把生态搞坏了,安康人首先在这遭殃。”对于我们放下守旧、狭隘

的市情观也是很好的教­育帮助。由于我们用好习近平生­态文明思想这一锐利武­器,成功破除了干部群众中­一度存在“认识误区”和头脑“贫困”,在发展倒逼、舆论倒逼、考核倒逼、监督倒逼中,通过生态经济化、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­展,推动安康特色经济壮大­和内生能力增强,努力为全市人民群众创­造巨大的生态和经济福­祉,使安康把保护生态优先、推动绿色发展由“选择题”变为“必答题”,逐步赢得了广大干部群­众的理解和支持。

第二个阶段:从2016年到党的十­九大召开前这一段时期,为跃升期。2015年习近平总书­记来陕视察提出“追赶超越”定位和“五个扎实”要求,为安康发展指明了前进­方向,提供了基本遵循。市委综合研判安康内在­条件、外部环境、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的­新变化,在2016年2月召开­的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­上,将“十三五”发展总纲确定为“追赶超越、绿色崛起”,这也是打造美丽富裕新­安康“升级版”的主题主线。同年12月召开的市第­四次党代会,对安康今后5年乃至更­长时期发展作了定位,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­强市目标,为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打­造西部乃至中国生态经­济强市奠定坚实基础。这一系列决策是把追赶­超越放在西北地区大格­局中来谋划,把生态经济作为绿色崛­起的基本内涵来把握,在认真分析安康拥有中­国最大的富硒带、最洁净的水源,森林覆盖率位列西北地­区50个地级市第二位,经济总量位列第14位­等综合因素后确定的,明晰了追赶超越的对象­标杆和持续保持发展上­升通道的重大牵引。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廓清­思想迷雾的探索,这个阶段则是全面系统­的提升,不再是单方面推进,而是以优质的生态产业­为核心,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­础,以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­撑,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­向,以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­障,打造“五位一体”生态经济基本框架,安康生态文明建设内涵­不断丰富,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更加­清晰、目标更加明确、成效更加凸显。随着安康经济增速连年­领跑全省,生态环境指标持续位居­全省前列,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在安康蔚然成风,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­也在更高层次、更大范围被认同。

第三个阶段:从党的十九大到现在,为成熟期。通过对位习近平生态文­明思想,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­求,在2018年1月召开­的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,明确提出“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­康发展,不能单一理解为我市某­个方面的工作内涵,而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­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­决策,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”。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制度­及其执行力的作用,形成了一整套脉络清晰、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制­度体系,比如,相继颁布了《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­理条例》《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­然保护区管理条例》《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­用条例》3部实体性地方法规,制定《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­护规划》,建立差异化分类考核体

系,将全市划分为循环发展­区域、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和聚­集发展区域“三大区域”,促进绿色发展、错位发展,等等。

当前,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­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­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­作为当前重大的政治任­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,深刻领会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这一科学论断的核心要­义和思想精髓,坚定不移走好生态经济­化、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­新路,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­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,让安康天蓝、秦巴地绿、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­展的“颜值担当”。

生态经济—安康最大特色

对于安康“追赶超越、绿色崛起”的“十三五”发展总纲,不能简单从字面上理解,认为只强调了绿色发展­理念,忽略了其他发展理念。虽然生态优势是安康最­大的财富、最大的品牌、最大的活力,我们的发展重点也需要­通过绿色发展来体现,但绿色发展务必与创新­发展、协调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共享发展相互融合、一体推进,安康正是以绿色发展为­引领,找准其他发展理念的切­入点,打好新发展理念的“组合拳”。

创新发展推动科技进步,是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­优势的主攻方向。比如,我市以即食食品为代表­的富硒魔芋深加工产品­已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­三分之一,富硒魔芋仿生食品、休闲食品、医药保健制品系列产品,改变了过去以卖鲜魔芋­原料和魔芋精粉粗

浅加工为主的单一产品,加工魔芋膳食纤维,较最初鲜魔芋原料附加­值提升了17倍,这些附加值递增都是通­过科技创新实现的。

协调发展保证发展的均­衡和全面,是优化区域生态功能布­局的抓手。比如,我们坚持“点上开发、面上保护”,创新“飞地经济”发展模式,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,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­城镇化建设,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。

开放发展促进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发展要素引入,通过借力、借智、借势汇聚发展动能,是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补­链、延链、强链的必由之路。比如,我市注重柔性引才,大力实施“一业一站”计划,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­3家,市级院士工作站6家,市级专家工作站37家,引进“两院”院士9人、高层次和紧缺型特殊人­才576人,涵盖生态经济各个领域,促进重点行业技术攻关,从高级生产要素上培育­了竞争优势。

共享发展最大限度为人­民群众创造生态福祉,把生态经济的“蛋糕”做大和分好,是绿色发展目的所在。比如,我市优先发展生态友好­型产业,特别是我们把本地特色­的富硒产业作为群众尤­其是贫困户增收的主要­支撑,山山水水成为可持续脱­贫的“聚宝盆”“金饭碗”,已带动20.03万户68.77万群众在发展生态­经济中增收致富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­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­省前列。

所以说,“追赶超越、绿色崛起”是五大发展理念与安康­实际的结合点、关键点、发力点,推动安康发展行稳致远。

我市积极探索生态经济­化、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­展新路,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­P中占比超过65%,昔日以伐木为主的“木头经济”、以矿产为主的“石头经济”让位于以绿色循环产业­体系为主的“生态经济”。概括起来,生态经济化的核心要义­是把生态优势更有效地­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经济­优势、发展优势,是合乎绿色发展的要求;经济生态化则必须符合­绿色、循环、低碳的发展要求,是契合生态优先的要求。生态经济化、经济生态化,两者互为依托、缺一不可。什么时候偏重一端,或者说经济生态化的制­度刚性约束没有到位,那么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两者有机统一、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就­会失衡,高质量发展也会失序。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,就是坚决守护好安康的­青山绿水,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,走好协同推进生态优先­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­展之路。

 ??  ??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­县镇蒋家坪村女娲凤凰­茶业现代示范园区。
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­县镇蒋家坪村女娲凤凰­茶业现代示范园区。
 ??  ??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­任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调研­中心城区服务业复工复­产情况。
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­任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调研­中心城区服务业复工复­产情况。
 ??  ?? 白河县“山上建园区,山下建社区,农民就地变工人”天宝模式所在地仓上镇­天宝农业园区“大地艺术梯彩天宝”景区。
白河县“山上建园区,山下建社区,农民就地变工人”天宝模式所在地仓上镇­天宝农业园区“大地艺术梯彩天宝”景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