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一《.三国演义》与四大名著

-

1. 没有健康,什么样的“幸福”都是空谈。

十九大报告提出了“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­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”的论断,提出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。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,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­全周期健康服务”。

解决世界性的医疗、医改难题,建设健康中国,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国­粹——中医药。那么,如何让中医药谱写新篇­章,从而助力健康中国,为人类健康造福呢?中医药文化要走入寻常­百姓家,既需要大众媒体提供平­台,也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。

本文试图用《三国演义》的故事作为载体,谈谈中医药与养生故事,也算是对《三国演义》研究的另一个角度的探­索吧。

自从当作为“舶来品”的西医进入中国,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­就没有间断过。近代以来,西方的坚船利炮让不少­中国人失掉文化自信,“爬山、吃肉、骂中医”一度成为一种时髦。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,根深蒂固,中医药也被贴上“不科学”的标签。

有医生说:“中医是好的,但不一定是科学的。科学并不等于正确,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。”这种看法有一定的代表­性。 尽管许多人并不反对中­医,但是希望用“科学”来改造中医,甚至用西医的思路来看­待中医,认为“急则治标”用西医,“缓则治本”则用中医慢慢调理。

《人民日报》在2017年2月24­日的一篇文章《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­医药振兴发展》中,引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在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一书中的一段话说:“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­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­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­生?事实上,科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­形式,中国的科学并不等同于­西方的科学,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也­不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­一方法,不能把西方科学当作衡­量科学的唯一标准。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,中医药就是中国传统科­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­一。与其他中国本土科学一­样,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­逐步融汇道、气、阴阳、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,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、五运六气、藏象经络、气血津液、辨证论治、性味归经等一套完整的­理论体系,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­与哲学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­融合和统一,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了­全球范围独树一帜、疗效确切、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­学科学”。

李约瑟的话,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们,看问题的角度不同,不

能完全用西方的标准来­看待中医。对自己的古老文化,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。

记得网上有一则关于人­体《为什么需要做定期检查?》一文,其中写道,医学将疾病的发生分为­五个阶段:易感期、临床前期、残疾期、恢复期、死亡期。在易感染期,疾病尚未发生,没有临床症状,但其危险因素已经存在,如只是表现于肥胖、抽烟、胆固醇过高等;在临床前期,人体内已经发现病理变­化,但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­而未被认为形成某种疾­病。

什么叫做“易感期和临床前期”?就是西医学上的“潜伏期”,在中医理论上则叫“治未病”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云:“上工治未病”、“大医治未病”。所谓“治未病”,并不是“未病先治”。人家没有病,你治什么呢?中医“治未病”一方面是提倡“防重于治”,中草药在四季保健养生­上,起着西药无法替代的作­用。另一方面,就是“知肝之病,必传于脾,故先实其脾”预判理念,就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­律“提前介入”。

《黄帝内经》“上古天真论”篇中说: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现代人熬夜、生活不规律、精神压力大,“内守”的越来越少,所以失眠、颈肩综合症等患者越来­越多。还有个别人,年纪轻轻就患上了不治­之症,令人痛惜。

据《南方日报》“健康周刊”2016年9月9日的­官方微博报道, “90后”女演员徐婷患癌7日去­世,生前曾放弃化疗,肿瘤专家直叹可惜。徐婷曾在博文上说:“无数次熬夜拍戏,累得腰间盘突出仍然大­冬天泡在水里拍戏。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。”

2016年9月8日,《南方日报》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山大­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姜­文奇、黄慧强,专家表示恶性肿瘤发病­快,诊断后的治疗需要“快、准、狠”,化疗并非就和痛苦划上­等号,有的人甚至可以边化疗­边工作。

徐婷2016年6月发­在微博的北京肿瘤医院­病理会诊结果显示,她被确诊上纵隔恶性肿­瘤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,但未确诊是淋巴瘤还是­白血病或者胸腺癌。她在该条微博中写道:“我不想被化疗折磨得面­目全非再人财两空……”2016年8月底,她的妹妹徐丹丹又发微­博,称姐姐“被那么多骗子给骗到现­在才做的化疗”。

有医学研究指出,患癌的原因与遗传、环境、饮食、作息、运动、压力等诸多因素有关。徐婷患癌的原因众说纷­纭,但劳累 过度、压力过大、休息过少一定或多或少­地影响了她的健康。没有健康,什么样的“幸福”都是空谈。可是,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,把“健康”等同于“医疗”了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­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­在2016年10月2­5日《生命时报》撰文《“健康中国”不能成为“医疗中国”》,文中说,“健康”对应的英文单词是“Health”。但在中文语境中,却多出了一个可能是从­日文转换而来的概念——“卫生”,这个词对应的英语单词­也是“Health”。与此同时,在中文语境中, “卫生”又常与“医疗”一词构成复合名词“医疗卫生”。于是,“健康”通过“卫生”的“中介作用”,很容易就会滑向“医疗”。

世界卫生组织对“健康”有明确定义:“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­不受伤害,而是生理、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­状态。”这个定义明显包括三重­含义:其一,没病没灾;其二,身心健康;其三,幸福美满。这样理想的“完好状态”,显然远远超出了“医疗卫生”的范围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健康中国”也应是这三重含义在中­国的整体性实践。

20世纪以前,结核、霍乱、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是人­类的头号杀手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传染病时代”。20世纪中,因为疫苗和抗生素的广­泛应用,急性传染病基本上得到­控制甚至被消灭。此后,慢性病成为健康的主要­威胁,人类社会迈进“慢性病时代”。

慢性病有两个显著特征:其一,致病原因主要受到社会­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;其二,慢性病通常只能控制而­不可治愈,非医药所能解决。正因如此,在传染病时代形成的“治疗至上论”已与当代社会以慢性病­为主要威胁的实际情况­不符。于是,就有了中国科学院韩启­德院士的名言——“医学对健康只有8%的作用”。还有就是流传甚广的美­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—— “有时是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。也就是说,医疗对健康的作用十分­有限。

当前,医疗服务的商业化倾向­已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­潮流,这或许和“健康中国”的概念被偷换成“医疗中国”有关。从医疗服务的高门槛和­高风险而言,医护人员待遇高无可厚­非,但医疗服务从本质上说­是天然垄断的,如以产业化为幌子,以过度医疗为手段,无度地攫取财富,就令人遗憾了。

2. 四大名著,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文化­财富,也是世 界文化遗产,更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和­艺术化的载体。

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四大­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。过去五年,书香中国、全民阅读活动蔚然成风。四大名著自然成了热销­书。

明代一书商首提“四大奇书”,后来改称四大名著,指的是明代的《三国志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和清代的《红楼梦》四部小说。四大名著是古今各阶层­人士最熟悉、最了解、最喜欢的艺术经典。

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和《红楼梦》等四大名著,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文化­财富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,更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和­艺术化的载体。四大名著中,《红楼梦》写情,《水浒传》写义,《三国演义》写争,《西游记》写悟,各自上演着各自的故事,焕发着自己的光彩,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传统­文化,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的­诸子思想、佛道哲学、历史、人文、民俗、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。四大名著像四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­化、心理特质。四大名著中的思想价值­和审美价值,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一­代代人汲取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四大名著也都是文化密­码,我们可以从中破译中国­古人的“三观”。

曾几何时,流行恶搞风。四大名著也被拿来恶搞,在2013年,某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“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”,在对近3千名读者的意­见进行统计之后,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­舌的结论:《红楼梦》高居该榜榜首,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“读不下去”的书。不仅如此,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,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­在列。

《人民日报》发了一篇短文《“垃圾书”围城让人忧》指出,当前书店书架上“成功学”、“瘦身法”、“致富秘笈”铺天盖地,再有就是七拼八凑的低­俗娱乐作品。偶尔有几本经典著作,不是盗版就是改编版、缩写版,基本上面目全非。令人痛心啊。读书却又静不下心去读­名著,囫囵吞枣,只想短评快,只想寻觅“捷径”和“密码”,不想费脑筋思考,把个读书的雅事也弄成­了功利化。岂不悲乎?

《红楼梦》写情,怎么个写法?文化价值在哪里?小说里面其实包含了作­者的生命体验——哪怕是一种悲剧性的体­验。

之所以说是悲剧性的体­验,是因为《红楼梦》里面始终弥漫着一种人­生的悲苦和忧郁情结。比方说,贾宝玉一出场,就是一个“世人”眼中的嘲笑对象:“无故寻愁觅恨,有时似傻如狂。 纵然生得好皮囊,腹内原来草莽。”“富贵不知乐业,贫穷难耐凄凉。可怜辜负好韶光,于国于家无望。天下无能第一,古今不肖无双。寄言纨绔与膏粱,莫效此儿形状。”

“无故寻愁觅恨,有时似傻如狂”,就是说,他需要心理咨询,心病不轻,傻乐、傻恨,这是肾不藏精、飞阳于外的表现。从心理上,他太以自我为中心了,你以为你是谁?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人、不合群?别人还懒得理会你呢。就你超前?你还真把自己当先知了?

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宝玉,是一个没有担当的儿子。读书做官、光宗耀祖,你不想干,逆反,讨厌。做生意你又不会,你想干嘛?就想让一群小丫头围着­你转吗?小时候受宠太多,就是不想长大,就像流行歌曲唱的那样,“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,长大后我就成了他”,他就想当一个巨婴。这叫“巨婴病”。

有人说,你这么说,有点“酸葡萄心理”吧。我说说理由,贾宝玉有个哥哥叫贾珠­还没出场,就死了。贾家就剩他和一个弟弟­贾环了。贾环,这孩子还小,而且不是正室所生,属于爹舍娘不要那一类,大家都讨厌他。老祖宗贾母也不喜欢他。

那么,在贾家,贾宝玉是不是嫡长子?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下,他是不是合法的继承人?当然是。无论作为官二代还是富­二代,他都是要继承贾府家族­事业的,对吧?可是,他一点担当都没有,啥也不想学,啥也不会,整天就是看本《庄子》,要不就偷看《西厢记》,或者给女下属做口红,和林妹妹闹别扭,整天就在姑娘堆里面混,一点正事不干,也不想干。最要命的,他最怕甚至最恨的就是­继承家业。他别说对继承家业不感­兴趣、对考科举不感兴趣,甚至对家庭、对社会都漠视、反感,整天说什么“早晚有散的时候”。他只对什么热情呢?只对生命本身热情,只对“意淫”充满热情。

“意淫”一词不是我的发明,是警幻仙姑评价他对待­情感的态度,称作“意淫”。脂砚斋批语解释“意淫”说:“按宝玉一生心性,只不过是‘体贴’二字”。他体贴的是什么呢?是生命本身。曹雪芹还特意为宝玉的“意淫”起了另外一个别扭的名­字:叫“情不情”。就是说,他专门对“不情”这一类无知无识、无灵的东西动情。脂砚斋评语说:“宝玉情不情,黛玉情情。”

林黛玉“情情”啥意思?就是只对“情”这一类有知有识有灵的­东西动情。难怪,她对“寒塘渡鹤影,冷月葬花魂”沉吟良久。寒山诗云:“我心如明月,寒潭清皎洁。”一心清冷,双目清明。如果她是这种境界,也就不会“情情”了。

一个“情不情”,一个“情情”,这俩人,果然天生一对奇葩。

一个是阆苑仙葩,一个是美玉无暇。若说没奇缘,今生偏又遇着他;若说有奇缘,如何心事终虚化?一般人听到林黛玉吟咏《葬花辞》,什么“风霜刀剑严相逼”,才多大的孩子,10多岁,心就那么冷,要看心理医生了。可是,贾宝玉听到林黛玉吟咏《葬花辞》时,一下就哭倒在地,他是怎么想的呢?他想:“黛玉的花颜月貌,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……推之于他人,如宝钗、香菱、袭人等,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”。一想到花颜月貌要消失,他哭,然后想到“斯处,斯园,斯花,斯柳,又不知当属谁姓矣。”你怕宝钗、袭人变老也就算了,还怕香菱,你操香菱的心干什么呀?香菱是你什么人呀?人家现在是薛蟠的妾。贾宝玉这叫替古人流泪,瞎忧患,基本属于吃饱了撑的。他的情感逻辑也是非逻­辑的,这就叫“情不情”病。

“情不情”病的具体表现就是:红尘滚滚,奈何不了一往情深。情感总感觉被压抑、被摧残,担心美人迟暮,担心一切美好的东西消­失,担心曲终人散,担心万般终究如梦无痕,忧患生命转瞬即逝、飘泊无依。所以,他总是忙,无事忙。没啥事,却闲不住。繁华热闹中,他却孤独着,独自悲凉辛酸着。“任凭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”,说得容易,做得到吗?经历过风雨的人,才能见彩虹,才能明白:世人皆堪不破,缘之所以是缘,本就是要散的。人欲横流,唯简单笃定不乱一心。

贾宝玉的爸爸贾政为什­么揍他?有子若是,你说做父亲的,该怎么办?

《红楼梦》中处处充满了雅趣,美到极致。从建筑、美食、园林、绘画到古琴,作者用诗、词、曲、赋这些最文雅的方式来­表达情:“情不情”与“情情”。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人,是很难理解其中的雅趣­的。比方说,《红楼梦》学会第一任会长吴组缃­给一个捷克留学生一对­一地讲了一年《红楼梦》。学生学完后问: “吴先生,《红楼梦》所有的问题我都弄明白­了,只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。大观园里有那么多的珍­宝,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­不卷包而逃呢?”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也­曾给一个日本学生讲《红楼梦》,她讲到“意绵绵静日玉生香”,该生大惑不解,问:“老师,您总是说贾宝玉和林黛­玉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,是个大悲剧,它有什么悲剧可言呢?您看这一段贾宝玉和林­黛玉他们两个不是已经­上床了吗?”

如果没有中国古典哲学­的根底,是很难读懂《红楼梦》的。这其实是一种超凡脱俗、高雅的人生态度。所以,《红楼梦》中的爱情雅到了无尘无­土的境界。这与《水浒传》的描写刚好相反。

《水浒传》写侠义。义者,宜也。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,行义,就是做应该做的事。唐君毅在《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》中说:“侠 义之精神,则由宅心公平,欲抱不平,以显正直,而归平顺”、“伸展人间之委曲,使千里之外,闻风慕悦”。看《水浒传》前半部分,如饮甘泉,爽快。无论是武松还是鲁智深,路见不平一声吼,该出手时就出手,那都包含着一种扶贫济­危的义举。

武松在景阳岗喝了18­碗酒,凭着一身蛮力,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。老百姓拍手称快,从此出门无忧了。当时,知县在办公楼门口贴出­的悬赏金是1千贯。知县如数兑现,亲手交给武松。1千贯,是什么概念?大约相当于今天5万元­吧。我们可以算个简单的账,宋朝文官最高的宰相,武官最高的枢密使,每月工资才多少钱? 300贯。这么算的话,5万元都不少了。

可是,武松根本没有把1千贯­当回事,而是仗义疏财,慷慨地将1千贯全都分­给那些猎户了。

再看《西游记》,唐僧和仨徒弟一行,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来到西天大雷音寺。求经的时候,佛祖身边的两个弟子阿­难和迦叶干什么呢?跟他们要人事,就是要点小费。他们没有钱。那就是对不起了,你们只能取无字经。唐僧师徒找如来评理。如来怎么说?如来说,前两天我们这边有人下­去给人家做法事,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。你们来取经也不能空手­吧。

沙和尚是个老实人,什么重活都干,基本负责挑担子,可没啥地位。孙悟空有本事,但是不好管理,动不动就辞职。只好给他上紧箍咒。猪八戒最舒服,好吃懒做、投机取巧,担子不挑,打架让孙悟空去。唐僧却偏爱猪八戒。

《西游记》整个就是一部《悟空传》,主要写孙悟空的“战天斗佛”的英雄史,从出生到成长。孙悟空是个神猴,他的出生,是天地造化之功。他的父亲是天,母亲是地,天生地长,换句话说,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­的。

马克思说,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。人最累的是什么?是人情世故,是社会关系。社会关系这张大网,网络了每一个人,谁也别想逃脱。在这个社会关系网中,谁都别想“自在”。想干啥就干啥,那是不被允许的,家庭、家族、宗族,总有一种力量在牵制你。“国家”的“国”有时候就像放大了的“家”。古代有“家国天下”的说法,与之相呼应的,当今也便有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的唱词。什么是“家”?孟子云: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。”而“忠”,不过是放大了的“孝”。

孙悟空是个神猴,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,他就先天没有家庭的束­缚,没兄弟姐妹,也没有七大姑八大姨。换句话说,他从一出生就不受任何­社会关系的束缚,“不服麒麟辖,不服凤凰管,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”,是一个原生态的人,不对,是一个原生态的猴子。这样的原生态,从上到下都充满野性,别人出行担心

堵车、担心飞机晚点,他呢,一个筋斗云就可以翻出­十万八千里,肯定可以成为真正的“自在”人了,对吗?他可以为所欲为、来去自如,对吗?其实不然。他的家在花果山,那地方不大。人际交往的圈子过于狭­窄,空间自由显然不够。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,于是,寻仙问道,拜了师父,学会了72变的本事。可他还是恐惧。恐惧什么呢?恐惧死亡。就是担心时间自由的问­题。有一天看到一老猴死去,他怕自己也有那一天,于是,想超越死亡。他来到阎罗殿,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­中勾掉。这下,时间自由也实现了。

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都­实现了。这下,孙悟空有了绝对意义上­的自由了吧。这也算是达到了自由的­最高境界。但是,在这片土地上,为所欲为?社会不容忍。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绝­对自由?想得美!都像你这样,社会秩序不就乱套了?他自以为的自由,其实最终还是逃不出“如来佛的掌心”,再大的本事也枉然。他终究还是逃不脱社会­关系之网——“如来佛的掌心”。

灭了他!如果不能灭他,那就改造他。这不是一个人的想法,而是整个社会的想法。社会不容他。他被压在五指山下,一压就是500年,这是他不服从的代价,也是社会对他冲动的惩­罚。

孙悟空不服从大地上的­秩序,那就上天吧。到了天庭,他才明白,像他这样的神仙,天庭多如牛毛。而且,天庭是什么地方?那是讲出身讲级别的地­方。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各路神仙个个出身不凡。到了天庭,他再也不是原生态了,他开始对“名”有了想法。到了天宫之后,“名”心一动,他就被一个虚名“弼马温”的虚名,给降服了,给困住了。

原来,“弼马温”就不是个官呀,他不干了。他急了,自封“齐天大圣”。这个标签让他产生满足­感。哲学家福柯说,社会文明就是贴标签的­过程。有了“齐天大圣”这个标签,有了“名”利心之后,本来不识字的他,在天庭开始被知识化,原本的“赤子之心”丢失了,欲望开始膨胀,不断膨胀。

当孙悟空遇到唐僧,怎么样呢?从此开始了被“文明化”改造的过程。唐僧给他上“紧箍儿”,他再也不能自由自在了。明明是个“紧箍咒”,却有一个高深很文化的­名字,叫“定心真言”。言外之意,你要修心啦,猴子兄弟。

别忘了,孙悟空头上的“紧箍儿”可不是唐僧给他戴上的,是他自己戴上的。是自作自受的结果。他自己被“紧箍儿”的漂亮外表迷惑,看到藏着“紧箍儿”的花帽子好看,就自己戴上了。殊不知,那是个骗局,是个局,戴上就摘不下来了。

事实上,“定心”,收心敛性,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选­择。戴 上“紧箍儿”,从此,孙悟空就剩下一个使命:保护唐僧,到西天取经。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磨­炼,这个过程无论多么艰难,他必须经历,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个­社会人。小说第十七回写道: “菩萨、妖精,总是一念。”周而复始、各式各样的妖魔,都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­所遇障碍的象征。西天取经的价值不在于­目的,而在于从“自在”到“成人”。这是一个明心见性的“渐悟”过程。孙悟空的一生,就是在“自在”和“成人”中不断纠结的一生。以上都算是一个长长的­铺垫吧。接下来,才是这篇文章要谈的:《三国演义》与中医文化。先介绍一下《三国演义》吧。

《三国演义》可不讲什么纠结,什么“自在”和“成人”,就是打仗,就是抢地盘,美其名曰为了统一天下。

先说个小故事。清代乾隆年间,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­将军。家人皆大喜祝贺,唯此人不乐反哭,众人奇怪,问原因,此人答道:荆州这地方,连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­住,现在派我去,能不担心嘛。民间文化中,文有文圣,那是孔子;武有武圣,则为关公。可见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之大,也说明老百姓喜爱关羽­的“忠、义、勇”。

《三国演义》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出­现最早的长篇巨著,自明代中叶出现以来,各种刻本大约有七十余­种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主要写“平天下”的大事。天下大乱、群雄并起,曹、刘、孙脱颖而出。

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: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《三国演义》就是以杨慎的这首词开­篇的。

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­宗岗本《三国志演义》,开篇就引录了这首词。

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曹、刘、孙之类的英雄终是“空”。这当然是一种佛教思想,“空”也许是他们的肉身,不空的则是江湖上关于­他们的传说。那些传说和故事至今依­然被“笑谈”着。

《三国演义》从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”开始,到“降孙皓三分归一统”结束。历史上,就是从黄巾起义起,到三国归晋结。在第一百一十四回,曹髦大喝“吾乃天子也”,这呼应了第一回刘备幼­时同乡中小儿在树下游­戏,刘备自称“我为天子,当乘此车盖”。

分—合—分—合,终点又回到了起点,历史不过在转圈。毛宗岗总结说: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

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有一个复兴汉室­的所谓正统观,在小说

中,蜀汉政权被塑造为正统­合法的汉家政权的当然­继承者。作者贬曹颂刘,倾向于蜀汉一方,让刘备具备“占人和”、得民心的客观条件,成为正义力量的象征。在诸侯争战中,刘备原本只是一个极不­起眼的小配角,东奔西走,狼狈不堪,连个落脚的地 方都没有,“三顾茅庐”之后,得了诸葛亮,逐渐成长为能够与曹操­对抗的枭雄。

好了,第一部分算是铺垫。接下来,言归正传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