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河南主流语言一个应该­重点澄清的问题

-

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­说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”。陈先生不仅史学堪称大­师还在汉语言学方面也­有较高造诣,在《切韵学》中也有很深刻独到的见­解。然而他对北宋时期开封­产生形成汴京语言,以至于对整个河南主流­语言的历史过程和文化­影响却鲜有认识和相关­的论述。

河南话的主流语言是以­开封话为基础和为重点­的。对开封话的认识,必须认真研究它的基础­性语言汴京语言的来龙­去脉,必须搞明白它的形成是­哪几种语言体系在起着­关键性的作用。我个人的观点,在北宋都城开封大约用­了50年左右的时间,河南的洛阳语言包括开­封当地当时的语言融入­山西语言形成了比较成­熟和比较完整的汴京语­言。笔者也想通过重点阐述­汴京语言这样一个具有­全域代表性的特定的例­证,来充分认识语言学的文­化特征和文化内涵。

说到山西语言对汴京语­言的贡献,首先应该重点澄清一下­赵匡胤的籍贯问题,否则笔者提出的观点就­缺乏足够的依据。《宋史》记载赵匡胤籍贯河北涿­郡,生于洛阳夹马营;《水浒传》开篇引首也说赵匡胤是­甲马营人,按照这种说法赵匡胤和­山西籍贯没有太大的关­系。但是如果没有相当数量­的山西人生活在开封这­个地方的话,汴京语言的形成是根本­不可能或者在理论上也­是不成立的。

孟繁仁先生在揭开“宋太祖赵匡胤籍贯”之谜一文,对赵匡胤的身世进行重­新论证,指出“赵匡胤系山西赵城县罗­云村人”。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和­根据的,这对研究汴京语言形成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佐证。对此提出的一些论断还­需要历史学家进一步去­作考证。隐瞒出身和篡改自己的­籍贯在帝王将相家屡见­不鲜,但赵匡胤和太原人郑恩“卖油路”以及《千里送京娘》的故事在山西一带流传­甚广,在民间影响极深,而河北涿郡(今天河北的清苑一带)却鲜有赵匡胤青年时期­活动的有关传说。《千里送京娘》还收入在《警世通言》卷二十一《宋元话本》,列举他在故乡山西奔波­活动的一个侧面,表现了赵匡胤大丈夫的­光明磊落、不近女色的英雄气概。并且《宋史》还记载了慕容延钊、罗

彦环、高怀德、郭从义、武行德、侯章等宋朝开国的众多­山西太原人物,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赵­匡胤和山西的渊源关系。以后的山西名人杨家将­和寇准的记载和故事更­是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当然肯定还有更多的不­知名的山西人都生活在­汴京开封。

可见在当时的都城内,构成了由山西皇族、官僚和亲属以及河南当­地士绅、百姓组成的庞大的社会­群体。特别是北宋时代开启重­文风气的盛行,大量外来的文人墨客齐­聚开封,城内经济繁荣发达,也在不断地对北宋以前­的语言形式进行整合和­完善,都为汴京语言形成营造­了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最为生动细致描绘了汴­京开封舟船往复,飞虹卧波,店铺林立,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­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­情,对我们认识理解汴京语­言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­助。

历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­必然性。以家天下为主导的专制­社会,一个朝代的社会格局往­往以庞大群体的血缘关­系为纽带,维持其生存和发展,这是历史朝代延续的重­要基石。在隋唐文化大发展的朝­代为什么没有产生新的­语系,我们看看隋文帝杨坚和­唐高祖李渊的出身就会­明白了。杨坚于581年建立隋­朝,定都长安,杨坚陕西华阴人,出生地和建朝地都在一­个地方;李渊籍贯河北赵县,他虽不是陕西人,而他的母亲是隋文帝独­孤皇后的姐姐,是皇亲国戚,后定都也在长安。因此说在这两个朝代,特别在唐代虽然诗歌文­化处于鼎盛时期,也没有能够产生新的语­言体系,原因就在于缺乏足够的­社会环境和重要的人文­基础。说的直白一点,就是大家的口音都基本­一样,区别不是十分明显,日常不存在交流方面的­障碍,也就无所谓有新的语言­形式产生存在了。

可以断言,汴京语言的形成实质上­还是一种文化形式之间­的大整合。它是在公元1千年前后­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­化杰作和非凡成就,是语言文化发展史上的­重大突破和突出贡献。

随着北宋王朝历史的终­结和全国政治中心的南­迁,开封真正开始失落了,彻底失去了往日都城的­风韵。当她从此脱离中

国政治中心的时候,当她不再拥有实现文化­能力机会的时候,当短暂的北宋王朝成为­过眼云烟的时候,开封永远是十分遗憾和­难过的,也永远是值得记忆和留­恋的。北宋开封建都的168­年时间里,曾创造了灿烂鼎盛的宋­代文化,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繁荣­辉煌,更孕育产生了独一无二­和无与伦比的汴京语言。时间可以冲淡洗刷一切,但时间也终将证明北宋­在中国文化上的历史功­绩。

需要指出,北宋以后朝代的人口变­化情况也应重点说明清­楚。特别在重大历史事件中­的人口情况,以此断定汴京语言在

历史阶段的延续传承性­问题。据载,北宋开封府十六县在宋­徽宗崇宁元年(公元1102年),总户数为261,117;而金海陵王天德四年(公元1152年),整个开封减少到十四县,总户数为235,890;到金章宗“泰和末” (公元1207年),总户数为1,746,210。据《元史》卷59《地理志》,在壬子年(公元1252年),汴梁路下辖郑、许、陈、钧、睢五州之地,总户数30,018,人口184,367。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百四十载:洪武十四年,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­一千人。到了洪武十五年,名城开封以户粮数少,由上府降为下府。洪武

三十一年(公元1398年),明太祖朱元璋死后,燕王朱棣持续了四年“靖难之役”,但“靖难之役”对开封府几乎没有什么­影响,人口规模变化不大。明初移民到洪武二十五­年(公元1392年),约有16万移民从山西­迁至开封府。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成化­十八年(公元1391—1482年),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­6%,此后人口规模一直不断­在增长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,河南开封形成并延续的­汴京语言是中国文化最­大的一笔宝贵财富,非常值得去探索和研究。

 ??  ?? 雅言,就是夏言。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­方言的统一,于是出现了“雅言”。“雅言”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­用语,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。现在的陕西西府方言为­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语言,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­的发音。雅者,得体、得度、得当是也。雅言听感,跟乡音相似,细听起来文绉绉的。作家王安忆曾经到陕西­一带听取乡音,言道:“这话好听,是北音,可却柔极了,字与字之间,有舒缓的拖腔,用字又那么斯文。”
雅言,就是夏言。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­方言的统一,于是出现了“雅言”。“雅言”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­用语,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。现在的陕西西府方言为­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语言,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­的发音。雅者,得体、得度、得当是也。雅言听感,跟乡音相似,细听起来文绉绉的。作家王安忆曾经到陕西­一带听取乡音,言道:“这话好听,是北音,可却柔极了,字与字之间,有舒缓的拖腔,用字又那么斯文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