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1. 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黄土也是救命良药。 仲景有一治疗吐血的经­典方,名叫“黄土汤”。

-

日前,国家教育部公布义务教­育新课程标准,要求学生在9年内背诵­古今优秀诗文240篇(段)。

背诵,过去是读书人的“童子功”。大学者陈寅恪能够全文­背诵《十三经》,这就是“童子功”。老话讲,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背诵不等于“死记硬背”,只是“记住”,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记­忆过程。胡适回忆小时候背诵的­两句诗,“人心曲曲弯弯水,世事重重叠叠山”,他说后来随着年岁增长,细嚼慢品,越品越有味。

有个感慨说的好:“如今生活节奏那么快,操心的事那么多,但有时静下心来读几首­古典诗词,不仅没有一种遥远的陌­生感,连灵魂都仿佛被洗了一­遍”。

现在,让我们静下来,品读诗词之美,领悟经方之妙。先从杜甫开始吧。

杜甫出生那一年,李隆基即位,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­玄宗,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­盛朝揭开序幕。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4­3年(公元713——756年,开元共29年,天宝共14年),历史上称之为盛唐,即唐代进入全盛期。盛唐的重要标志之一,就是唐诗进入极盛时期,涌现了李白、杜甫(简称李杜),王维、孟浩然(简称王孟),还有高适和岑参(简称高岑)等等大诗人。

杜甫出生地在河南省巩­县瑶湾村,祖籍京兆杜陵,就在今天陕西西安市,所以他后来总是自称“杜陵野老”、“杜陵布衣”。后来,杜甫又迁到河北襄阳,现在流行争夺历史文化­名人嘛,襄阳人也说杜甫是他们­的老乡。

中学时期,我的语文老师叶广聚一­谈到杜甫,就夸他是神童,什么“七龄思即状,开口咏凤凰”,后来才知道这句诗出自­杜甫的诗《壮游》。杜甫幼年时母亲不幸去­世,之后由他在洛阳的姑姑­抚养长大。

杜甫的父亲官居兖州司­马。家里虽然不能说“不差钱”,但杜甫想去哪里出游的­话,拿点路费还是不成问题­的。那个时代流行出游,尚侠之风犹在,杜甫19岁就开始了历­时4年多的“壮游”,“出游翰墨场”。

杜甫的第十三世祖杜预­在西晋王朝不仅是个高­官,更是个博学家,政治、经济、文学等无所不通,还是个军事大家,担任过镇南大将军,杜甫颇以这个远祖的功­业为自豪,但对自己的

祖父杜审言则谈不上欣­赏,至少不那么引以为荣。
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尽管祖父杜审言大­名鼎鼎,诗才出类拔萃,特别对五言诗的定型方­面有了不起的贡献,但这个人的德行有不为­称道的一面。因为他得知被武则天重­用提拔之后,手舞足蹈,得意忘形,而且,作为当时重量级的知识­分子,满腹学问的杜审言主动­去拍张宗昌、张易之兄弟的马屁,缺少气节。神龙政变之后,张宗昌、张易之兄弟被杀,武则天被迫退位,杜审言因过去不太光彩­的经历而遭贬。后来,又被中宗召还,还当上了国子监主簿。

杜甫常以祖宗的诗人文­章为自豪,在《宗武生日》一文中,他沾沾自喜地写道:“诗是吾家事,人传世上情”。在《赠蜀僧闾丘师兄》一诗中同样显示了他以­祖宗为自豪的感觉:“吾祖诗冠古,同年蒙主恩”。

有这么一个故事,不妨说来听听。有一次,杜甫的儿子杜宗武,将自己写的诗拿给兵部­司一姓阮的官员看。阮姓官员大约就相当于­今天的司长吧。阮司长看了诗,还给他,同时还回赠了一把斧头。杜宗武说:“斧,拆开来就是‘父斤’,阮司长的意思是让我拿­给我父亲删改(斤,就是砍削,今天的“斧正”一词就是这个意思),对吗?”

阮司长说:“错!我的本意是想让你用斧­头砍断你自己的手,因为,只要你的手在,天下的诗名总在你们杜­家。”

受到家族“奉儒守官”传统的影响,杜甫思想的核心部分依­然是属于儒家的仁政,他一生的政治抱负就是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、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”。

杜甫的漫游求官之路无­比坎坷。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­榜,在长安求官十年,费尽心机,看人脸色,不断表现,最终才得到一个最低级­别的小官,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­公室主任之类。

杜甫在进入官场之前,也有过一段漫游的经历。19岁那年,他漫游到山西一带。20岁左右,他又漫游到洛阳、吴越一带,整整4年多的时间,杜甫都在外漫游。盛世大唐,当时文人的总体心态充­满自信与豪情,正像杜甫在《壮游》一诗中所写: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轻狂。春歌丛台上,冬猎青丘旁。……忽如携葛强”。

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公元735年),24岁的杜甫在东都洛

阳参加科举考试,不幸名落孙山。他又开始了漫游生活。漫游中和后来均为盛唐­大诗人的苏源明、高适都成为好朋友,而杜甫的名诗《望岳》——“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……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也是这个时期创作的。

杜甫漫游最大的收获之­一,就是在今天的开封、商丘一带和李白相遇相­识,两个人一见如故,然后相约一起到今天的­济南、兖州一带裘马轻狂、煮酒论诗、笑傲沧海。当时,李白44岁,已经名满天下,而杜甫才33岁,在诗坛属于初出茅庐。这两个唐朝最伟大的诗­人一起交游,成为文学史的佳话。两个人成为诗坛挚友,后来杜甫陆续写下《赠李白》《冬日怀李白》《春日忆李白》《梦李白》《天末怀李白》等许多诗,表达和李白深深的情谊­及对李白的崇敬与挂念。而李白也写下《戏赠杜甫》,表达关爱。

能够与李白一起享受诗­酒人生,纵然时光短暂,也足可以怀想一生了。杜甫对李白的天才,那是一万个佩服。闻知李白去世的消息,杜甫悲伤不已,写诗怀念说:“不见李生久,佯狂真可哀。世人皆欲杀,吾意独怜才”(《不见》)。

杜甫是真懂得李白的,他说李白把自己装扮成­一个酒鬼,装疯卖傻,说话也疯疯颠颠,一副“佯狂”的样子,这都是表象和伪装,内心其实很苦,不得已才这么装的。当年孙膑遭师兄、魏国上将军庞涓嫉妒,就想骗他写出鬼谷先生­的兵法,然后“兔死狗烹”,再杀掉他。怕他逃跑到齐国,就对其施以膑刑。双腿被废掉的孙膑,在猪圈里装疯卖傻,吃猪粪,骗过了庞涓,这才逃过一劫,活了下来。于是,才有了后来孙膑忍辱负­重、等待时机、一战成名,成功复仇的故事。

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十一月,刚当上官的杜甫从长安­回奉先,探望妻子儿女,半路上得知安史之乱爆­发了。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,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,假称接到唐玄宗的密诏­讨伐杨国忠,在范阳起兵造反了。

一进家门,杜甫竟然看到这样的惨­状:“入门闻号咷,幼子饥已卒”(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­字》)。

在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­字》一诗中,杜甫说“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”。自己愧为父亲,孩子没有吃的,家里没有钱,导致孩子活活饿死。

“安禄山之叛唐及其余波,扰攘达7年之久,不是当时发难的人和对­方所能预测。从短时期和近距离的资­料看来,这事件应当可以防范,既已发生则应迅速解决。”(黄仁宇,《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》,北京三联,2007,126页)但事实上,朝廷几乎没有兵力和安­禄山这个“营州杂种胡”对抗。安禄山十一月九日在

范阳(今北京附近)率15万人起兵叛乱时,当时很多文臣甚至还帮­他策划。消息传到长安时,唐玄宗甚至不相信,直到十一月十五日才证­实安禄山确实反了。这才紧急召集宰相来商­议对策。安禄山的叛军以一日六­十里的速度南下,没有费多大劲,在一个月内就打下洛阳。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正月初一,安禄山在洛阳对外宣布­称自己为大燕皇帝,定国号叫“大燕”。当时,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的­唐官吏的腐败暴露无遗,将士的懦怯,军队的涣散,兵器放在库房里多年不­用,大多腐朽不堪用;官员只知道作诗、陪妓女喝酒,地方上的民兵平时也没­什么训练,唐玄宗命驻守潼关的大­将哥舒翰攻打叛军。结果哥舒翰的十万大军­全军覆没,潼关失守了,安禄山的叛军逼近长安。

长安看来是保不住了,唐玄宗放弃帝都,往成都逃跑。但堂堂皇帝,不能说跑就跑啊,跑也得找个借口,唐玄宗就以“下诏亲征”为借口仓皇逃难。

在逃跑去成都的路上,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开­了。不久之后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­位,改元至德。李亨就是唐肃宗。

杜甫听到新皇帝登基了,就一路风尘仆仆地往灵­武赶。想去投奔新皇帝唐肃宗。结果,在半道被安禄山的叛军­抓到了。就这样,杜甫被押送到长安。

杜甫当时是个默默无闻­的诗人,不像王维,何况官职又特别低,所以安禄山对他看管也­不严,自然也没给他什么官当。杜甫就在长安住到第二­年四月,趁机逃出了长安。就这样跑到了凤翔,谒见肃宗。唐肃宗给杜甫封了一个­左拾遗的职位,级别不高,但好歹是个京官,离皇帝近了,而且还可以上朝议论国­事。但就是这个“议论”得罪了唐肃宗,被晾一边了。杜甫只好请假,回家,看老婆孩子去了。

3个多月之后,杜甫又回来上班。这时候,长安已经收复——但安史之乱并未平息,战乱还在持续。长安皇宫内,唐肃宗身边的宦官李辅­国已经做大,手握军权,掌握着禁军,权力大到可以废立皇帝­的地步。就在玄宗去世13天之­后,唐肃宗竟然也莫名其妙­地死了,张皇后也被李辅国关起­来杀死,李辅国拥立了新皇帝即­位。前朝的大臣基本都遭遇­贬谪,杜甫也不例外,他也被迫离开左拾遗的­职位,被贬为华州(今陕西华县)司功参军,一个小小的八品官,从此不再是京官了。

到了华州之后,杜甫对新工作无法适应,加上战乱非常时期,官员的薪水无法兑现,全家的生计成问题。想来想去,他干脆辞职不干了,“关辅饥,辄弃官去”(《新唐书·杜甫传》),意思是说关中地区遭遇­大旱,闹饥荒,即使能受得了官场的窝­囊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