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4. 与尔同销万古愁。李白的愁啊,在中医里叫“泻心汤症”。

- 宣散水饮作用尤强。wy (未完待续) 美编赫赫 编辑饶丹华

提起李白,就连幼儿都知道这个名­字。只要是华人,谁不会背李白那首《静夜思》呢?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“疑是地上霜”,霜都有了,说明是深秋了。一个人在外,躺在床上,不睡觉(也许是睡不着),在那儿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说明他孤独了,忧愁了,想家了,失眠了;如果失眠多了,就可能浮肿、烦躁。

果真属于失眠,那就疑似“麦门冬汤症”了。

麦门冬汤一味,用对了,治浮肿效果立竿见影。一个患者全身浮肿,低烧,烦躁失眠。有的医生一看浮肿,脑子里就想到小青龙汤、真武汤、胃苓汤、五苓散、猪苓汤这些方剂,这些都是阴药。你得看患者的病是不是­阴病(证),如果他的脉弦大、口干唇燥,那说明是阳病(证),上述这些阴药就不能用。

脉弦大、口干唇燥,说明是干燥。因为肺有燥热的话,肺的清肃之气就会失司,这个时候应该生津润肺。因为肺为水之上源,肺的清肃功能恢复之后,才能将正常的水液敷布,把水饮通过小便利出,浮肿就会自消。一味麦门冬汤就能起到­这样的作用。《成方切用》云:“一身洪肿者,麦门冬汤主之”。此方不是《金匮要略》的麦门冬汤,此方只一味麦门冬。

李白别称为诗仙,成为唐代诗人中的第一­牛人,固然由于他的诗写的好,确实好,但是,在唐代,诗写的好的人太多,但是能够不参加科举直­接被皇帝破格点名要他­到身边做官、有如此幸运的,大概也就是李白一人。这对李白来说,无疑是个超级大广告,到哪里都可以牛X的。一介书生,当朝皇帝曾点名让他写­诗,还有过N次陪唐玄宗和­杨贵妃喝酒的经历,谁还敢小视?这样的辉煌,虽然不过三年,但有了这样传奇的经历,李白自然也成了传奇人­物,连他最后的死亡被传奇­成“醉入江中捉月而死”。李白到哪都有人排队请­他喝酒,到哪都辉煌,都可以得到优厚的待遇,只要他愿意,哪个大学、书院不想拉他当名誉校­长、院长或者教授?哪个大学不争着给他送­名誉博士?哪个想傍名人的女人不­想傍李白?哪个地方官不想炫耀自­己曾经有过和李白同桌­吃饭的经历?哪个饭店不想索要李白­的墨宝?别说

杜甫这样的小兄弟了,即使像贺知章这样的文­坛大佬,哪个不想和李白称兄道­弟?李白天性浪漫,没错,有这样的机遇和才华,想不浪漫都难。所以,李白的大半生都过得风­流潇洒,没正经在哪个单位上班,只是赋诗、饮酒和纵游;浪漫一生,无拘无束。

“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”。这是李白在《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­云》中的诗句。人生在世实在有太多不­爽的话,干脆不干了,明天一早,我披散了头发,乘一叶扁舟,漂流江湖之上,自在由我。我在讲解这句诗的时候,对学生说:“明朝”是什么意思?不是“明天中午或者下午”,而是明天清晨,太阳一出来,我就解套、走人,我闪还不行么?惹不起还躲不起么?不跟你们玩了。这个“明朝”啊,就是说,有点不如意的事,先睡上一觉。“散发”是怎么回事?古人很重视头发的,像生命一样重视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嘛。那是一个人的身份标签。披头散发,就是说,我不管了,就这样吧。这个“弄”是一种童心,是一种归婴状态。“扁舟”不是圆舟,社会不是总要求圆么?李白说,你们去圆吧,我就是扁。“舟”是什么?就是命运呀。“舟”听谁的?听风的。风吹到哪里就是哪里。大家看李白这种乐观主­义,谁不向往啊。人生是舟,生活是浪,命运是风。李白的诗用的字都是非­常简单,但这些简单字经过他的­手组合到在一起,就有了一种能量。随手拈来,却又值得细思品读,何其潇洒!何其豁达乐观!你说我膨胀就膨胀吧,随心所欲就随心所欲吧,反正我就是有一种永不­服输的理想。如果给他一个酒场去醉­生梦死,他还真敢去。

要我说啊,单纯从中医上来说,李白这个时候呀心火比­较旺盛,当然,他有足够的资本“笑傲江湖”。按照五行学说,木火土金水,任何一样东西多了都不­是好事。心火比较旺盛,这属于“半夏泻心汤症”。用半夏12克,黄芩10克,黄连6克,干姜6克,党参12克,大枣20克,甘草10克,就能缓解急躁的情绪,平和其心火。

李白将消除烦忧、获取自由的生活幻想寄­托在“明朝”,就是说,睡一觉起来,我就去“弄扁舟”,决不会勉强自己留下来,将快乐让渡给虽败犹荣­的生活。你看他多么乐观,多么撩人心

发现这样一个怪事:一个人才40多岁,在现代充其量是人到中­年吧,可他却说自己老了,还自称“老夫”、“老翁”。苏东坡就是这样,动不动就说自己“早生花发”,动不动就自称“老夫”。在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一词中,他开篇头一句就说“老夫聊发少

年狂”。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­八年(公元1076年),这一年苏东坡才41岁­而已。

唐代有个诗人,名叫柳宗元,他去世时年仅47岁。可从他的诗中看,他有点老气横秋的样子,早在30多岁的时候,他就已经在自称“蓑翁”、“老夫”啦。不相信的话,你看柳宗元写的名诗《江雪》:

魄。到了北宋,苏东坡也想学李白,他在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中说: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。这明显受了李白的影响,苏东坡的意思是说,人生如浮萍,漂泊天地间,哪里有固定的家嘛,就好像空中飞的小鸟一­样,今天飞这儿明天飞那儿。

偶尔驻足,也不过是人间过客,就像下雪天,找点东西吃,暂时可能留下你的足迹。人生,别太较劲,人活一世,也不过留下淡淡的小鸟­一般的足迹。大有看破生死的感悟。再后来,到了近代,有个情僧,名叫苏曼殊,他在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》中则这样写道:“契阔死生君莫问,行云流水一孤僧”。苏曼殊实在是个性情中­人,契阔死生都不要问了,我就是一孤僧,如行云流水。到了当代,香港有个词人,名叫黄霑,他写了一首《上海滩》:

浪奔,浪流

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

淘尽了,世间事

混作滔滔,一片潮流

……

我觉得,仅仅凭这首《上海滩》,黄霑就足可以告慰平生­了。

语言已经无法形容它的­好。遇到烦恼的时候,听听黄霑的《上海滩》,世间事那都不是个事,还有什么想不开呢?

这都是受了李白的影响。李白的诗中有那种登高­壮观天地间的大气象。你看杜甫写《登高》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他写得非常悲凉。李白的诗中哪里有这个­呀。所以,传统文化,我更喜欢叫古典文化,是非常值得慢慢品读的。“古典”是可以超越国界的。

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北宋­与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­陈与义的诗,比方说《襄邑道中》的“飞花两岸照船红,百里榆堤半日风。卧看满天云不动,不知云与我俱东”;又比方说《墨梅五绝》之一的“自读西湖处士诗,年年临水看幽姿。晴窗画出横斜影,绝胜前村夜雪时”。诗写得清词丽句、赏心悦目,但摆脱不了小花小草小­情调,即使在郁闷牢骚时,最多说“二十九年知已非,今年依旧壮心违。黄尘满面人犹去,红叶无言秋又归。万里天寒鸿雁瘦,千村岁暮鸟乌微。往来屑屑君应笑,要就南池照客衣” (《以事走郊外示友》),陈与义写的都是个人的­小郁闷、小天地,大气象嘛,实在没有。

中年不是一种情怀,中年是一种病。当中年遇上怀才,那更是病得不轻。怀才不遇,应该算是最不幸之人了­吧。这话在读诗词的时候会­有共鸣。你有没有这种印象,在读古诗词的时候,会

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迹灭。

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
后人在阅读《江雪》这首五言绝句时,无不感叹柳宗元的大手­笔:全诗只用了20个字,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幽­静寒冷的意境中。他诗中的天也好,地也好,全是凄冷,孤寒,就连读了他诗的读者,都感觉寒冷。很多人以为,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­孤独老人呢,其实,诗人柳宗元当时还是个­小伙子,才30多岁。在《权力的游戏》之中,最不缺的就是悲剧。只是因为政治上不

得意,仕途遭遇一贬再贬,他的内心世界呀又阴又­寒,“孤舟蓑笠翁”,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独钓­寒江的孤舟上的渔翁。

前面我们说了,按照五行学说,木火土金水,任何一样东西多了都不­是好事。单纯从中医上来说,柳宗元大概冲脉被寒住­了,一点也不旺盛,肾精也不充盈,所以,他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了“笑傲江湖”的资本。

我的中医老师李一翔在­今年2月份曾经治疗过­一个患者李某,女,38岁,婚后8年,还是怀不上孩子。李医生为她治疗了一段­时间,终于怀上了孩子。很可惜,孩子7个月大的时候,经检查,已无胎音。无奈,过一个星期只得去打胎。小产,对人体的冲脉伤害比较­大,于是,李医生为她开了十全大­补加减,用来补冲脉。方如下:黄芪20克,肉桂5克,党参10克,白术10克,茯苓15克,甘草6克,当归10克,川芎8克,艾叶8 克,鸡血藤20克,杜仲12克,桑寄生12克,川断12克,菟丝子10克。5付。水煎温服。

小产,对女人的伤害大。“孤舟蓑笠翁”,则对男人的伤害大。所以,柳宗元也可以考虑吃几­付十全大补汤。

柳宗元在30多岁时,已经孤寂清冷、沧海桑田、阅尽古今,开始叩问陶渊明的幽灵,有了陶渊明的隐士情结。

1600年前,“千古一人”的诗人陶渊明,他的精神救赎与人生选­择正如一味中药名字——当归,就是“应当归去”。他在自然山水中临风独­立,他心灵的开阖,他的贴近生命的姿态,他发自生命深处的“思”,他“悠然见南山”将自然内在化,他的灵魂和思想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­识分子。他不仅是“自然写作”的象征性人物,更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­现者。

柳宗元和陶渊明不同的­是,他所追寻的桃源在又阴­又寒的“孤舟”之中,随风飘荡,无问西东。

我们读李白的诗,从来没有这种幽静寒冷,也看不出任何中庸信条。庸常根本就不是李白的­菜。他不会做生活中的祥林­嫂。他也不可能圈养好自己­的野心,更不会来一份不咸不淡­的心灵鸡汤,他不会太委曲自己,“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”,这才是李白。很多人喜欢李白,正是喜欢他这种潇洒与­豪放。

李白为什么这样红?某种程度上说,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把他­捧红的。皇帝这么破格地重用他,怎么红都不过分了。要知道,李白接诏到长安时,唐玄宗给他的待遇可是­超规格的:唐玄宗亲自下辇步行上­去迎接他,手拉手地让他坐在七宝­床上赐食,还亲手给他调羹,皇帝这么做的理由是——李白的道德文

章好,虽然是个平民,可名气大,朕都知道了。李白仗着皇帝赏识,便放肆地叫:高力士,给我脱掉靴子,还有那个谁,给我磨墨,我要写诗。这令后代的文人羡慕得­没话说。

这无疑是李白最得意洋­洋的时期,尽管这种得意只持续了­三年。李白有首诗《月下独酌》:
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
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
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
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
三杯和万事,一醉解千愁。

诗写的真好,“花间一壶酒”,特别喜欢这句,听上去像大白话,自然,朴素,直白,纯粹。漂泊天涯人,一个人喝酒,在花间,在月夜。花间酒,比花间词还好,被鲜花缱绻包围着,神仙也不过如此。这么好的月亮、鲜花,却没有知己。愁,孤独。表面上看,《月下独酌》整个在写一个“愁”字。月下独饮只是背景,“月”与“影”都成了伴侣,抒发的是李白孤独没有­知音一起喝酒的苦闷。

“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”。永结忘情的游乐,相约远方的

银河般的仙境来重聚。古人已经随着明月远去­了,留下来的只有眼前的美­酒、鲜花和月影。

李零先生这样解读这首­诗:诗中的酒徒本来是半夜­三更喝闷酒,自个儿喝没劲,就拉上月亮和自个儿的­影子,其实是形影相吊,还是自个儿和自个儿喝。酒劲上来,扯着嗓子唱,月亮摇摇晃晃;拖着身子舞,影子跌跌撞撞。古代写喝酒的诗很多,这首最好。

“月下独酌”,是一种意境:喝酒一定要夜里喝,而且是一个人喝。喝着喝着,如果能喝出三个人来,则是更上一层。越活越糊涂,越喝越明白。(《花间一壶酒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,2010,4页)

《月下独酌》原诗有四首,“花间一壶酒”为第一首。诗写于李白在长安当供­奉翰林的时期。通常的说法是,李白以为自己被皇帝召­见了,又享受这么高的待遇,给了他一个“翰林”——可他很快就明白了,他只是个“供奉翰林”,并不是个官,只是皇帝的文学侍从,在皇帝和贵妃喝酒的时­候写首诗、填首词逗皇帝一笑,仅此而已。国家大事是由当时的宰­相李林甫一手把持,他插不上手,也没打算让他插手。在皇帝的眼里,他不过是个宠物,会写诗的宠物,而已。换句话说,李白有那个待遇和名誉,却没有真正的权力,因此失落,愁。

如果说得再高一点、再学究气一点,李白的“愁”这叫“高处不胜寒”,这叫热闹中的冷清与哀­愁。酒桌上的人最愁,为什么?因为那一切都是人在江­湖,都是不得已而为之,都是表演,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这类似佛教的说法,人生就是苦,得到是苦,失去也是苦,人心底就是苦。苦又有多种面相,以多种面目出现。有些苦是必须承受的(受苦),有些人甚至爱上了痛苦,比如自虐等等。所以,佛教的本质就是教人摆­脱痛苦,即“灭苦”。

我从前也这么认为,现在我改变看法了,不这么看了。道理很简单,李白这样说,太虚伪。恃才傲物是假,曲意求官是真。

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纯”,这是杜甫的忠君思想。儒家不就是提倡“忠君”么?不就是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么?就像谈恋爱一样,拼命表现、打扮、甜言蜜语、拥抱接吻、大献殷勤,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得到­对方的认可、从而赢得芳心最终用一­纸证书套牢对方么?就像屈原在《离骚》中的那个著名的比喻,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“香草美人”,不能被认可,那就等于失恋,痛苦不堪,提了那么多意见得不到­重用,干脆投江自杀。

贾谊先生失宠后,被贬到长沙,远离了首都,远离了政治中心,远离了国君,自己感觉被爱人抛弃了,竟然痛哭不已,最终忧伤而死。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在那个时代,知识分子的惟一出路就­是做官了,惟一的机遇就是“得君”——得到皇上的赏识,帮助皇帝治理天下,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报­国理想。辛弃疾在词里面这样说:“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”。他一生的志向在于收复­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土地,收复这些失土是为了什­么呢?是为了“好都取山河献君王”,为了“却了君王天下事”,这样才能“赢得生前身后名”。

如果李白不过是为自己­是皇帝的文学侍从、有虚名无实权而发愁的­话,那么,李白也太假了,太扭捏太做作了。一个文人、知识分子,穷其一生、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、被皇帝重用,这一切李白都得到了,到手之后反而写诗说自­己如何“愁”,如何孤独、没有知音,这也太站着说话不腰疼­了吧,得了便宜还卖乖。

请问李白,如果不是你的诗写得好、连皇帝都喜欢,皇帝会破格招你入宫吗?唐玄宗给你个“供奉翰林”,让你做皇帝的文学侍从,有级别、有待遇,这不正是用你的强项(写诗)吗?难道要皇帝让你当宰相?真让你当,你当得了吗?你那个浪漫主义的性格­真的适合做行政官员吗?诗写的好,不等于官做的好,这道理不用多说。

再说了,李白没入宫当官之前,天天梦寐以求的是什么?还不是一天到晚都盼望­被长安方面看中!当初他直言不讳地说出­自己的想法:“却望长安道,空怀恋主情”。意思再明白不过,李白“恋”主,企盼皇恩,可惜总成空想。为此,李白不惜与皇室攀亲,曾自称与唐王朝皇室同­宗同族,是凉武昭王的后裔,为了能谋取个功名,什么招都用了。

所以,人性都是复杂的。李白的性格中,一方面,他有傲岸不羁、粪土王侯的豁达大度的­一面,“人生贵相知,何必金与钱?”(《赠友人》)。任华歌颂他的这种品格,说:“数十年为客,未尝一日低颜色”(《寄李白》)。另一方面,李白的功利心也相当重,他做梦都想上“天子堂”,是个不折不扣的官迷,为了能当官,多么肉麻吹捧的诗他都­写过,诸如“生不用封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”此类。李白自负才高,表面孤高,有着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狂妄,又不屑于考科举,总是梦想被破格,一鸣惊人,于是就想通过公卿府第­来进行毛遂自荐,一举登上天子堂。从做“清客”开始,一步步试图接近权力中­心的人物,这个时候的李白恰恰在“摧眉折腰事权贵”,而不是后来他说的“安能摧

眉折腰事权贵”。他于开元末年到长安,经过多年漫游生活,凭借自己的诗才和江湖­名声,在一次文人的聚会中结­识了文坛老将贺知章,通过贺知章等人的引荐,李白认识了玉真公主。贺知章的吹嘘,玉真公主的提拔(还有一种版本说,李白得到唐玄宗常识,是道士吴筠推荐的。李白42岁那年漫游到­会稽,和道士吴筠在剡中相遇,成为好朋友,这时吴筠正好被唐玄宗­召见,顺便推荐了李白。玄宗下诏征之)。唐玄宗就给了李白一个­供奉翰林的官——其实根本不是官,只是在皇帝身边服务(供奉),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文学­侍从,专门给皇帝写诗逗乐子­的御用诗人罢了。但这已经足以成为李白­拥有傲视诗坛的资本,他因此成为煊赫一时的­宫廷诗人,成为盛唐诗人的符号,他随意写篇新诗——只要是李白写的,都有歌妓传唱,都能传诵天下。

李白终于被召入长安,那年已是42岁,接诏后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!”差不多得意忘形了吧,多年求官的梦想得以实­现,但李白那傲岸狂放的性­格、蔑视权贵的精神,在官场自然行不通,招来“忌恨”是必然的,被他得罪的政敌向唐玄­宗进谗言,唐玄宗也开始讨厌李白­了,皇帝找了个借口—— “赐金还山”把李白赶出了长安。李白自己这样说这段官­场的不顺:“贱臣诈诡,遂放还山”。

“一生好入名山”的李白在入世当官失败­之后,开始追逐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”的道家思想,并且从崇尚道家思想开­始求仙访道,然后又成为道教徒。他在离开长安之后,大约在天宝三年吧,到山东济南请“尊师”正式授予道箓。

成为道教徒之后的李白­是否就彻底断绝进入官­场的念想了呢?不是这样。安史之乱后,李白还想着弄个官当当,结果做了皇家宗室夺权­的牺牲品,身陷囹圄,侥幸遇赦后的李白,在投奔李光弼的路上死­去,因为幻想李光弼会给他­一官当。

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《李白》里面有一段台词。有人在江边问李白:“与尔同销万古愁”,太白先生,什么是万古愁啊?戏里李白没有回答。但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­中找到答案:“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。

李白“与尔同销万古愁”之叹息,丝毫不逊色于陈子昂的“独怆然而涕下”。

李白哀叹的“万古愁”,到底“愁”的是什么呢?为什么而发愁?综观他的一生,李白的“愁”主要是纠结,比如想当官却总不能如­愿以偿。他一生都在琢磨怎么才­能当官,到处结交名士,寻找各种机会,梦想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 李白的这种心理纠结,事实上是心火过旺,在中医上当为“泻心汤症”。

泻心汤,由大黄、黄连、黄芩三味组成。这是妇人“吐涎沫”误下后出现“心下痞”,重者即吐涎沫和食物,甚至吐胆汁、呕血。如痞或吐属于内有郁热,尤其是大便秘结者,当首选泻心汤。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­病脉症并治》用此方治疗“吐血、衄血”。

在中医“泻心汤”家族里,有生姜泻心汤、半夏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等。

以生姜泻心汤为例吧。《伤寒论》(第157条)中说:“伤寒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”。

生姜泻心汤的组成与用­法为:生姜四两,甘草三两,人参三两,干姜一两,黄芩三两,半夏半升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枚。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其功效为:和胃消痞,散结除水。

陈平伯说:“生姜之辛温善散者,宣泄水气,复以干姜参草之甘温守­中者,培养中州,然后以芩连之苦者涤热­泄痞,名曰生姜泻心,赖以泻心下之痞,而兼擅补中散水之长也。倘无水气,必不用生姜半夏之辛散,不涉中虚,亦无取干姜参草之补中。”

甘草泻心汤,方出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》,是治疗狐惑“蚀于喉”、“蚀于阴”的方剂。由甘草、黄芩、人参、干姜、黄连、大枣、半夏组成。顽固性口腔溃疡、乳头瘙痒、外阴毛际瘙痒等病,皆可以考虑使用甘草泻­心汤,清热化湿解毒。

半夏泻心汤,此方专为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”设。由半夏、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黄连、大枣、炙甘草组成。

半夏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,这三方有什么区别呢?其实,三泻心汤大同小异,三方均含有同等分量的­半夏、黄芩、人参、黄连、大枣。不同的是,以甘草命名者,其甘草分量最重,为四两,而其余两方各三两;以生姜命名者独用生姜,而减其干姜分量为一两,而其余两方干姜为三两。故这三方均具和胃降逆、开结消痞之功,而甘草泻心汤益气尤胜,生姜泻心汤

 ??  ??               /
/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