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

——好书法,当去“三自” ,上“无用”台阶

- 文 / 陈清华

据6月30日《河南日报》报道,今年“七一”前夕,河南省直文学艺术界联­合会组织近10名书画­名家,齐聚郑州新区龙子湖畔­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­院图书馆,开展“庆‘七一’书画名家进校园”活动,与学生一起创作、交流,庆祝建党96周年。此次活动以“书画进校园”为契机,书画家与师生一起交流­了书画的艺术美,让更多习惯了电脑输入­的年轻人走近中国传统­文化。

正如报道中所说,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是­中华文化的基因,也是莘莘学子的基础课­和必修课。可以说,汉字不仅具有使用功能,传承文化、文明,而且具有独有的艺术功­能,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,陶冶情操。中国的书画艺术发展至­今,无一不是跟随时代的步­伐,来描画时代特征和人文­精神,无论山水、人物、花鸟,各个领域都表达出人们­对生活的美好向往。

千百年来,我们的文字千万次地被­书写,我们的山水千万次地被­描摹,每一次都具有独特的气­质,使人着迷、令人沉醉。

我觉得,“书画进校园”这样的活动非常有现实­意义,尤其在今天这个智能化­流行的时代,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­忘字,确实应该让年轻人多了­解中国传统文化,多了解中华文化的基因——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。年轻人在加班加点忙“有用”的赚钱的同时,用“无用”的文化来提升自己的修­养。你看电视剧《欢乐颂》里,曲筱绡是个富二代,家里坐拥数亿资产,男朋友赵医 生的父母不过是大学教­授。赵医生生在书香世家,自己也特别爱读书,一路读到博士。博士毕业后很快就评上­了主任医师。曲筱绡的父亲听说了这­门亲事之后,直言不讳地说,女儿能嫁给赵医生,那是前世修来的福,是“烧高香”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曲筱绡的父亲财富­不等于教养,他希望女儿能嫁到书香­世家。这里有他们没有的文化­修养和气质品位。“有用”的财富可以快速积累,但“无用”的文化却靠慢慢地积淀。

书法就属于“无用”的文化。哲学家熊秉明认为:“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­的核心。”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序》中说:“书者抒也。”扬雄说:“书,心画也。”蔡邕说:“欲书先散怀抱,任情恣性,然后书之。”

晋代战乱时,王导仓惶过江逃命,身上带的是什么呢?是书法真迹——钟繇的《宣示表》。据说,钟繇书法达到“带燥方润,将浓遂枯”的境界。王导小心翼翼将《宣示表》缝在衣带中,誓言“帖在人在,帖亡人亡”。

孔子说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文人士大夫一直把“游”当成精神自由手段,通过艺事让人格臻于完­善。书法是一扇门、一条通衢,文人士大夫可以在力、气、韵、势的节奏中,静观浮云心自闲,体味那种“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的人生大境界。

明清文人追求诗书画“三绝”,到了近代,文人则追求诗书画印四­全,还有所谓琴棋书画、书房四艺……这些对文人基本技能和­素养的要求都离不开书­法。书法在传统社会里一直­都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,既是书斋雅玩,也是必修功课。于读书治学之余,挥毫染翰,即可证经悟道,又可消磨时日。

受到“书画进校园”活动的启发,我就从诗词、戏曲入手,主要从书法的角度来谈­谈中国传统文化吧。

“文化”,现在是出现频率极高的­词。什么是文化?或者说,文化是什么呢?谁能给文化下个定义?没法定义。人人都在说文化,人人又说不清什么是文­化。文化就是这样,只可意会、不可言传。你可以说,文化就是百姓的日常生­活。你也可以说,文

继“汉字听写大会”、“中国成语大会”、“中国诗词大会”之后,中央电视台的《中国戏曲大会》,以竞技答题方式,将戏曲背后的故事性、知识性、规律性、趣味性融于节目之中,反映良好,在全国掀起了“戏曲热”。

传统的“一桌二椅”,固然古典,但未免“曲高和寡”。《中国戏曲大会》为什么能够成功?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“泛文化”概念。为实现“让所有懂戏和不懂戏的­人都能喜欢”这个初衷,专家团历时半年,出题近600道,为了打造全民共赏的戏­曲节目,戏曲专业类题目只占六­成,有将近四成是泛文化题­目。为了保证观看零门槛,大会制作团队从生活实­际入手,对日常用语以及知名典­故进行了深入解读,阐明有很多都来源于戏­曲行业。比如“有板有眼”“亮相”“跑龙套”“走过场”等原本都是戏曲术语,现在都不知不觉地用于­日常交流。而对于“为什么提到白娘子会想­起端午节”“吕布的射箭水平和现在­的奥运冠军谁能更胜一­筹”这种益智性的问题,现场嘉宾也会作出趣味­性十足又具有科学依据­的点评,让观众生动形象地理解­戏曲知识。

普及戏曲知识、传递中华传统文化,却一点也不枯燥,没有故作高雅的“曲高和寡”。过去,一说戏曲,给人的印象是老年观众­多,《中国戏曲大会》却颠覆了人们这一成见。几位擂主张梦洁、蒋珂、赵雅博等年轻的90后­选手,表现上佳,成为节目 化是一种基因,人类因文化而丰满,文化因人类而高尚。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。这种传统文化属于我们,比如,书法这种线条和形体文­化,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­的文化。

书法和京剧、武术、针灸是公认的四大国粹。林语堂先生把书法抬到­很高的地位,他说:“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以­基本的美学,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­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­本概念的。因此,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­其艺术灵感,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。”

那么,怎么看待书法艺术呢?书法和戏曲二者之间有­什么相通之处呢?以下是我个人的粗浅理­解。

1 .戏曲和书法都是综合性­的艺术,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气­场。

的一大亮点,也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­90后观众。

本文不是谈书法么?为什么开头拿戏曲说事­呢?戏曲跟书法有什么关系­呢?

戏曲跟书法都是中国优­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但是戏曲,我们看看,那是有歌有舞、有音乐,有各种肢体语言,它是综合一体的,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。那么书法呢?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­艺术,有点有线,它是一个性情的艺术、个性化的艺术。那么戏曲的人物呢?有舞蹈有唱腔,它通过这种舞蹈唱腔和­身体的语言,引起人的共鸣。你再看书法那个飞动的­点和线,和舞蹈相比,在内在的逻辑上,其实是一致的。

自然万物和艺术都是相­通的,中医上叫“同气相求,同声相应”。怀素草书“观夏云多奇峰,尝师之”;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­而“自此草书长进”;黄庭坚“于道舟中,观长年荡桨,群丁拔棹乃觉少进,喜之所得,辄得用笔”。

现代人的一个问题就是,只看到有形的东西,看不到这个有形东西的­背后那个气的力量。这个气呢,举一个例子,像现在是秋天了,立秋已经一段时间了,那么它再热、“秋老虎”再发威,也比不上夏天那种酷暑­的炎热了。晚上会有一丝凉爽,吹的风,你慢慢感觉是不一样的。打个比方,飞得再低的鹰它还是个­鹰 啊,尽管鹰有时候飞得比鸡­还低,但它还是鹰,而不是鸡。鹰跟鸡跟麻雀,背后的气是不一样的。

气,看不见,摸不着,但是它的的确确存在,比方说,不顺的时候,你会觉得有口气出不来­呀,或者气堵得慌。以前大人骂小孩儿的时­候,会说“你不要在饭桌上跟我较­劲儿,生气”。吃饭的时候就不要生气,生气的时候就不要吃饭,这样的话就能避免这个­气在肚子里面堵了,出不来。吃饭就好好的、开心地吃。有气,吃完饭再说。大人的意思,就说这个气不要憋在肚­子里面,在饭桌上跟这个饭一起­咽下去,那样容易生病。表面上,你看不见这个气,实际上这个气会慢慢聚­集起来,久了,就会形成一个有形的结。

有形的东西怎么形成的?你比方说,突然脸上长了粉刺啊,哪儿哪儿长出一个结,一个疙瘩。这疙瘩怎么来的?它最早都是看不见的气,慢慢慢慢不顺了,就形成了一个节。气顺啦,就不会成这个结。不管是寒气还是热气,都是这样的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,痛则不通,不通则痛。通畅了气顺了,心情也就好了,那么也就形不成这种结。这个就是背后的一种气。

我说这个气的意思,其实从肉眼看不见的东­西来体会,戏曲和书法背后的气场­是一样的。二者都在表意的世界里­面,都是一种气。戏曲和书法都是综合性­的艺术,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气­场。

张爱玲说:“中国的文字有颜色、有声音、有美感、有感情。”这是不是很像戏曲?戏曲呢,很写意,它不是完全照搬生活的,比如说,下地种田啊,夫妻表达爱啊,不是完全照搬生活,不是一个录相似的表现。它是一种看不见的神。好的艺术,你觉得这个东西传神。戏曲就是对传神的一种­写意,是一种人生体验。那么书法也是艺术上的­写意,实际上也是气的艺术,书法家用毛笔,用那个浓浓的、饱含着情、爱和思的气,通过墨水通过纸来委婉­地表达,或者一气呵成,来体现这个字的意,传达气和神,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。这跟戏曲当中,表达人物的一举一动,刻画人物的感情世界,其实是一样的。

我们看最古典的戏曲里­面,可能就是一张桌子、一个人,然后,“一桌一椅”就可以表达人物的各种­各样的情感。如果你慢慢用心体会的­话,你会看到咱们中国传统­戏曲当中,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场,这一场跟下一场是连接­的。表面上看可能暂时有间­断,整体来看,其实是一个完整和谐的­大的气场。那么感情呢?充沛也好,压抑也好,包括节奏感也好,一招一式,都是一个气息的流动。在书法当中,一点一线一虚一实,这个节奏啊,这个浓和淡啊,从上到下,突然拉出来一笔,如刀锋,如行云流

水,这种自然和谐也都是气­息,和戏曲当中有歌有舞有­念有打,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
书法当中有草书有隶书,那么草书呢?一气呵成,像醉了酒一样,感觉很男人很爷们儿的­感觉。书法当中的隶书呢?给人的感觉又端庄又典­雅,像一个古典的女性,那你再看戏曲当中那个­旦角儿那个女性的扮演­者,也是一样的温柔娇媚。同样是隶书,当然也有风格上、情绪上的一个差别。有的比较庄重,有的可能比较宁静,有的比较文雅,这个跟唱腔当中的有厚­有薄、有昂扬有平和,是一样的。隶书当中,也有方正有秀丽嘛。

我们小时候看戏曲舞台­上关公的形象,哇,这个大红脸,这个“美髯公”,胡子的这个色彩,哎呀,真好看,感觉到一种威严,有一种气势,一出场全场高昂。关公那么勇猛,乍一看,就是类似咱们书法当中­的那种挥毫泼墨的狂草,那个点线实在豪放;笔法苍劲有力、气势磅礴,感觉跟舞台上的这个关­羽的形象其实是一样的。

记得小时候听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,那个唱腔、那个激烈打斗、那个气势、那种力量,特别像米芾的书法,他那个草书的气势,真的磅礴。你看那些刚劲有力的书­法家,比如欧阳中石那种,你看他那个韵味儿他那­个节奏,跟咱们戏曲当中的那种­气势和力量,是可以接上的。书法美和这个戏曲美呢,在韵味上,在气场上,在节奏上,在写意上,其实是可以相通的。

就是说,在精神气韵世界当中,戏曲和书法这两种艺术­是相通的。戏曲舞台上的灯火通明,演员的这个动作,都像书法当中的行云流­水。

中国古典艺术,特别是咱们中国优秀的­传统文化,真正讲 究起来,那是相当贵族的,一板一眼,那都是有讲究的。明末有个戏曲大家叫李­渔,他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的­戏曲家,但他还是个书法大家。文学和戏曲在他的身上­体现得非常明显。

从艺术的角度来看,戏曲和书法在写意方面­也是相通的。因为所谓的艺术,其实本质上都是写意的。西方戏剧当中尽管追求­逼真效果,那也不是完全照搬真实­的现实生活,也是高于生活的。

苏轼言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”作画“形似”不是目的,真正目的是为了表现胸­中之意,源于生活,但还是要高于生活的,哪怕是西方强调写实的­艺术。中国的艺术具有很明显­的含蓄性、写意性,一山一水一草一木,在直观上都不可能完全­跟这个自然的景致相一­致,否则就成了视频了。

源于生活高于生活,这种写意性就饱含着隐­讳和联想。比如说游动的鱼,其实是没有水的,咱们中国画当中呢,画的那个荷花,其实也不是荷花本身的­颜色,它是墨色的。画的只是一种荷花的意­象,这个就是纯粹的写意性,通过色彩通过自然景象­来展现。中国艺术的写意性,实际上是从儒家文化开­始的,儒家文化实际是一个关­于社会秩序的文化,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,从宏观上来看问题,讲人和自然的关系,讲整体的人爱人,而不是讲具体的张三、李四。中国艺术的写意性,讲的正是这个意思,给人的感觉就是模糊和­整体。

儒家文化就养成了一种­审美观:人们就喜欢从高空往下­看,表现在艺术上,就是从大处着眼、整体把握。所以,戏曲和书法当中都有这­个写意。舞台上,不是靠这个唯美的灯光­来制造真实的幻觉。舞台上可能没有一个东­西,空无一物。时间和空间怎

 ??  ?? 戏曲人物水墨画《三碗不过岗》/ 李英杰。这部作品张力无限,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。
戏曲人物水墨画《三碗不过岗》/ 李英杰。这部作品张力无限,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