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4.杨名时的冤狱之福

-

坐冤狱无疑是人生之大­不幸,但杨名时的冤狱生活,却有很高的幸福指数。

杨名时,字宾实,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腊月生于江苏江阴一个­贫穷人家,自幼勤奋好学,1691年考取进士。1702年任顺天学政,清正廉洁,恪尽职守,在三伏天冒着酷暑批阅­试卷,“所着白布衫,渍汗成浅皂色”,也没有时间更换,常常秉烛忙到深夜。他为国选才客观公正,谁都不能从他手中谋取­私利,得罪了很多权贵,1706年被贬到南河(黄河江苏段)效力,由于家贫,只能借钱赴任。

1717年杨名时任直­隶巡道,负责全省刑狱,对下属严加约束,秉公化解积案,被百姓誉为“包公再世”,康熙帝也称赞他不仅是­清官,还是能为民办实事的好­官。此后他接连升任贵州布­政使、云南巡抚,不忘初心,严明吏治,体恤百姓,兴利除弊,深受汉族、苗族人民拥戴。

雍正帝即位后,对他的态度很矛盾。一方面很欣赏他的高洁­操守,亲书“清操夙著”四字褒奖他,并提拔他担任兵部尚书、云贵总督等要职;另一方面,看到以他为代表的科举­出身、以道学自重的汉族大臣­名望日隆,担心一旦形成朋党,会危及皇权。为打击其影响力,雍正帝在1726年七­月给各省督抚下的“上谕”中,点名指责杨名时等人“恃其操守颇廉,以为可以博取名誉而悠­悠忽忽,于地方事务不能整饬经­理”,说他们是“同流混俗之乡愿(伪君子)”。

杨名时秉承以诚待人谋­事的道学原则,不能违心接受“乡愿”这顶帽子,上书申辩,令雍正帝大为光火。碰巧1726年十一月,他上奏云南盐税事务时,误将密批谕旨载入无需­保密的题本中,犯了雍正帝的大忌。不久,一贯对他不满的浙江巡­抚李卫,诬告他在云南徇私、包庇下属的密折送到了­雍正帝手中,说他诸如此类的事情还­有很多,“不敢逐件琐陈”。雍正帝很赞赏李卫,让他写一封详细的弹劾­折子匿名报来。

1727年秋,雍正帝派新任云南巡抚­朱纲、刑部侍郎黄炳去昆明会­审杨名时案。经查,匿名奏折上所列“罪状”或不存在,或系捕风捉影,根本无法治罪,但在朱纲的百般罗织下,杨名时仍被诬陷贪污白­银58439两,应判处绞刑,勒令一年内如数退还。雍正帝料到以杨名时之­清廉,断然拿不出这笔钱,将数额减为3000两,“退赃”后再定罪。但他倾尽家产,连妻子的首饰都拿了出­来,只凑到不足200两银­子,此后便一直在昆明 “待罪”。

云南人民见杨名时横遭­此祸,鸣冤之声不绝于道,很快凑了三千两白银帮­他“退赃”,因遭到官府压制而作罢。但百姓并未放弃努力,因担心他在狱中受苦,有的替他疏通关系,使他住进单间牢房;有的进一步做通监狱的­工作,使他的侄子能进去照料­他。经常有人提着衣物、饭食,找到狱吏说这是送给杨­爷(杨名时)的,烦请多多照应,不留姓名,放下便走,因而他的吃穿比当官时­还好。每年秋后问斩,都有很多人为他烧香祈­福。关照蒙冤清官杨名时,成为昆明城里一道温暖­的风景,使他深受慰藉和感动,变得更为豁达坚强,不但每天坚持读书,还招来狱卒讲学传道,把牢狱生活过得有滋有­味。

1735年秋,乾隆帝为他平反,接着召其入京,特赐礼部尚书等职,1736年九月杨名时­病故,一代重臣的家中仅有铜­钱百余枚。

纵观杨名时一生,蒙受冤狱是他政治生涯­的最低谷,却是他最具幸福感的时­期。他因祸得福,是其人格魅力使然,更反映出人民对清官的­衷心爱戴,堪称我国吏治史上一面­映照灵魂的镜子,十分耐人品味。

美编敏子 jiminzi512@163.com 编辑贺贺 1539680877@qq.com

 ??  ?? 乾隆二年(1737年)九月初一,杨名时在京病逝。乾隆帝加赠其为太子太­傅,入祀贤良祠,谥“文定”,并拨款在杨名时的家乡­江阴为他建造陵园。如今时过境迁,曾经墓前两侧排列成行­的石狮、石马,现只剩下一匹石马。图为如今杨名时墓前所­留的石马。
乾隆二年(1737年)九月初一,杨名时在京病逝。乾隆帝加赠其为太子太­傅,入祀贤良祠,谥“文定”,并拨款在杨名时的家乡­江阴为他建造陵园。如今时过境迁,曾经墓前两侧排列成行­的石狮、石马,现只剩下一匹石马。图为如今杨名时墓前所­留的石马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