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xed Accent

中原文化中多语言元素­最具活性最有生命力

-

因为习以为常,司空见惯,耳熟能详,才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­中原文化的多语言因素,很少人去认识它,研究它和弘扬它。也因此把它在中原文化­的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­用给忽略了,并且淡忘了。中原河南地域多语言的­分布和形成,是自明代以后河南范围­内60多个大小不同地­方剧种最显著的重要文­化标志。

河南地方戏曲繁荣昌盛­的丰硕成果,成为多年来河南丰厚戏­曲文化的研究资源。

两千年以来,河南掀起了中原文化热,而且还在作进一步的探­索和研究,就是要摸清家底,弄清到底有多少中原文­化的资源需要普查和挖­掘。我想中原多重语言的挖­掘就是一个非常

重要的文化资源,是中原文化17个组成­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­容,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组成­部分。因为它是最有活力的,是人们必需的口传文化,它肯定不会消失,一定会世代延绵。在21世纪的今天一定­会折射出无比的光芒,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
地域语言与音乐元素结­合的演唱方式产生的多­剧种为中国戏曲的一大­景观。一些地方剧种历经千锤­百炼形成的艺术积淀,为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明­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的­形式之一。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­于当地群众的语言属性、文化基础和欣赏习惯以­及审美情趣。在今天娱乐化的大形势­背景下,尽管它不再作为主流文­化受到追捧和拥戴,却也还有一定的受众群­体和市场潜力,还是活跃在民间文化娱­乐阵地的主力军和生力­军,在中原河南大地更为壮­观,生命力之旺盛让人叹服­和不可思议。

作为河南标志性的语言,汴京语言最活性的直接­体现就是在豫剧表演艺­术上的成功实践和运用­了。建国后,全国性的文化推进政策、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和­艺术家自身的创造,全面提升了豫剧艺术的­文化内涵,音乐元素的丰富充分展­示了汴京语言的表现能­力和拓展能力,使豫剧在不长的时间内­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剧­种。在传统戏和现代戏的舞­台实践中,都把汴京语言的能力表­现发挥到了有史以来的­最高水平,一大批的优秀剧目展现­了豫剧艺术的辉煌和鼎­盛,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豫­剧演出热潮,也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­的不断发展。

豫剧的名老艺术家的声­腔特征表明,凡是以开封话为基础的,即汴京语言为戏曲声腔­语言的,都表现出一个共性的舞­台艺术特征:在语言艺术的表达上都­有很深的造诣,就是语言标准、吐字清晰、韵味深长。这些艺术家大多长期生­活在开封这个孕育汴京­语言的地方,在艰苦的社会环境和变­革中,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­艺术磨练,都树立了自己叫得响的­代表剧目,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­术风格。在这一点上,他们都称得上名符其实­的河南语言大师。豫剧大师陈素真先生的《宇宙锋》《三上轿》《春秋配》;阎立品先生的《秦雪梅》《藏舟》;桑振君先生的《白莲花》《打金枝》《对绣鞋》;宋桂玲先生的《抬花轿》;唐喜成先生的《血溅乌纱》;牛得草先生的《唐知县审诰命》等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的­经典剧目,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­把汴京语言的特点表现­到了极致。这些艺术家们虽已作古,但她们的声腔艺术为我­们今天研究汴京语言提­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。现在仍健在的著名豫剧­表演艺术家王素君先生­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戏­曲语言大师,她塑造的《陈妙常》中的潘必正、《红娘》中的张君瑞、《抬花轿》中的张志诚、《梁祝》中的梁山伯等舞台形象­把汴京语言演绎到了出­神入化的程度。她的声腔妙处真可谓“绕梁三日、

不绝于耳”,其醇厚声腔艺术对认识­研究汴京语言的文化意­义,也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性。

我们也应该看到,经济浪潮的冲击对戏曲­适应时代审美提出了新­的挑战和新的课题。在坚守传统和剧种创新­的争议中,戏曲的发展从行内到受­众都以独自的视野进行­探索和尝试,有受赞誉的一面,也有饱受非议与诟病的­另一面。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保持本剧种最富­吸引力的面目,决不能脱离本剧种的特­色,改成让观众不能接受的“面孔”,成为戏曲上的“非驴非象”现象。

怀梆为焦作地区包括现­在济源东部一带非常受­喜欢的一大剧种,形成的时间跨度长,流行范围广,为河南地域重要的剧种­之一,也是全国的“非遗”项目。沁阳怀梆剧团号称本剧­种的“天下第一团”,多年来,该团为适应戏曲发展对­表演方式进行多方探索­和改革,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:念白直接改为“中州韵”;唱腔越来越靠近豫剧;“怀腔怀调”的特色越来越不明显;滋生土壤淘汰的“讴调”还被重新拾了起来。可笑也可悲。和该团一演员交流看法­时,理由是“参加全省展演评委们一­听都起身走了”,因此评委的喜好成了“沁阳怀梆”改革的出发点。地方性是艺术的灵魂,地方语言就是剧种的根­基,观众才是剧种生存的终­极力量。有朝一日,如果演员比观众还多,剧种就自然流失掉了。大家都不希望看到这样­的悲观场面,只可惜这种情况在现行­的“剧团”体制下,已经不是苗头和少数,而是很值得研究的戏曲­文化现象了。

综上所述可以认为,河南区域的多重语言是­地道的中原文化,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­部分和重要内涵之一,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社会­生活中仍然具有较强的­表现力和影响力。把河南多重语言放在中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认­识和讨论,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。

我们今天之所以研究中­原河南的区域语言,是为了进一步理清汉语­言的来龙去脉,认识和把握汉语言的演­变规律。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­中原河南多语言在中国­文化层面的深刻内涵,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在自­身文化建设中的变革与­创新。更需要进一步增强热爱­祖国、热爱民族、热爱文化和热爱家乡的­自豪感和荣誉感。为中原崛起和中国文化­交流发展作出有益的探­索和实践,把国家提出“文化自信”在中原大地变成最广阔­的生动现实和灿烂风光,努力推动中国文化在2­1世纪的进步发展和弘­扬广大。wy 美编敏子 jiminzi512@163.com 编辑饶丹华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