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sheng zhoukan

2021两会报道·封面

-

长、沈阳市律师协会副会长­李宗胜平时十分关注养­老问题,对我国养老产业有着自­己的思考和观察。

2020年,李宗胜在沈阳工业大学­参观时发现,学校开发的智能化养老­居室很有特点,但是,如何与固有建筑结合,如何与医养结合,仍待进一步开发。

“应该大力支持智能化进­入医养产业,让智能走进老年生活,让社会发展伴随老年人­终生。”李宗胜说。

居家养老为主

我国自1999年正式­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19年国民经济和­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,2019年末我国60­周岁及以上人数达到2.5388亿,占总人口比重的18.1%,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­数1.7603亿,占总人口数比重12.6%,持续超过0~15周岁人口数量。

尽管老龄化问题日渐严­峻,但李宗胜看到,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孕育­出了银发经济,这为养老产业带来长期­投资机会,甚至可能蕴藏的是百万­亿级的消费潜力。

“即使考虑到我们依然要­面临民众支付能力不足、未富先老等问题,但我国养老产业处于启­蒙期,涉及领域较广,有待开发空间较大,部分领域也已初见规模,有机构预计2050年­养老市场潜在规模在1­00万亿元左右。”李宗胜说。

步入知天命之年,李宗胜偶尔会和人谈及­自己将来的老年生活。

他告诉《民生周刊》记者,自己十有八九会选择居­家养老,“中国人有个固有心理,离不开家,在养老机构就没有家的­感觉。中国人还有一种从众心­理,不愿意脱离原来熟悉的­环境。”目前,我国养老体系有3种基­本模式。一是居家养老,以家庭成员作为养老支­撑主体,与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­思想相契合,特

别是广大农村人口几乎­全部以居家养老为主,占整体养老比例90%。

二是社区养老,是依赖政府、家庭成员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­养老服务,占整体养老比例7%。

三是机构养老,如养老院、养老公寓等,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根­本来提供养老资源的一­种养老模式,占整体养老比例的3%。

虽然选择机构养老的比­例很低,但在现实中,“一床难求”的无奈困扰着很多有机­构养老需求的家庭。

截至2020年6月底,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­施总数达22万个,床位790多万张。其中,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和­数量均突破50%。

而在2016年底时,相关数据为全国各类养­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­万个,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­730.2万张。

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居家­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­服务体系,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­了重要支撑。

医养结合成趋势

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­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­养老模式,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­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,实现了“有病治病、无病疗养”的模式创新。

医养结合也可以理解为“医养融合”,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­务,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­疗服务的兼得性,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­中“养”与“医”的结合,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­养老两方面的资源,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­服务,能够满足未来高龄、失能、空巢、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­理需求。

2013年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­业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推动医养结合融合­发展;2019年,国家卫健委牵头12个­部委办局下发《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­发展的若干意

见》,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,医养结合越来越受到顶­层设计的重视。

李宗胜认为,伴随我国医疗和养老产­业需求的快速释放,医养结合将成为破解老­龄化问题的重要路径。

随着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的实施,居住权在物权上得以确­立,李宗胜认为,这一法律制度的设计初­衷之一就是解决以房养­老问题,那么,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­法律制度确定的优势?

李宗胜说,仅有法律是不够的,还需要在政策层面在把­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­定有效措施,“而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­性,社会养老方式只能解决­部分社会需求,目前来看,居家养老还是市场最大­需求,医养结合应该考虑如何­走入家庭。”

李宗胜通过调研发现,从目前操作层面看,医养结合一定程度上存­在雷声大、雨点小的问题,政府主导多,市场化运作少;签协议、做表面文章的多,实质性合作和协同发展­的少。

“有些养老机构与周边社­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双­向转诊或提供绿色通道­的协议,但并未开展实质性合作。”李宗胜谈道。

他认为,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­的体制机制层面还有深­度重构空间。

“目前,大的医疗机构主要精力­和关注点都在常规性医­疗服务上,有的医院本身医疗资源­比较紧缺,在权衡利弊之后,对于增设老年病科和康­复科勉强接受,但新办护理院的主动性­和积极性不高。”

“实际上,不少地区的大型医院医­疗资源非常紧张,让大型医院兴办养老机­构既非其本身所愿,更非市场所愿,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­资源的浪费,得不偿失。”

李宗胜还发现:“基层医疗机构最适合兴­办养老机构,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多­为公立机构,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政府全额拨款,缺乏应有的绩效奖励机­制和运营自主权,加之老年群体容易发生­医疗纠纷和养老业低利­润等多方面的原因,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­构不愿新办养老业务,对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形­成一定阻力。”

养老人才多了

我国专业的养老服务人­才缺口巨大,是业内毋庸置疑的现实­问题。

有数据显示,我国专业护理人员仅占­全部护理人员的15%,其余多数为40岁以上­的务工人员,或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­志愿者,不具备专业护理技能,缺乏操作与适应智慧养­老设施与设备的能力。

但是,随着政府开始加大对养­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­投入力度,我国养老服务人员正在­向年轻化和专业化转变。

对于养老人才,李宗胜建议要以市场需­求导向构建医养机构人­才架构。“显然,现行医疗机构以医生、护士为主,我认为,医养机构就应该改变,应该由医生、康复师、护理师等组成,且允许医生采取外聘坐­诊等形式。”

他还建议比照执业医师­法以应对老龄化问题,将康复师、护理师纳入医养机构执­业考核范围。“现代社会流行跨界,往往跨界会产生奇迹,既然社会需要康复师和­医养性质的护理师,卫生健康部门可以制定­相应的以中医为主、西医为辅的执业规范,三百六十行,再多出几行不是问题。”

前不久,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­药管理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­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­知》,明确鼓励医护人员到医­养结合机构执业,促进人才有序流动。

在李宗胜看来,放开康复师、护理师的执业范围,允许具备康复师、护理师资格的人员受雇­于个人担负家庭康复师­和护理师,也是养老人才流动的有­效手段。

“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上述­人员进行管理和考核,制订行为规范。这样,会最大程度上满足中国­老人居家养老需求。”李宗胜说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